今天的頭條推送裡提到,《魔弦傳說》裡蘊含著豐厚的東方文化,所長認識的一位靠譜影評人——大奇特,就在自己的公號「老片痴影症」上詳細寫了《魔弦傳說》背後的那些典故與致敬梗。
讀讀漲知識!
由萊卡工作室製作的第四部定格動畫電影《魔弦傳說》 (久保與二弦琴),由CEO特拉維斯·奈特首執導筒,這次以日本文化為背景,能看到片中從場景到角色,都深受日本傳統文化的啟發。
故事自然不是本片的長處,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定格動畫拍成這樣真是登峰造極了,本文只是從傳說、藝術作品及借鑑影片的角度來具體看一下這部影片。
內容有參考導演的訪談、陝西師範出版的《圖解日本妖怪大全》一書及yokai.com對日本妖怪的介紹。
浮世繪 《神奈川沖 浪裡》
影片開場的巨浪即是出自浮世繪《神奈川沖 浪裡》,這是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的代表作。畫家以以出人意料的構圖、轉瞬即逝的千姿百態,勾勒出浪濤的姿態,並襯出船上人們與大自然抗爭的不屈精神。在《魔弦傳說》中則變為動態,母親帶著襁褓中的孩子泛舟而上,彰顯母性的偉大。
《神奈川沖 浪裡》
齊藤清的版畫
據特拉維斯·奈特在訪談中表示,對《魔弦傳說》藝術創作影響最大的是版畫名家齊藤清。他的畫多以建築見長,所有的房屋都很經得起生活。
齊藤清版畫之一
民間傳說《子育幽靈》
據IMDB資料顯示,本片有參考高畑勳的動畫《怪物鬼太郎》(ゲゲゲの鬼太郎,1968),具體哪裡有參考呢?對照便知,久保的發遮眼造型就是鬼太郎的翻版。而紙芝居版的鬼太郎漫畫前身是「奇太郎」,創作於1933年至1935年間,由民間故事《子育幽靈》(子育て幽霊)改編。《魔弦傳說》開場的母女戲應當也有借鑑八幡浜市的繪畫作品《子育幽靈》中的母女二人,我猜。
《子育幽靈》
《怪物鬼太郎》
妖怪「土雲」
久保表演摺紙故事時做了一隻紙蜘蛛,造型應當是妖怪「土雲」。它是一隻巨型蜘蛛,傳說長著鬼臉與虎身,可幻化成美女和少年。相傳日本武士源賴光在尋找大骷髏的路上就遭遇過土雲,後者就曾變身勾引武士,終被識破打回原形。《魔弦傳說》中紙武士與紙蜘蛛大戰的戲碼,算是再現了這場打鬥。
妖怪「波山」
同樣,久保還做了一隻大黃雞,這是妖怪「波山」。相傳「波山」是一隻會噴火的雞,說是養了七年以上的雞生出的蛋,孵出來就會變成「波山」。它會自己破殼而出,出生時像蛇,會鑽入房屋地板下,在黑暗中成長,之後會變成雞的模樣,不過這個過程絕不會被人看到。長成雞的樣子後,便開始活動。會一點一點吸食熟睡人的血,最後把人害死。生出「波山」的母雞會像公雞一樣打鳴,這時,就要立刻把雞蛋燒掉,並把母雞也殺掉。
妖怪「巨骸怪」& 浮世繪《相馬舊王城》
特拉維斯·奈特曾表示,他深受定格動畫大師雷·哈裡豪森(Ray Harryhausen)的影響,並表示電影《辛巴達七航妖島》(The 7th Voyage of Sinbad,1959)是他的童年最愛。《魔弦傳說》中的巨型骷髏,我先前認為是取自哈裡豪森為電影《傑遜王子戰群妖》(Jason and the Argonauts)設計的骷髏兵,蒂姆·伯頓也剛在《佩小姐的奇幻城堡》(Miss Peregrine's Home for Peculiar Children)中致敬了一把。但看到下面第二幅畫,就知道它更多是來源於歌川國芳的浮世繪《相馬舊王城》(相馬の古內裡)裡的「巨骸怪」了,這畫現在也是日本的裝飾名畫。
《魔弦傳說》中的《相馬舊王城》山寨貨
《相馬舊王城》正品
日劇《大川端偵探社》裡的主要場景
相傳,巨骸怪並不友好,它的巨大身軀是由因飢餓或戰死沙場的亡靈屍骨組成的,因而巨骸怪看起來精神萎靡。《魔弦傳說》中的巨骸怪看起來也是一副病怏怏、慢吞吞的邋遢樣。
電影《傑遜王子戰群妖》
妖怪「化鯨」
「化鯨」是日本傳說中海上的一種妖怪,也稱「骨鯨」。類似一個鯨魚骨架,據說任何看到它的人都會帶來不幸。不過在《魔弦傳說》中,久保和猴子是在一頭凍死的鯨魚腹中躲避暴雪,只是造型上與「化鯨」相像。
妖怪「夜雀」
片中,久保造了一群麻雀,與一隻真正的麻雀結伴而飛。在日本傳說中,這有點像集結成群的「夜雀」,它們就像普通的麻雀,只是晝伏夜出(和蝙蝠差不多),經常出現在偏僻的山口和樹林,成群集結,聲音嘈雜。一旦飛入路人的袖口,那麼此人必將面臨不幸,所以人們在旅行至麻雀聚集地時,往往會緊閉袖口。
