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19餘萬志願軍烈士尋蹤|抗美援朝戰爭|韓戰|中國人民...

2020-12-28 騰訊網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烈士全景掃描

陳 輝

編者按: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紀念日,這篇尋蹤志願軍烈士的文章是作者2012年所採寫,重新發表以紀念為保家衛國和世界和平英勇獻身的志願軍英烈。根據2010年10月中國抗美援朝紀念館全國調查資料統計,韓戰期間志願軍官兵陣亡共183108人。

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目前發表的文章是2012年的原作,以便讀者了解志願軍烈士數量的變化情況。抗美援朝戰爭有多少中華兒女為國捐軀?志願軍烈士安葬在哪裡?對志願軍烈士有著怎樣的尋找過程?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70年過去了,筆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對志願軍烈士人數、尋找經歷、安葬地、安葬過程進行了全方位尋蹤,為中華民族緬懷為「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志願軍烈士交上了一份人們期待已久的答案。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烈士知多少?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館」,展示志願軍烈士功績的地方。筆者獨自站立在「志願軍烈士牆」前,懷著崇敬的心情,目視著為國捐軀的志願軍烈士們:「志願軍烈士牆」的上方鑲嵌著29個金光大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英名和光輝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志願軍烈士牆」的中間花環中標明了志願軍烈士人數:183108。

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願軍烈士人數。在此之前,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數始終是個謎,有過多種說法。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但沒有單獨公布志願軍犧牲人數。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當代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犧牲和負傷36萬餘人。也沒有說明犧牲的志願軍人數。筆者還從有關資料中查到了這樣一組數字:根據解放軍衛生勤務部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總損失數是:戰鬥和事故亡11.8萬人,負傷38.3萬人,患病後送45.5萬人;失蹤2.56萬人。另據後方醫院統計,傷員有2.16萬人不治身亡,患病者有1.32萬人病死。按以上數字,戰後統計志願軍總計有14.8萬人犧牲。2000年10月16日,《解放軍報》所提供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韓戰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陣亡171687人。坐落在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曾組織工作人員多方搜集資料,最初統計烈士數字是171669人,這些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願軍烈士。丹東市《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研究員張中勇指出,從上世紀末開始,《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下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2670個縣區單位,從地方最基本的縣區民政烈士名單裡面,逐一進行核對。該館2006年公布的數字是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人數為183108人。這一數字與軍事博物館公布的志願軍烈士數字相吻合,也是截至目前最具有權威的數字。對於志願軍與美軍傷亡對比情況,筆者曾採訪過抗美援朝戰爭雲山戰鬥中重創美軍「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的主攻師師長、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汪洋。這位當年的志願軍第39軍116師師長對記者說:「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傷的多,死的少;我軍犧牲的多,受傷的少。原因是美軍重武器多,命中後,很少受傷,大都致命,因此我軍死亡率高。我軍使用的輕武器多,命中後,一般受傷率高,死亡率少。」筆者對韓戰中志願軍與美軍的裝備進行了對比,明顯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有著天壤之別:

美軍1個步兵師的裝備:坦克149輛;裝甲汽車35輛。高射炮64門。155口徑榴彈炮18門。105口徑榴彈炮54門。火箭筒607門,無後坐力炮、化臼炮、迫擊炮、六0炮共343門。總計各種火炮1086門、輕重機槍1008挺。可擁有航空兵50餘架飛機的支援。火焰噴射器、自動步槍、卡賓槍等短兵器,比人還多,裝在中、小型吉普車上,隨時補給。這是當時達到現代化高峰的機械化部隊。

志願軍1個步兵師的裝備:馬拉山炮12門,輕迫擊炮、92步兵炮、六0炮,共計40餘門。坦克是零、飛機是零。汽車只有幾輛,輕、重機槍150挺。全師短兵器絕大部分是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三八式步槍,衝鋒鎗、卡賓槍只有一些幹部才有,就連手榴彈也僅有1000枚。毛澤東稱之為「叫化和龍王比寶!」

然而,正是在這樣裝備對比懸殊的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勝了以美國為首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和受其指揮的韓國軍隊。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以中朝軍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韓戰交戰雙方最後將戰線穩固在「三八線」上,迫使「聯合國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於1953年7月27日,在《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上簽字,確定「三八線」為臨時軍事分解線。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中說: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司令官。

