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的故事》第二集「創造時代」 58分鐘
Up主:遊音君
(進入小程序後需動手點到第二集噢!)
▼
器樂
1、器樂音樂崛起,作為芭蕾舞開場的器樂合奏被歌劇借鑑,最終演化成交響曲。
2、三樂章組曲是由17世紀的音樂家發明,但是以不同速度進行對比的做法,主導了交響曲的形式,並且這種形式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
3、鋼琴的發明:18世紀初克裡斯託夫發明了第一架鋼琴,它採用小錘擊弦,由此可以彈奏出強與弱的力度對比。
4、管弦樂團源起——人們在提琴家族中加入中提琴和大提琴等樂器。
5、樂器製作蓬勃發展,小提琴在義大利大放異彩。出現了三大制琴家族:瓜乃裡、斯特拉迪瓦裡和阿瑪蒂三大家族製作出了如今價值連城的傳世名琴。
體裁
1、大協奏曲:通常由獨奏部和協奏部交替演奏,並突出強弱樂句的對比。
2、獨奏協奏曲:維瓦爾第將小提琴與整個樂團之間進行對比,獨奏協奏曲登上音樂的舞臺,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如今已婦孺皆知。
3、清唱劇:17世紀早期教皇禁止女性在教堂演唱,並且屢次禁演歌劇,這促使清唱劇這一聲樂體裁的興起。合唱者無需表演,只需站著唱歌。題材選自《聖經》,代表作有亨德爾的《以斯帖》《彌賽亞》等。
作曲家
1、科雷利:
①科雷利是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小提琴家,確立了樂隊中統一弓法的形式,明確了大協奏曲的樂隊編制,將小樂器組設計成三重奏鳴曲的格式。
②亨德爾和巴赫的獨奏奏鳴曲與樂隊協奏曲就是在他創作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2、維瓦爾第:
①維瓦爾第為協奏曲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純器樂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突出的貢獻。
3、J.S.巴赫:
①J.S.巴赫的聲樂作品質樸而感人,突出宗教內涵;器樂作品是復調織體與主調織體相結合的典範。
②巴赫的賦格藝術:屬於卡農(輪唱)的一種複雜形勢,本質是卡農的複雜版,由多重旋律構成,方向各式各樣,顛倒迴轉不一。
③巴赫創作《平均律鍵盤曲集》,得益於十二平均律出現,作品內可以循環轉調,而不同樂器演奏協調旋律的想法也成為了現實。
4、亨德爾:
①亨德爾是德國作曲家,後移居至英國,喬治一世委託他為皇家盛會作曲;此時,倫敦逐漸成為歐洲最大最富裕的城市,迅速成長的中產階級樂意為音樂花錢。
②亨德爾的歌劇常在劇院演出,為了吸引觀眾,作品內容通俗易懂,富有情感衝擊力。
進入下半場
借用昆德拉的比喻,如果說將西方音樂史當做一場球賽,那麼巴洛克之前就是球賽的上半場,而巴洛克之後就是球賽的下半場。
1、「調性和聲」的發現。
2、旋律加伴奏織體佔有主導地位。
3、音樂重心由義大利語地區逐漸轉移至德語地區。
4、觀眾群的改變,影響了音樂的發展。在付費觀眾出現以前,作品多是為王侯和貴族們而寫,而巴洛克時期的商業歌劇廳和音樂廳,向所有付得起門票的人敞開大門。
5、作曲家們也開始主動迎合大眾的需求,如亨德爾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他在許多作品中吸取義大利歌劇元素,結合清唱劇,加入路德新教音樂風格,並與當地的讚美詩傳統相結合。
▲ 維瓦爾第《四季》夏-第三樂章
▲ J.S.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
▲ 亨德爾《讓我痛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