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東南州從江縣洛香鎮新平村,莊裡立了兩塊石碑,上面刻著該村《村規民約》的具體內容,其中有一條為「不管是誰家,經濟條件如何,在操辦紅白喜事的酒席中只能規定在『三菜一湯』以內,違者就得接受全村處罰『三個120』,即120斤肉(豬肉)、120斤大米、120斤米酒,用於供全體村民使用。」(10月10日 澎湃新聞)
規定紅白事「三菜一湯」,確實可以避免不少浪費。過去,當地村民不管是紅白喜事,都喜歡大操大辦、而且愈演愈烈,許多村民把辦紅白喜事變成了爭面子、拼家族、比闊氣、要場面的「競技場」,動輒花費上萬元甚至幾萬元。自2018年後,該村村「兩委」通過召開全村村民大會後,共同制定《村規民約》。如此這般,村民在今後的紅白喜事中自然就不會鋪張浪費了。
但是,規定「三菜一湯」,不限菜品價格不行。「三菜一湯」,由於各地經濟條件存在較大差異,「三菜一湯」標準也各不一樣,可以是家常菜,也可以是山珍海味,其間發揮的空間還很大。所以要整治無事整酒歪風,還得要對菜品進行最高限價,以防少數人在「數」無法突破的情況下,在「質」上動歪腦筋,導致村規在執行過程中走樣。
規定紅白事「三菜一湯」,不限份子錢不行。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一種美德,因此,親戚朋友相互走動是正常的。但是,借著整酒的名義斂財,就脫離了禮儀的本意,也加重了村民的負擔。有人算過一筆帳:1年整一次酒為賺,3年整兩次酒保本,4年不整酒淨虧。
規定紅白事「三菜一湯」,不限酒席範圍也不行。村民有事無事整整酒,目的是為了藉機收受禮金或是收回曾經送出去的禮金。村民修三層小樓,一年修一層,一層竣工整一次酒,小孩生下7天辦抓周酒,10天辦十朝酒,滿月酒,周歲酒,36歲、45歲、49歲都可以整酒;考上大學、拿個駕照也整酒,挖個沼氣池整酒,甚至有人家生窩豬崽也要整酒。2012年2月9日《楚天都市報》曾報導,鶴峯縣容美鎮康嶺村村民李龍(化名)僅2011年,他家就吃酒145次,共送出禮金15775元,平均每兩天半就要吃一次酒。份子錢成了許多農民巨大的經濟負擔,為了面子,有的家境並不寬裕的村民甚至借錢吃酒。可見,只規定「三菜一湯」,不規定哪些宴席能辦,哪些不能辦,村民的「人情債」也不會降下來。
整治沒事整酒歪風,還得打組合拳,只有多措並舉,才能既省了主家的事,又省了客人的錢,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達到淨化社會風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