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經常看小說的小夥伴都知道,在那些歷史類和武俠類的小說中,作者往往會使用一些看上去很有道理的名句,像什麼逢林莫入、見洞必鑽啊等等。然後緊跟著這種名句的就是一段實用的劇情,比如在主角被人追殺的時候,他多半會選擇進入山林中,依靠山林中的危險來解決後面的追兵,然後通過自己的主角光環來成功跑路。
不過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些句子是作者為了劇情的推進而編出來的,相反,這是老祖宗們留下的實用警句。這些句子都是他們見過或是親身經歷過後總結出來的,句子的背後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都有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以他們才會總結出來,並將之寫到了書中,作為後人的教訓。
比如「逢林莫入」就是在告誡人們,千萬不要見到林子就瞎鑽,如果必須要進林子的話,也要先探查清楚情況再進。畢竟就算是不大的樹林,對於不了解的人來說也是很危險的。迷路這種情況就先不提了,樹林中的小蟲子、有毒的植物也是很致命的,更何況古時候這些林子中說不定還有兇猛的食肉生物呢。就算是到了科技發達的現在,那些因為亂鑽而出事的新聞還少嗎?
除了不入林外,老祖宗還留下了「不進廟、不喝水、不抬樹以及不近水」等實用的警句。先說不進廟吧,其實這句話的完整版本應該是一人不進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往寺廟那些地方深入,進去了多半就出不來了。這是為啥呢?因為那些寺廟並不像你見到的那麼乾淨,裡面可能什麼樣的人都有。
那些地點偏僻的寺廟歷來就是藏汙納垢的好地方,什麼強盜、逃犯都往裡鑽,還專門找那些倒黴的路人打劫。在唐代整治以前,這些偏遠地的寺廟幾乎能和強盜窩劃等號,無數路過想歇息的行商都被坑過。此外,還有某些心術不正的和尚也會對進廟的路人下手,不管是搶劫身上的東西、還是強制拉成和尚,他們都有幹過。網上還有人傳言說,有些寺廟裡吹噓的圓寂升天和舍利子其實都是假的,都是那些和尚拿無辜路人做的噱頭。
至於不喝水的說法,則是二人不喝水,告誡我們不要兩個人一起到井邊喝水,否則被同行的人害了都沒人知道。這個說法源自於隋唐時期發生的一件真事,當時兩個同鄉的人結伴到京城趕考,但是走到一半的時候,發現身上的路費不夠了。於是其中一人就在同伴去井邊喝水的時候,把他身上的東西搶了,把人推到了井裡,然後自己一人上路赴考。這樣一來既湊夠了路費,又解決掉了一個競爭對手,而他的同伴則是無人知曉了。
而不抬樹的原句則是三人不抬樹,跟三個和尚沒水吃有異曲同工之妙,意味著三個人的私心會影響事情的成功。在三個人抬樹的時候,總是會有人認為,既然另外兩個人用力了,那我豈不是不用費力了。然後的結果就是,要麼兩人累得要死一人輕鬆寫意,要麼三個人都沒出力,在這晃了半天樹也沒抬得起來。
最後說不近水吧,其實指的是一人不近水,就是說一個人不要在水邊逗留。因為不管是失足滑落水裡,還是腦抽想跳水,一個人掉進了水裡都會沒有人來救,然後就直接涼涼了。
除了這些句子外,其實古人還給我們留下了好些實用的警句,這些都是他們經驗的結晶,都是真正有用的寶貴的智慧,老祖宗誠不欺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