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之父」走了,再次勾起無數人的回憶殺。有網友感嘆:就這麼幾集,我卻看了整整一個童年;葫蘆娃再也救不了爺爺了……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這樣的旋律是70後—90後乃至00後記憶深處的共同迴響。儘管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三十多年前面世的《葫蘆兄弟》未必完美,但一部動畫片能夠經受數十年的歲月洗禮,成為多代人的共同記憶,絕非偶然。
事實上,在成為經典的另一面,《葫蘆兄弟》的創作過程卻一點都不「高大上」。公開資料中有很多關於這部動漫的創作背景介紹:受經費限制,片中幾代人耳熟能詳的背景音樂,是胡進慶靠僅有的一臺電子琴完成;「葫蘆娃」的卡通形象則完全是「純手工」打造,由他一筆筆所勾畫出來;其一人身兼導演、編劇和形象設計工作多職……
在動漫工業化時代,在動漫製作技術、資本等基本都不再受限制的今天,三十多年前葫蘆兄弟的創作之艱辛是很難想像的。可也正是在那種近乎「原始」般的創作環境和條件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匠人精神。動漫製作的技術在不斷更迭升級,但匠人精神卻不會過時。當前正提倡發揚工匠精神,如葫蘆兄弟等文化創作之中所展示出來的一代人的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懷,正是值得挖掘的精神資源。
葫蘆兄弟的標誌性意義還在於,它是中國最早的剪紙動漫,胡進慶也是中國剪紙動畫的創始人之一。這種將傳統文化剪紙與動漫相結合的創作思路,對於今天思考如何將傳統文化與動漫等新的創作形式相結合,也不啻為一種示範。它也說明,傳統文化資源並非不能嵌入新的文化藝術創作形式,關鍵是如何找到最佳的契合點。
在技術條件嚴重不足,物資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依舊能夠誕生出經典作品,證明外部條件並不是影視藝術創作的唯一前提,這在1986版西遊記中也得到了印證。而近年來,不少經典動漫和電影翻拍屢屢「翻車」,被網友戲稱「求放過」「別毀我們的童年」,這與經典作品本身無疑形成了鮮明對比。箇中原因不能不讓人深思。
胡進慶先生曾言,「一部好的動畫片,應該有趣、驚險、幽默,但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內涵。」這種「內涵」,除了是指藝術創作的思想內涵,想必也包括創作者個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胡進慶先生走了,他的藝術成果還在,讓我們再重溫這兒時的經典動畫,向胡進慶先生致敬吧。
《葫蘆兄弟》
第一集 神峰奇遇
第二集 七色葫蘆
第三集 誤入泥潭
第四集 夢窟迷境
第五集 絕路逢生
第六集 鋼筋鐵骨
第七集 水火奇功
第八集 酒酣心冰
第九集 幽谷彩蓮
第十集 捕風捉影
第十一集 巧奪如意
第十二集 妖迷心竅
第十三集 七子連心
續集《葫蘆小金剛》
第一集 妖霧重回
第二集 鬥法比武
第三集 迷夢廻旋
第四集 勢均力敵
第五集 花谷脫險
第六集 除妖滅怪
聲 明
文摘報微信公眾號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均不作商業用途。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也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按國家相關規定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