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三句半、舞蹈表演……課堂上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展現才藝;課堂下,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腦洞大開的宣傳畫……你不要誤會,這可不是什麼「才藝大賽」,也不是藝術展覽,而是寒假實踐第一課——「垃圾分類,江城童行」活動現場。
1月14日,由武漢市城市管理執法委員會、武漢市教育局、湖北廣播電視臺長江雲·長江少年聯合舉辦的《垃圾分類,江城童行》活動走進武漢市吉林街小學。40萬位網友通過長江雲、新華社現場雲、央視新聞+等直播平臺和吉林街小學師生一起分享了這堂好玩又有趣的寒假實踐第一課。
課堂上:玩遊戲、表演節目,垃圾分類歡樂多
「垃圾分類」大家並不陌生,然而很多同學對垃圾分類在生活中的應用還不夠了解。1月14日,《垃圾分類,江城童行》活動走進武漢市吉林街小學,同學們通過垃圾分類課程和互動小遊戲,在玩樂中掌握了不少垃圾分類的知識。
(來自長江文明館的羅念老師)
精彩的節目表演
在開課之前,吉林街的同學們給大家準備了垃圾分類舞蹈、快板、三句半等精彩的節目。一段段優美的舞蹈,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同學們將原本枯燥的垃圾分類知識融入到才藝表演中,不僅展現了自己的才藝,更向其他同學宣傳了垃圾分類的知識,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歡樂的師生互動小課堂
來自長江文明館的羅念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垃圾分類課。羅老師特意準備了一箱子的垃圾,讓同學們從中選出自身溶解耗時最長的垃圾。有同學選了泡沫,有同學選了塑料瓶……羅老師揭曉了答案,其實玻璃類的垃圾是最難溶解的,需要耗時100萬年!如果原始人隨手丟了一個玻璃垃圾,那麼直到今天這個垃圾都會存在。當同學們聽到這個答案時,驚得下巴都要掉了。緊接著,羅老師告訴同學們,玻璃垃圾的溶解耗時長,可是如果進行垃圾分類,那麼不僅對環境的汙染減少了,還可以將玻璃垃圾回收再利用,一舉兩得。
三年級的王同學聽了後深有感觸的說,自己最喜歡吃的就是水果罐頭了,之前都是吃完和剩菜剩飯一起隨意丟到垃圾桶裡,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知識後,以後吃罐頭一定會進行垃圾分類,將玻璃罐頭瓶丟到可回收垃圾箱裡。
好玩又有獎品拿的垃圾分類小遊戲
不同於往日的上課模式,這次的垃圾分類知識小課堂別開生面,還有好玩的互動遊戲。羅老師將同學們分成了4組,分別是有害垃圾組、廚餘垃圾組、其他垃圾組、可回收物組,而且還給每組發了一個相對應的垃圾箱。當羅老師拿出一種垃圾時,每組同學需要判別該垃圾的分類是否和自己的小隊名稱相符合,如果一致就需要舉手將垃圾領回放進垃圾箱裡。「吃剩下的茄子」「廢電池」「菸頭」「快遞盒」……一連串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垃圾從老師手中出現,最終,經過激烈的搶答,「有害垃圾組」獲得了冠軍,贏得了獎品。
有趣的垃圾分類小遊戲,吸引了同學們的參與,更讓同學們了解了垃圾分類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五年級的程同學說,以前也有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但比較枯燥,像背單詞背課文一樣,沒什麼意思,可這次的垃圾分類小課堂不一樣,很好玩,不光能做遊戲,還有獎品拿,而且自己一下記住廢電池是有害垃圾,之前一直以為是可回收垃圾。
課堂下:「變廢為寶」、繪畫,垃圾分類點子多
課堂上精彩的節目表演,有趣的互動遊戲,同學們玩得不亦說乎。課堂下,同學們「變廢為寶」親手製作的手工小作品,自己繪製的「垃圾分類宣傳畫長卷」,讓人腦洞大開。
「變廢為寶」製作手工藝品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所有的垃圾經過合理地分類收集和處理,都能夠轉化為有用的資源。為了加深同學們對垃圾分類的記憶和理解,吉林街小學特意舉辦了「變廢為寶」製作手工藝品主題活動。
在同學們的手裡,泡沫變成了精緻的小沙發,喝完的易拉罐變成了喜慶的小燈籠,用過的紙張變成了一飛沖天的小火箭,可愛的蘑菇房,廢棄的吸管和廢棄木材變成了「一帆風順」小木筏,快遞盒子變成了實用的小筆筒……
看到鋪滿整整一張大桌子的作品,小編不禁想問:同學們,你們學的不是垃圾分類知識,是魔術吧?太神奇了!
奇思妙想繪製創意宣傳畫
吉林街的同學們不僅是魔術師還是小小美術師。為進一步給武漢垃圾分類發聲,讓更多人了解參與到垃圾分類中,同學們自己繪製的「垃圾分類宣傳畫長卷」,讓人腦洞大開。
貼切的垃圾分類表演,生動有趣的知識小課堂,變廢為寶的手工藝術品,腦洞大開的「垃圾分類宣傳畫長卷」……吉林街小學的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原來,垃圾分類也可以這麼好玩有趣。
(「垃圾分類,江城童行」活動花絮)
副校長劉始安告訴我們吉林街小學是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學校,也是武漢市垃圾分類的示範學校,學校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綠色意識,綠色習慣。希望通過垃圾分類江城童行的系列活動,把學生培養成武漢垃圾分類的倡導者,參與者,實踐者。希望通過「小手拉大手」,讓孩子們影響每個家庭參與垃圾分類,助力實現垃圾分類全民參與。
(吉林街小學副校長劉始安)
小區裡:小學生親身實踐,垃圾分類收穫多
同學們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課堂走向社區。在垃圾分類知識小課堂結束後,吉林街小學「彎彎腰」隊的同學們走進了八大街社區,在青山區垃圾分類工作專班成員和社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一步認識各類垃圾中的細分類,並且撿拾垃圾,向居民分發垃圾分類宣傳單。
學中做,做中學,真學真做才能掌握真本領。可真做起來同學們才發現並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往日裡看保潔爺爺奶奶一伸手就夾到一個菸頭,一張小紙屑,可輪到自己親自上陣的時候,夾子好像不聽話了,垃圾也變得調皮起來了,菸頭太小,夾了幾次都加不上來,紙屑太輕,根本使不上勁……這讓同學們直呼:太難了,我太難了……最後是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同學才掌握要領,開始熟練地撿拾垃圾,並進行垃圾分類。
在同學們的努力下,垃圾越撿越少,乾淨越來越多,垃圾分類也更深入人心。對此,青山區垃圾分類工作專班成員王治凱表示,此次活動是青山區垃圾分類「五進」的體現之一,要給吉林街的同學們點讚。未來青山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將繼續從學校著手,從娃娃抓起,將垃圾分類意識和知識輸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小區。
(青山區垃圾分類工作專班成員王治凱正在接受長江雲採訪)
來源:長江雲/編輯:秦道冠/拍攝:李靜/主播:張綦哿/主編: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