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韓戰,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滅敵軍109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殲敵13萬餘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擊落擊傷敵機1萬餘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3064多輛,擊沉擊傷敵軍艦艇257艘,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7695門。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發表的17國軍隊在韓戰中的損失數字為1474269人。1976年韓國國防部編寫出版的《韓國戰爭史》披露的傷亡數字是1168160人。1995年7月,美國官方在華盛頓博物館裡的韓戰紀念館旁,修建了韓戰美國士兵群雕和死亡者紀念牆,將每個死者姓名都刻到牆上,共計54246人;失蹤者8177人;受傷者103284人,合計165707人。

183108名志願軍烈士彪炳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史冊!

183108名志願軍烈士洗刷了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恥辱!

183108名志願軍烈士使中華民族傲立在世界的東方!

183108名志願軍烈士,祖國人民想念你們?如今你們都在哪裡?

志願軍烈士在朝鮮知多少?

坐在筆者面前的志願軍老兵叫曹家麟,1950年10月入伍,原志願軍第67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退休前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培訓交流部主任,他業餘從事志願軍烈士考察已經10年,對朝鮮的志願軍烈士情況了如指掌。

2000年、2004年、2009年曹家麟先後3次以志願軍老戰士名義到朝鮮訪問,對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墓進行了考察。

曹家麟老人介紹,志願軍在韓戰中共犧牲183000多人,除少數團以上幹部和著名戰鬥英雄運回國內葬在瀋陽、丹東等烈士陵園外,大約有18萬志願軍烈士安葬在朝鮮。由於當年在志願軍67軍服役,曹家麟對67軍的志願軍烈士情況更為熟悉。曹老對筆者說,據我所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烈士遺體基本上是在作戰地區附近安葬的,我所在的67軍主要是在金城地區。朝鮮停戰後的1954年5月,志願軍總部召開了修建烈士陵園工作會議。會後,67軍在軍師兩級組成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和辦公室,從當年6月初至11月底,在金城地區7440平方公裡的地區內,在查對烈士、制碑(均為水泥墓碑,在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制棺、選址修建和移葬等程序中,儘量改造原有陵園墓地,少建新陵園,相對集中,67軍共接收和查出烈士陵園墓地1271處,烈士20116名,移動烈士4582名,制棺4531口,補充製作墓碑19980塊,修建陵園墓地373處。此外,54軍在金城地區有4個烈士陵園,共安葬了1468名烈士。曹家麟曾走訪了當年負責志願軍烈士陵墓建設的原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部助理員劉秀峰。據劉秀峰迴憶,他從陵園籌建到1957年奉命回國,一直負責烈士的安葬工作。根據志願軍政治部的要求,所屬部隊均建立了完整的烈士陵園墓地檔案:1、每個陵園墓地均印製了《陵園墓地埋葬情況登記表》,內容包括陵園位置圖、烈士墓地安葬分布圖、安葬順序、編號和烈士名冊,包括姓名、功模、部別、職務和原安葬地;2、以師為單位繪製了烈士陵園墓地位置分布圖,每座陵園墓地位置、編號、烈士數和無名烈士數均標在地圖上。當時還請朝鮮同志幫助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目前,這些志願軍烈士陵園的檔案資料很可能存放在解放軍檔案館。

曹家麟老人還向筆者介紹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在朝鮮的安葬情況。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共12人,當年生者只有彭德懷、楊育才、胡修道。楊根思、黃繼光、孫佔元、邱少雲、楊連第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李家發、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安葬在朝鮮。

烈士李家發畫像李家發是曹家麟67軍的戰友,金城反擊戰役中,李家發以胸膛堵住敵暗堡射孔而壯烈犧牲,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人民英雄」的稱號,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李家發犧牲後安葬在朝鮮江原道昌道郡榆昌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編號為金356。這裡還安葬了志願軍67軍排以上軍官、戰鬥英雄和功臣120人。

1954年10月,李家發烈士的父親李繼成曾隨賀龍元帥擔任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訪問朝鮮,當時,李繼成曾來到榆昌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看望了長眠在這裡的兒子。

左二曹家麟、右一中國住朝鮮大使李進軍

2009年10月27日,應朝鮮朝中友好協會邀請,曹家麟和11名志願軍老戰士和烈士親人組成的志願軍老戰士代表團,赴朝鮮進行了為期7天的訪問。代表團中有李家發烈士的妹妹李家英,訪問期間,曹家麟陪同李家英專程祭奠了戰友李家發。

