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歌劇迷來說,維羅納意味著什麼,那還用說嗎?2013年秋天,我去義大利旅遊,其中一站到維羅納,儘管那時夏季歌劇節已經結束,但在維羅納著名的圓形露天劇場(又稱維羅納競技場)外,仍有義大利人身穿《阿伊達》劇中男女主角拉達梅斯和阿伊達的戲服,招呼遊客與他們合影,堪稱獨特一景。到維羅納看一場露天歌劇,一直是我的夢想之一,儘管我收有不少這個劇場演出的DVD,但「百聞不如一見」,身臨其境還是有很大的誘惑力。再說我們中國指揮家許忠現任維羅納夏季歌劇節的首席指揮,因此對維羅納更多了一份親切感。
今年7月下旬,在第95屆維羅納夏季歌劇節舉辦期間,我們一行歌劇愛好者再次來到維羅納。維羅納本來就是個旅遊城市,又逢夏季歌劇節,熱門的旅遊景點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氣溫也高。露天劇場外的廣場上,各餐飲處坐滿了遊客和歌劇愛好者。用過餐,天色漸暗後,當我走進這座古羅馬時期的宏偉建築,手撫千年石壁,感嘆歷史滄桑,穿過幽暗過道,眼前豁然開朗——哦,巨型的露天劇場,一覽無餘入眼帘,頓覺激情滿懷,夢想成真!來一次維羅納不容易,我們訂購的是內場票,幾乎是最高價位,正對舞臺,離樂池十排左右。演出是在晚上九點開始。演出前有一位身著戲服者上臺敲鑼,第一次,敲一下;間隔幾分鐘,上臺敲兩下;再間隔幾分鐘,上臺敲三下——演出正式開始。
《蝴蝶夫人》演出場景
我們欣賞了兩場歌劇,第一場是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由Jader Bignamini指揮,導演即是大名鼎鼎的弗朗哥·澤菲雷利(Franco Zeffirelli),他是瑪利亞·卡拉斯時代的骨灰級元老,現在將近一百歲了。這場歌劇的場景是實景製作,已上演多年。在維羅納這樣的巨型露天舞臺,實景製作還是有一定優勢的,澤菲雷利深諳此道,場景設計得有寬度,有深度,整體感好。最令我驚喜的是男女主演,飾演女主角的是烏克蘭女高音Oksana Dyka,形象嬌美,唱功出色,演活了一個深情、悲情的巧巧桑。看資料得知,這位出生於1978年的女高音風華正茂,近年來不僅在維羅納大紅大紫,也是其他著名歌劇院的上賓。飾演平克爾頓的是義大利著名男高音Marcello Giordani,我2014年曾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觀賞過他飾演普契尼《託斯卡》中的畫家卡瓦拉多西。讓我有些詫異的是,他此番在維羅納露天劇場的表現,無論是音色、音質,還是力度和穩定,居然勝過在維也納的室內劇場——須知,在露天劇場演唱的難度,遠遠超過室內劇場。也許,他當晚的狀態特別好,那真是我們的幸運了。最令我陶醉的是第二幕第一場結束前的那段著名的哼唱(合唱),此時夜色朦朧,燈光朦朧,浩瀚夜空,滿天繁星,幽幽傷感的哼唱仿佛從舞臺後面的地底下絲絲縷縷地嫋嫋升騰、瀰漫、升騰、瀰漫……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這是我此生聽到的最動人心弦的哼唱,為了這一刻,我從上海趕到義大利維羅納,也值了!
《阿伊達》演出場景
第二天觀賞的是維羅納歌劇節的招牌劇目——威爾第《阿伊達》。也許這部歌劇的傳統製作演得太多了,此番的《阿伊達》是部新潮製作,將劇中的原始風情和場景現代化機械化了,最為典型的是第三幕凱旋的「大進行曲」,全部是機械模擬的各類動物上場,甚至摩託車、電瓶車之類的也招搖過市,馳騁舞臺。舞臺兩側高聳著兩個鑽井臺,也許是暗示劇中埃及和衣索比亞的戰爭是為了爭奪石油?到維羅納來觀劇的除了歌劇愛好者,不少是遊客,他們對歌劇新製作不大感興趣,現場觀眾的人數明顯少於《蝴蝶夫人》。不過,主要演員還是蠻出彩的,飾演阿伊達的是俄羅斯戲劇女高音Irina Churilova,她曾獲2013年多明戈國際聲樂比賽大獎,嗓音洪亮寬厚,音域全面,只是稍遜韻味。飾演拉達梅斯的是義大利裔的烏拉圭男高音Carlo Ventre,演唱結實有力,字正腔圓,一曲《聖潔的阿伊達》唱得聲情並茂,乾淨利落,堪稱完美。
維羅納露天劇場的聲效獨一無二,這麼大的場地(可以容納一萬多觀眾),居然不用電聲擴音,全憑人的真嗓子,堪稱一大奇觀!
在維羅納,除了圓形露天劇場,值得去的還有維羅納歌劇院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每年有一個特展(今年是一個畫展),還有兩個常規展——位於博物館頂層的「維羅納歌劇節百年舞美設計展」和位於底層以及古堡地基的「維羅納歌劇節歷史影像展」。常規展中的「舞美設計展」陳列了維羅納歌劇節一百多年來有代表性的舞美設計,從中可以看出一百多年來歌劇舞美設計理念的演變。有一個視聽室與之配合,循環播放維羅納歌劇節經典的演出場景和片段。底層以及古堡地基的「維羅納歌劇節歷史影像展」,主要是一些歌劇明星、指揮、導演、舞美等的圖片,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多明戈、努奇等,還有剛剛在圓形露天劇場飾演《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的烏克蘭女高音Oksana Dyka。當然,更讓我們親切的是,中國女高音和慧,也有數張劇照陳列其中。在參觀底層古堡地基的展品時,我看到了許多古羅馬時代的石基、柱子,心裡感到好奇。原來,這個維羅納歌劇院博物館曾是一座私人住宅,主人是一位歌劇愛好者,在當地頗有名望。他把住宅捐獻給市政府,要求辦一個歌劇院博物館,得到政府的支持。參觀完後,看見大門進口處有一座捐獻者的銅像,我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
本文刊2017年10月11日《文匯報 筆會》,演出照片由作者提供。
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今生一盅茶》購買網頁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一個招辦主任兒子的高考 | 索頓
戴老師 | 毛尖
韓天衡:幽默 仁心 才情——憶程十髮先生
七七、七八級的都老了 | 曹景行
甫躍輝:橫溝小學的啟蒙者
王安憶:十年計劃 一朝回首
從傳統的世情中,覓出夢想 | 孫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