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 本土思考
• 北美放射學會(RSNA)副主席
• 美國醫師協會治療評估工作組影像部門主席
•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物理學博士,著名醫學中心-梅奧診所住院醫師畢業
• 擁有近30 年醫學影像系統臨床應用與研究經驗,參與數項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發表過3本著作,100多篇論文,50多應邀報告,籌劃並主持數個國際研討會講習班
• 現任中國影像物理協會顧問,曾擔任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數字醫療顯示標準委員會顧問成員並參與標準的制定
• 美國醫師協會數字x-光機放射計量標準委員會主席,國際標準委員會成員。 成功完成標準制定並得到世界範圍的採用
• 國際醫學數字影像顯示設備標準委員會創始委員,參與並成功制定該標準。該標準已在世界範圍內採用實施
• 曾任美國放射影像物理師協會最大分會主席
他,是北美放射學會(RSNA)成立100多年來第一位華裔副主席。
現就職於全美癌症治療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診斷醫療影像部門,憑藉過硬的專業質素和幾十年來積極投身本行業的熱情,王冀洪教授被大家推選到這個位置。
成立於1895年的北美放射學會在全球136個國家有54,000多位成員,每年都會舉辦全球規模最大的放射學年會,旗下《Radiology》也是放射領域中影響力最大的雜誌。
鑑於王教授在影像和放療兩方面都有著豐富的臨床、科研經驗,安德森癌症中心任命他全權負責全球最先進的功能成像項目——核磁共振放療一體儀的臨床試點項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也只有七臺這樣的核磁共振放療一體儀,其中只有兩臺在美國。
他的辦公桌旁,至今仍擺放著多年前梅奧結業典禮上發給大家的警言「每個人都虧欠自己的行業——時間也好,金錢也好。對那些改善了自己所在行業的組織機構,每個人都有道德義務去支持這些機構。」多年來王教授一直在踐行。
功能成像是大勢所趨
王教授提到:「目前功能成像方面發展非常快,尤其是以核磁共振為引領的一系列功能成像技術。以前醫學影像只是用於診斷,用來告訴病人壞消息,但現在的醫學影像技術將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後的臨床效果評估。我所在的北美放射學會目前著重關心的問題在於,影像的利用是否真正改變了病人的預後。癌症的治療是動態的,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進行治療的同時,用影像來觀察治療結果,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才能實現真正的個體化治療。「 王教授還提到他所在的北美醫師協會治療評估工作組也在積極探索如何用影像來評估治療效果,並利用過去的數據來指導治療。
「現在所謂大數據和精準醫療這些概念炒得非常熱。其實,醫學界,尤其是醫學影像行業百多年來始終在做這些事,只是以前沒有被戴上這些帽子。醫學影像的本質時是多面的,延續的。新技術的研發也旨在更好地捕捉這些本質。癌症治療發展的大方向一直以來就是趨向越來越精準。」
王冀洪教授是第一位入選北美放射學會核心團隊的華人。
最原始的核磁共振儀和放療儀是相對獨立的,病人完成MRI後,再被推到放療儀。而到了第二代,MRI和放療儀由軌道相連,MRI後病人無需移動,放療儀器直接通過軌道移動至病人所在位置進行放療。而第三代就是目前正在安德森進行臨床試驗的核磁共振放療一體儀。病人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將成像和放療實時結合在一起,將極大提高治療的精確度——射線通過實時反饋的核磁共振圖像,精確追蹤腫瘤位置,甚至連病人呼吸時造成的細微位置差別都可以感應到。通過這樣的技術,治療的效果將大大提高。
醫學影像的最大挑戰
王教授認為目前醫學影像屆存在的最大挑戰還是在數據分析上,圖像的構成不是線形的。現在的人工智慧也許在下棋的時候可以超過人類,但要靠人工智慧完全識別圖像還是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人們對於圖像的感受是相對的,周遭的環境、語境以及他們本身的視角都會影響對於圖像的判斷。
王冀洪博士在講解MD安德森癌症中心進行臨床試驗的核磁共振放療一體儀。
王教授舉了個例子:醫生去查看癌症病人確診以前每年常規體檢的片子,常會發現部分病人其實早有細微的腫瘤跡象,當時卻沒有被體檢的醫生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很多做體檢的醫生,他們的思維前提是」這個病人是健康的」,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判斷,造成了漏診。怎樣更好的把這種相對性反映在影像識別技術的算法裡是非常關鍵,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落實到實際應用上,影像數據分析要從多個維度來觀察數據的變化,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才能更好的用過去的數據來預言未來的變化,提高功能成像的效用。
醫學影像的中國機遇
王冀洪教授認為中國通過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濟改革,已經建立了相當強的工業基礎,現在要敢於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特別是醫療影像和醫院管理這兩方面。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向先進國家學習時,不應該完全複製他們的硬體,而應該學習他們不斷完善 、不斷創新的精神——安德森癌症中心已成立75年了,時至今日他們還在不斷改進和創新。而且安德森的很多先進經驗,又是很難完全照搬到其他國家的,因為大家的醫療體系和醫療資源都不一樣。中國不管醫院管理者還是醫療行業的先進企業,要把「人行我行」的思路轉變為「人無我有」,敢為天下先。「
王教授在過去這些年裡幫助國內的不少醫院制定了影像方面的規範。通過中美兩國的比較,他認為現在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在由核磁共振領銜的功能成像領域,所有國家其實都處在起跑線上。如果大家擺正心態,積極創新,這將會是中國趕超歐美的一個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