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颱風「莫蘭蒂」過境後廈門正在進行緊張的災後恢復工作,恰在此時一名廈門電視臺女記者在採訪時打傘戴墨鏡的照片被傳到微博,僅隔兩個多小時,該記者便遭廈門廣電停職處分,此事引起輿論熱議。
來源: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ID:lanjingcj)
作者:藍鯨傳媒 陸鵬鵬
9月20日上午,颱風「莫蘭蒂」過境後廈門正在進行緊張的災後恢復工作,恰在此時一名廈門電視臺女記者在採訪時打傘戴墨鏡的照片被傳到微博,僅隔兩個多小時,該記者便遭廈門廣電停職處分,此事引起輿論熱議。
15日凌晨,廈門遭遇「莫蘭蒂」颱風襲擊。隨後廈門上下都投入到災後重建。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今日@廈門往事微博轉載爆料稱,廈門電視臺女記者採訪災後重建現場的時候,打著傘帶著墨鏡,站姿神似走秀,與被採訪對象志願者形成鮮明對比,此舉大為不妥。
此事遭網絡曝光後僅隔兩個多小時,廈門廣電就發出停職通報,對圖中女記者做停職處理。
然而網友對此事的看法卻褒貶不一。有網友認為停職這一懲罰太過嚴重,記者穿什麼是人身自由,沒必要道德綁架。
@漁二丫: 私以為處理太過嚴重。第一,記者本身一大清早就出門採訪了,並沒有怠工;第二,這樣處理是不是意味著以後所有記者都不能打傘了,廈門的太陽有多毒大家都知 道,記者就不是人嗎,活該風吹日曬?第三,大災大難面前,不弄清事實,就在微博上發一些負能量、挑撥政府與人民關係的人才是最可惡的。
@Daisy妍妍妍:某些鍵盤俠,真是夠了!女記者穿什麼戴什麼有至於小題大作嘛,就知道瞎bb!
藍鯨傳媒採訪了一些媒體人,有人表示,僅憑一張現場圖片就對批評當事記者甚至做出處罰,似乎太過片面,而且採訪現場情況複雜,具體問題確需具體分析,部分網友和單位做法欠妥。
也有媒體人表示,單位根據輿論風向「使棒子」欠缺理性。「許多評論有歧視女性之嫌。」
然而更多的網友表示支持廈門廣電這一做法,他們認為作為記者戴墨鏡採訪是不尊重別人的做法。與烈日下的志願者相比,更是形成極大的反差。
@聿曰揚:防曬無可厚非,但帶著墨鏡採訪確實不尊重人,特別是這種救災時期很不合適,沒看到某些領導就是被人扶一下被拍就拜拜了麼,代表一個單位就自己注意下形象,不注意的話,後果也只能自負。
@莽夫立地:那麼請問你哪家公司規定你上班期間可以打傘?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硬要以行業準則和規範做標尺去衡量這件事,那麼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自律公約》中確實並沒有明確規定記者穿戴站姿等問題。
但如果細緻解讀可以發現,《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第四條第2點中講到,應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體驗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進與群眾的感情。
很顯然這一點的寓意可以理解為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女記者打著傘,帶著墨鏡,神似走秀的站姿,似乎確與烈日下的志願者顯得格格不入,與條例中貼近群眾、體驗生活這一點背道而馳。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案例在國外也發生過。今年七月,墨西哥一名女記者最近去洪水災區報導時怕鞋被水浸溼而讓兩名居民抬著她走,事情曝光後輿論譁然。並引起了網民的惡搞。
這位名為莉迪婭·卡明的記者說,她在墨西哥中部普埃布拉報導洪災時,兩名居民提出帶她去採訪一名被困家中的老人並自願抬著她去。「但他們抬了我兩秒,然後我就讓他們把我放下來了。」
但卡明的解釋似乎並不能為她照片中的行為開脫,他的照片被網民瘋狂的惡搞。
更有甚者,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批難民越過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邊境被匈牙利警方進行追捕時,一名女記者在一位抱著孩子的難民從身邊跑過的時候,故意將其絆倒,據了解這名匈牙利的女記者名叫佩德拉·拉茲洛,是該國網絡電視臺N1TV的攝影記者。事後其所在的N1TV也表示因為她的行為讓人無法接受而將她開除。
很多時候記者作為螢屏上的人物,一舉一動都會被觀眾捕捉甚至放大。本身很小的一件事情,也會引起軒然大波。正因如此,作為記者也應時刻保持著良好的職業形象,這一點在記者行業想必是約定俗成的。
事實上除了這些反面教材之外,更多記者仍然身負著職業道德準則,他們把人民群眾作為報導主體和服務對象,深入基層、貼近群眾、體驗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進與群眾的感情。
今年7月,受超強颱風「尼伯特」影響,河南新鄉出現了3小時250毫米以上的超級暴雨。許多記者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進行報導。新鄉當地兩名出鏡記者在近齊腰深的積水中報導,沒有打傘,渾身被大雨澆得溼透,不斷在提醒市民出門小心。最後女記者幾乎崩潰,直言「錄不了了」。
2007年超強颱風「聖帕」登陸,8月18日,福建莆田電視臺的兩位記者在海堤前報導,他們用拉繩的方法與狂風暴雨過招。
2013年4月20日早上8點,四川雅安突發地震,當天正在結婚的女主播陳瑩,還沒有被新郎的迎親隊接走,立刻就以一身白色的婚紗出現在了雅安觀眾面前。進行完這段播報後,陳瑩又去繼續進行自己的婚禮。
在記者的定義中,記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並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媒體之上。當中並沒有規定以怎樣一種方式去採訪,但不同的記者呈現給公眾的是不同的形象。這一點不需要我們去評判,人心中自然有一桿秤,烈陽和暴雨中哪種才是正確的採訪姿勢?
歡迎關注新浪微博@傳媒內參研究組
和今日頭條-傳媒內參
歡迎添加微信15901183732與微主編交流探討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wenjing-cmnc@qq.com
覺得不錯,請隨手轉個發
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評論,與小編和參友交流互動!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傳媒內參TV+研究群,要實名(註明姓名、工作單位)才能加入歐~~
歡迎長按二維碼訂閱北京指尖族科技旗下品牌:傳媒內參、傳媒大眼、廣電頭條、影視深水,一網打盡傳媒娛樂界。(點擊放大識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