李家發烈士的妹妹李家英眼含淚來到哥哥墓前

曹老介紹,在距上甘嶺不遠的江原道金化郡九峰裡,有一個志願軍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和他們的16848位戰友。

左四曹家麟、左五中國住朝鮮大使李進軍

在介紹完志願軍67軍烈士在朝鮮的安葬情況外,筆者請曹老系統地介紹了整個志願軍烈士在朝鮮的安葬情況。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我國政府撥出專款,用於陵園建設,在朝鮮建起了八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檜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朝鮮幾十個志願軍烈士陵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位於平壤以東約100公裡的山區,坐落在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一個150米高的山腰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就曾駐紮在這裡。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所在地原本是志願軍的簡易墓地。1954年,《朝鮮停戰協定》籤署一年後,志願軍烈士陵園開始興建,1957年建成,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

2018年4月23日誌願軍首批入朝作戰高級將領後代訪問團,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鄧華之子鄧穗,38軍軍長梁興初之子梁曉東,39軍軍長吳信泉之子吳十平,40軍政委袁昇平之女袁峰,42軍軍長吳瑞林之子吳繼雲,50軍軍長曾澤生之子曾強等。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依山而建。園內有按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修建的紀念亭、牌樓等。陵園正中央是雄偉的志願軍銅像,銅像昂首屹立在高大的基座上。銅像基座的四面均有題詞。大門的牌樓上是郭沫若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

陵園四周群山起伏,蒼松翠柏環繞,山下溪水潺潺。陵園由下至上分三層景觀,每一層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形象。

陵園大門上用中朝兩國文字書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大門至陵園第一層有240級臺階,象徵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浴血奮戰的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

在第三層的墓地裡,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長眠於此。除3名無名烈士外,每一個墳冢前都立有石碑,所有墓旁都種有一株當年從中國移植的東北黑松。

抗美援朝期間38軍軍長梁興初之子梁曉東祭拜毛岸英烈士曹老介紹,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對於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原則上都安葬在朝鮮。1950年11月24日,志願軍司令部被炸,毛澤東的兒子、志願軍總部參謀毛岸英不幸犧牲。有人建議運回國內安葬,彭德懷司令員親自給周總理髮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它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周總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這樣毛岸英也安葬在朝鮮。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在朝鮮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志願軍烈士陵園。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朝鮮時,都要到這個陵園舉行紀念活動。每逢重要紀念日,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也到此陵園紀念志願軍。毛岸英的妻子劉松林就曾四次到這所陵園,專程為毛岸英掃墓。

——雲山志願軍烈士陵園。雲山烈士陵園位於朝鮮雲山郡舊邑裡。陵園內建有紀念碑、紀念亭、牌樓等建築物。安葬在這裡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0年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第一仗,此役歷時十天,殲敵15000餘人,收復雲山、博川、溫井、寧邊、德川等重要城鎮,初步穩定朝鮮戰局。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1萬餘人,大部分安葬於雲山烈士陵園。

第九兵團志願軍後代來到朝中友誼塔,祭拜志願軍烈士。——价川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价川市中心的高地上。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中犧牲的烈士。第二次戰役的西線戰場,志願軍激戰八晝夜,殲敵23000餘人。

38軍47軍志願軍後代在朝中友誼塔敬獻花籃——長津湖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長津湖畔,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東線長津湖之戰犧牲的烈士。長津湖之戰歷時28晝夜,殲敵13900餘人。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0700人。价川與長津湖兩個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二次戰役犧牲的烈士。

——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開城市松嶽山下。開城是朝鮮停戰談判會場所在地,最初作為停戰談判會場的來鳳莊和後來的板門店都在開城。

2018年清明,志願軍烈士後代來到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爸爸,我的爸爸!60多年了,我終於找到你了。」

安葬著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第三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此次戰役歷時9天,突破「三八線」,解放了漢城,將敵人驅至「三七線」以南地區。