看這哥們兒的袖口,玩完
章魚怪
海底的章魚怪,應該與日本傳說無關,更多源於《異形奇花》(Little Shop of Horrors,1986)中的食人花,以及雷·哈裡豪森為電影《深海怪物》(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1955)設計的大章魚,似乎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是怪物的靈感來源。
月亮王
日本傳說中應該沒有這號人物,除非是《暗殺教室》裡的殺老師……「月亮王」這個角色倒是出現在特瑞·吉列姆版本的《吹牛大王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1988)中,由羅賓·威廉斯的腦袋扮演月亮王,設計上像是一個人造衛星,與《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1902)裡的月亮相當。《魔弦傳說》中的月亮王是以一位日本老者的形象出現的,但他的相貌,似乎是參考了已故英國演員彼得·古辛,古辛經常出演恐怖片。最近《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裡也有用CG還原了他當年的塔金角色。這當然是我一廂情願看著像了,我還覺得村民裡的老太太像高倉健呢。
《吹牛大王歷險記》
彼得·古辛
月亮獸
月亮王變身怪獸之後,感覺是《異形》(Alien,1979)和《食人魚》(Piranha,1978)的腦袋,加上雷·哈裡豪森為《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1981)中設計的蛇形美杜莎的尾巴。
雷·哈裡豪森和他設計的蛇形美杜莎模型
對哈裡豪森老爺子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找來範克裡夫大尉 翻譯的兩本畫冊——《雷·哈裡豪森的電影概念藝術》和《雷·哈裡豪森的電影奇想剪貼簿:六十五年影藝生涯中的模型、繪畫作品與回憶》,兩本書都是後浪出版的,十分具有收藏價值。
日本傳統摺紙
最後,要說一下片中的日本摺紙藝術。雖然中國對紙的使用歷史比日本早600年,且有自己的摺紙傳統。但目前,日本確實是全世界最好摺紙的國家,也誕生了大批摺紙藝術家,《魔弦傳說》中的久保也是這樣一位藝術家。
日本的傳統摺紙最早見於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最早的文獻記載是井原西鶴在1680年提及的摺紙作品「雄蝶.雌蝶」。
久保進村,用了簡單幾個鏡頭就表現出紙工藝的偉大——
紙質舞龍、紙燈籠、紙傘、紙籃和紙扇
這場戲還用樹葉做成了「紙風船」
摺紙藝術中最具盛名的當屬千紙鶴,千紙鶴的傳說也源於日本,比如說折出1000隻紙鶴,願望就會實現。在日本,仙鶴是一種神聖的生物。現在,紙鶴用來祈福、祝福,代表和平與健康。
《魔弦傳說》中,創作者兩次用到金鷺,用它們來承載死者的靈魂,送它們去任何要去的地方。與中國的孔明燈的寄託哀思功能類似,影片結尾,可以看到金鷺與紙燈同時出現。
在久保的夢中,他見到了裝有頭盔的紙屋,這裡的紙屋不就是現在的紙質立體拼圖建築模型嗎?在很多日本工藝品店都可以見到它們。
據說萊卡工作室的部分人偶師被要求參加摺紙課,另一部分則前往瑞岡歷史博物館觀賞摺紙展。 動畫師凱文‧派瑞負責好幾個摺紙場景,動畫總監布萊德‧雪夫則要求摺紙必須兼具功能和奇幻:「製作摺紙動畫的第一步,就是拆解真正的摺紙,去研究形式與折法。」他說,「有了基礎的認識,下一步才是技術測試——忠實地用動畫去呈現摺紙的過程。技術測試要給導演看過,再討論鏡頭的的情感表現,例如導演可能要高雅一點,或憤怒一點。」
就連影片片頭的兩個公司logo也是用的摺紙形態
所長讀完這篇,產生了二刷的衝動,你們呢?
影視歌行業資訊平臺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官方發布平臺
一手資源、專業視角
商務合作請聯繫:
微信號wupapa
(敲門暗號:影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