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1日 14:57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蕪湖日報訊 蜀山鎮位於無為縣西南隅,荸薺種植面積廣,是蜀山鎮最重要經濟作物。在蜀山,大約每戶有3畝以上的土地種荸薺。近日,記者走進蜀山鎮,農民忙碌的採摘場景成了道路兩旁的風景。記者發現,蜀山荸薺生產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加工仍限於對農產品的原料生產。目前,鎮政府正積極探索深加工和機械化操作。
最熱時種 最冷時挖
年過六旬的高司發和他的老伴是鎮上一家荸薺合作社的社員,也是一對留守老人。記者見到他們時,老兩口正在地裡挖荸薺。只見高司發將戴了塑膠手套的手深深插進泥裡,使勁向上一翻,圓圓滾滾的荸薺就暴露出來。挖的時間長了,老人手指關節處就會磨疼。一旁的鎮政府工作人員說:「挖荸薺需要一直彎著腰,真正是『面朝泥土背朝天』,很多年輕人不願意挖,都是村裡的留守老人和婦女在幹。」
5—10月是荸薺的生長期,採摘期長達6、7個月,期間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農民經濟收入和勞動熱情。記者打聽到,目前蜀山鎮帶泥土且未經挑選的荸薺收購價格是1—1.2元,按照高司發夫婦一天挖400多斤荸薺算,每天兩人共掙約400多元,這對於老兩口來說,是一筆很可觀的收入。「市場價格不穩定,農民也掌握不了。今年的行情比去年好,去年荸薺的價格一度跌至0.35元,一畝地還要600、700元的成本,沒人願意挖。」鎮上負責人介紹。
高司發所在皖紅農產品加工公司,是鎮上唯一的萬畝無公害生產基地,廠內有1萬多畝荸薺生產基地,採用農業合作社的模式,帶動了當地3200戶農民就業。據廠長介紹,合作社從農戶家收購,分品質大小分類或者去皮後銷售,這些都是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人工操作。「荸薺的保質期只有10天左右,因此必須儘快消化掉,現在每天廠裡有100多萬斤的荸薺,發往全國各地的罐頭廠和農貿市場。」廠長說。
打造品牌研發機械
離皖紅農產品加工公司不遠的一家收購點內,沾著泥土的荸薺鋪滿一地,幾位圍著圍裙、戴著塑膠手套的婦女將一個個荸薺按大小質量分類後,放進袋子,運至水池,清洗、去皮。收購點外面放著兩袋去皮後的白色荸薺。「個小的這袋送至罐頭廠,個大的這袋送到農貿市場。」而就這樣簡單的加工,使原來每斤只有1元身價的荸薺漲至約2.5元。
在蜀山,無論政府、企業還是農戶,都渴望實現荸薺深加工。據蜀山鎮分管農業的鎮黨委副書記汪郡生介紹,目前蜀山全鎮種植荸薺約1.8萬畝,60%已收穫,預計總產值約7000多萬元。其中90%的荸薺外銷,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山東甚至香港等地。「市場是影響蜀山荸薺生產的主要方面。」汪郡生說,「鎮政府也考究過荸薺市場價格不穩定帶來的問題,我們正在進行的深加工項目,就是引導皖紅荸薺合作社將省級註冊品牌『碗紅』做大做強。」為此,蜀山鎮政府不僅在各種農產品展銷會上積極宣傳,還通過政府牽頭,與杭州企業合作研發荸薺保健食品。「主要是馬蹄爽和解酒功能飲料,目前初步的產品已經出來了。」汪郡生告訴記者。「如果走向市場的話,不僅會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就業,利潤也會提升至另外一個層次。」
另據了解,針對勞動強度大、人工去皮較麻煩等問題,蜀山鎮有人研發了一種專門剝荸薺皮的機械,目前正在申請專利。如推廣使用,相信會進一步帶動蜀山荸薺深加工。(付君蘭 實習生 吳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