杜立人來到了父親杜宇(40軍)所在的12號合葬墓前,「爸爸,女兒來看你了」。此戰殲敵19000餘人,志願軍傷亡8500人,大部分安葬於這個陵園。

烈士後代帶著母親墳上的泥土、家鄉的特產來到埋葬父親的異國他鄉,讓烈士們能感受家鄉的氣息。後來,通過停戰談判從韓國移交的志願軍烈士也都安葬在這裡。

——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康郡福溪鎮。這裡安葬著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是韓戰中最為殘酷的戰役,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此役共斃傷俘敵25000餘人,志願軍傷亡11500餘人。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著名戰鬥英雄。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除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著名戰鬥英雄安葬於瀋陽外,其餘均安葬於上甘嶺烈士陵園。——金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金城地區,安葬著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夏季反擊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是志願軍轉入陣地防禦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敵堅固陣地發起進攻的戰役,歷時兩個半月。志願軍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其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一舉突破敵人四個師的防禦,突入敵縱深15公裡。夏季反擊戰役共斃傷俘敵123000餘人,收復土地240平方公裡,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志願軍在這次戰役中傷亡54000餘人。

——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新安州市,是為紀念鐵路運輸戰線上光榮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

第九兵團105名志願軍後代祭奠志願軍鐵道兵烈士

園內有志願軍領導機關和朝鮮交通省分別豎立的紀念碑。志願軍鐵道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面對敵人強大的空中力量,粉碎了敵人實施的絞殺戰,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鐵道兵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1131人,鐵路員工犧牲574人。

50軍志願軍後代祭拜志願軍烈士由於抗美援朝戰爭作戰地域廣,戰線拉得長,戰場情況複雜,以上八處烈士陵園,不可能將志願軍烈士全部安葬,很多烈士仍分散葬在朝鮮各地。除以上八處志願軍烈士陵園外,朝鮮還修建了62處志願軍墓地,建有243個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願軍烈士,集中安葬於這些烈士合葬墓中。

38軍志願軍後代祭奠埋葬在元山合葬墓的烈士(左二、五、七、九為朝方護陵人員)

38軍志願軍後代跪拜合葬在元山墓地烈士,他們是父親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

「青山到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18萬志願軍烈士戰鬥在朝鮮、流血在朝鮮、獻身在朝鮮、英魂紮根在朝鮮。

志願軍烈士在祖國知多少?

據曹老提供的線索,筆者經過考證,國內安葬志願軍烈士比較集中的有三處。「除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著名志願軍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犧牲後運回祖國安葬外,一些負傷的志願軍官兵回國治療身亡者也在祖國進行了安葬。」曹家麟老人對筆者如是說。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於瀋陽市北陵公園的東側,由原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給瀋陽市民政局管理。陵園佔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花崗巖砌成的四稜錐形紀念碑。碑體正面是董必武1962年9月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

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旗下是手握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銅像。碑的底部有銅鑄的花環,花環的兩側刻有1950-1953年字,這是志願軍赴朝參戰和美國被迫在板門店籤訂停戰協議的時間。

董必武1962年夏題詞:「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碑體的背面刻有471字祭文。

紀念碑後面便是烈士墓,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安葬著123位志願軍烈士。其中,有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佔元、楊連弟。還有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3位志願軍軍職幹部:志願軍第39軍副軍長吳國璋、第50軍副軍長蔡正國、第23軍參謀長饒惠譚。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123位烈士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從朝鮮戰場上運送到瀋陽的。1951年間,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建的同時,便有烈士遺體相繼送來安葬。

翻開烈士陵園的原始「志願軍烈士入園登記表」,123位烈士的自然情況歷歷在目;每個登記表上,都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的大印,留有組織部部長譚開雲等領導的親筆籤名。

第一位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的烈士,叫趙興玉,志願軍66軍588團團長,1916年出生,四川省達縣石崗嶺人,1933年9月於達縣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省入黨,歷任縣大隊長、營長、副團長、團長,1951年1月在朝鮮戰場犧牲。入園時間為1951年5月,當時的墓地番號為17組5號。

最後一位來到烈士陵園的烈士,是1994年安葬的瀋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何渠若,1920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入黨。1953年9月12日,何渠若烈士犧牲在談判鬥爭崗位上。

當時,志願軍烈士們犧牲後,都直接掩埋在戰場附近。運送遺體前,東北軍區派出人員尋找烈士墳墓、起出烈士遺體,先運送到丹東部隊留守處,用棺材裝殮,然後用火車運送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的烈士遺體在丹東來不及裝殮,用帆布包裹著運送到瀋陽,然後在瀋陽入棺裝殮。

河南省博愛縣許良鎮江陵堡村耿式全老人,當年在15軍44師供給處當通訊員。1953年2月18日,師政治部高幹事對他說,上級指示,犧牲的戰鬥英雄、團以上幹部遺體,都要運送回祖國安葬。命令他參加尋找烈士遺體、護送烈士遺體回國任務。2月21日夜,耿式全和29師張幹事冒著敵機、大炮的封鎖,重返中線陣地,尋找邱少雲烈士的墓地。

邱少雲烈士是29師87團9連戰士,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時,在潛伏過程中犧牲。當時,戰鬥打響後,衛生員上前把邱少雲抱了起來。此刻,邱少雲已經被烈火燒焦,身體只有小孩大小。邱少雲烈士犧牲後,團裡給他報了二等功。層層上報到志願軍總政治部後,首長決定為邱少雲記特等功,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當時,立二等功的烈士與犧牲的戰士一樣,都集中在一起安葬,邱少雲當時報二等功,與犧牲戰士埋葬在一起,十分難找。當晚10時許,他們來到埋葬邱少雲烈士的墓地,打開手電,一排排、一行行地查看烈士墓的磚記。費了好長時間,終於找到了邱少雲烈士的墓地。當時正值隆冬,凍土一尺多厚,他們挖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邱少雲烈士遺體挖了出來。

邱少雲烈士犧牲不到半年,遺體保存完好,身上穿了一件新棉衣,棉衣口袋裡的急救包還是嶄新的。翌日,他們又找到了劉光義烈士的遺體,與尋找黃繼光、孫佔元等烈士遺體的隊伍會合。

1953年2月22日下午4時許,耿式全他們乘坐5輛貨車,將29位烈士遺體運送到丹東七道溝志願軍15軍留守處操場上。留守處已經準備好29口紅漆棺材,將烈士遺體一一裝殮入棺。簡短的悼念儀式後,根據職務、立功級別,孫佔元、黃繼光、邱少雲、劉光義四位烈士遺體,當即送往瀋陽;其餘25位烈士遺體,被安葬在丹東志願軍烈士陵園。

1951年10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同意了《瀋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1951年12月3日,市長朱其文、副市長焦若愚籤署《通告》,頒布《規定》。

《規定》的第一條:「凡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團)以上幹部,或由軍(或相當於軍)之領導機關批准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可見能夠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級別之高。

1953年2月26日,孫佔元、黃繼光、邱少雲三烈士的遺體,運送到瀋陽,靈柩停放到二緯路與三緯路之間的空場上,現在的八一公園院內。瀋陽市政府成立了治喪委員會,舉行了規模宏大、莊嚴隆重的公祭活動。據《瀋陽日報》1953年3月4日一版報導,從3月3日起,全市各界公祭三烈士三天。公祭三烈士的第一天,各界代表4000餘人前去追悼。

公祭三天後的3月6日清晨,由瀋陽市領導、群眾代表在前引靈,三烈士的棺槨裝在一輛貨車上,緩緩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進發。人們步行從八一公園起程,經過市府廣場、惠工廣場、到北陵公園門前,再折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當天上午11時許,三烈士靈柩運送到烈士陵園;下午1時許,三烈士靈柩下葬。

1953年5月15日下午1時15分,楊連弟烈士遺體入園,5月16日11時15分下葬;1953年7月4日,楊根思烈士遺體來到烈士陵園,7月5日下葬。二位烈士下葬前,都在烈士陵園舉行了追悼大會。

在墓區的東南側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念館。畫廊展出國家領導人陪同國際友人來園掃墓以及各界群眾和烈士親屬來園祭掃的大幅照片。

烈士紀念館主要展出抗美援朝戰爭42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武器,榮獲的勳章、軍功章等珍貴遺物。自陵園建立以來,每年前往憑弔、祭掃的國際友人和各界群眾達數十萬人。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經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陵園在198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民政部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96年被國家民政部、教委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丹東市錦江山北麓,陵園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始建於1951年5月1日,當時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最早在丹東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最早的烈士陵園。重修於1971年10月25日。

園內現有烈士紀念建築物2處,一處是1971年由丹東市革委會、丹東市駐軍修建的主體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另一處是1951年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修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塔。園內設有烈士事跡展覽室2處,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展出園內18位烈士英烈事跡。1984年3月,丹東市各界群眾和駐軍指戰員又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修善和綠化美化,使烈士陵園面貌煥然一新。

丹東50軍志願軍老戰士和志願者在鴨綠江斷橋

沿著陵園正面花崗巖臺階緩步而上,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聳立著一座12米高的花崗巖紀念碑,上面銘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十個金色大字,在紀念碑前後安葬著264位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烈士。其中人民英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等13位,團以上幹部8位。紀念碑的兩側設有抗美援朝英烈事跡展覽室,陵園的四周是鐵藝圍牆,整個園內蒼松蔥鬱,翠柏肅然。

50軍志願軍就是從這裡奔赴朝鮮戰場

丹東市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後方前沿,全市有多座烈士陵園,除丹東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在該地區的五龍背、花園溝、蛤蟆塘、七道溝、四道溝、浪頭鎮、鳳城大堡等地,有幾處小型的志願軍烈士陵園和零散的烈士墓,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根據丹東民政部門統計,這些分散安葬的志願軍烈士,有姓名可考的,振興區有612名,元寶區有622名,振安區有235名。另有部分無名烈士。

五龍背處志願軍無名烈士墓地

據元寶區民政局局長劉偉仁介紹,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6月,最初為散葬土墓。陵園內一共安葬了688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重傷轉移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後醫院,經搶救無效而犧牲的烈士,他們的墳墓就分布在七道山現烈士陵園的周圍。這些烈士來自於祖國除臺灣省、海南省和五個自治區等地以外的21個省市,分別隸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1軍、空4軍、安東軍分區、遼東軍區等部隊。由於歷史比較久遠,也由於當時的資料收集不全,在陵園內安葬的烈士有的只有姓名,極少數的有部隊番號、職務、籍貫,而烈士參加的戰役、戰鬥情況的記載卻沒有。英雄讚歌鄭莉 - 世紀歌典Vol 6.1919 - 1978(3)

——赤壁市志願軍烈士墓群。在湖北省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裡的羊樓洞村老營盤茶山上,有一片志願軍烈士墓群,共計安葬著124名志願軍烈士。1950年6月韓戰爆發,為搶救從抗美援朝前線轉運後方的傷病員,當時的中南軍區在此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預備醫院。該醫院的醫護人員救治了1200多位志願軍傷病員。期間,陸續有142名傷勢過重的傷員於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因救治無效犧牲。根據碑文介紹,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時期是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1952年在該醫院病亡了99人,特別是7月竟病亡了24人。

「這些犧牲的英烈都是我們的病號,那真叫慘烈啊!」73歲的劉芳是當年野戰醫院老護士長,她顫巍巍地拿著烈士名單老淚縱橫。

劉芳老人回憶,隨著戰爭的深入,傷病員越來越多。病房不夠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沒有消毒劑就用煮飯的鍋煮沸殺菌;因為缺少青黴素,大量傷員因傷口感染而死。有的是在戰鬥中跟敵人拼刺刀,內臟外露而感染;有的是肢腿被炸斷,骨頭外露被感染;有的是在朝鮮戰場被美軍飛機扔細菌彈,感染嚴重肺結核;有的在長期天寒地凍、缺衣少食環境下身患重病。因為長途轉運延誤治療時機,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有限,導致有些戰士救治無效,被就地安葬。

當年擔任野戰醫院指導員的白玉發老人回憶,一位從前線送來的18歲的女戰士因傷口感染犧牲了,大家顯得格外難過。當時醫院在掩埋中給予了特別的待遇。她叫唐文英,河南省鄧縣前近鄉人,系志願軍機要收發員。她16歲時,與家人失散,家人雖四處打探其下落,但最終並無消息。唐文英的母親生前經常傷心垂淚,在臨終前還喊著她的小名。後來,烈士的妹妹唐文玉如找到了姐姐唐文英的墓地,她感慨地說:「要是我媽知道了姐姐的消息,一定會又悲又喜。為她早逝而悲,為她有音訊而喜。」

這些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籍貫包括24個省市118個縣市,其中湖南28人、湖北12人、河南10 人、河北9人、四川6人、黑龍江6人等,涉及當年21個軍的35個師87個團。烈士中既有普通炮兵、步兵、衛生員、警衛員、通信員、炊事員、糧秣員、駕駛員、修械員,也有班長、排長、連長、幹事、參謀、營團級幹部等,其中女兵3名。將近七成犧牲時不到30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們不少都立過赫赫戰功。

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的志願軍烈士、我軍犧牲的最高職務的指揮員——志願軍第67軍軍長李湘。

曹家麟對筆者介紹,李湘軍長是我的老領導,14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20餘年始終戰鬥在最前線,他被細菌感染,病情迅速惡化,臉部腫得非常厲害,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指揮作戰。很快,他的病情轉化為敗血症和腦膜炎,雖經醫生百般醫治,終搶救無效,於1952年7月8日13時與世長辭。李湘從發病到去世,前後只有7天時間。

李湘軍長犧牲後,過了很長時間我才知道。領導說:「軍長是被美帝細菌彈感染犧牲的,對外要保密,不能長了敵人的威風,滅了自己的志氣。」 李湘軍長犧牲時正值暑期,遺體暫埋在軍部附近的青山下。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靈柩由朝鮮運回祖國,12月11日舉行了隆重的迎靈儀式和公祭大會,隨後被安葬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志願軍烈士陵園內,留有李湘的衣冠冢。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有大量的志願軍傷病員送到國內治療,地區非常廣泛,接收的部隊醫院非常多,在轉運途中和治療過程中,一些重傷員陸續犧牲,應該有少量的志願軍烈士在祖國就地分散安葬了。

根據以上情況估算,在國內安葬的志願軍烈士超不過3000人。

志願軍烈士在韓國知多少?

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佔領韓國首都漢城。此後,在「三八線」以南還進行過第四次、第五次戰役等多次作戰。因此,志願軍烈士有相當一部分犧牲在韓國。

曹家麟老人為筆者提供了許多韓國境內志願軍烈士資料,筆者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到軍事分界線以南,也就是韓國境內發現的志願軍遺骸情況。

曹老介紹,1954年抗美援朝停戰後的第二年,朝鮮開城市政府當局特地在北郊 "三八線"松嶽山南麓的山拗裡,開闢建立松嶽山志願軍烈士陵園,以便安葬從敵佔區搬運回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死亡人員的遺骸。

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離休幹部孫佑武當年參與了接收工作。2006年他在回憶文章中說,松嶽山志願軍烈士陵園專門用於接收來自敵佔區的我志願軍陣亡者。在1954年9月的一次雙方軍事人員遺體交接中,「聯合國軍」方送還的志願軍遺體,總數略為超過1萬具,他們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線壯烈犧牲的烈士。

在敵佔區區,即"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死亡人員遺體,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三次戰役的烈士。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志願軍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越過「三八線」的原敵佔區作戰時犧牲的戰友,部隊在後撤時就地作了掩埋。這部分人的屍體已完全腐爛,只剩得一具骨骸。

二是金城戰役的烈士。1953軍7月中下旬朝鮮停戰前夕志願軍發動的金城戰役期間,在突破敵防線並向縱深推進時犧牲的戰友,在完成戰役殲敵任務後撤退時就地在戰場掩埋。

三是志願軍戰俘烈士。在「聯合國軍」戰俘營死亡的志願軍被俘人員。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還有敵方早先交來的被俘人員死亡名單可以印證。

在69年前的那場戰爭中,戰事最為激烈的第三、四、五次戰役都發生在「三八線」以南「聯合國軍」佔領區,按志願軍司令部戰後通報,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滅韓國和「聯合國軍」7.8萬人,志願軍傷亡5.3萬人;第五次戰役殲敵8.2萬,志願軍傷亡8.5萬人。

韓戰期間,志願軍隨時推進或撤退,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敵我雙方打掃戰場都儘量會對戰死者進行掩埋。志願軍離開時臨時掩埋好戰友屍體,以便戰後妥善安葬。但戰後特別是在原敵佔區對零散掩埋的戰死者遺骸的收集難免會有遺落。

近年來,韓國不斷發現志願軍遺骸,大都是志願軍作戰時臨時掩埋的、散落在各個戰場的烈士遺體。

據悉,2007年1月,韓國專門成立了從事韓戰韓軍戰死者遺骸發掘工作的專業部隊——「國防部遺骸發掘甄別團」,下轄企劃課、發掘課、甄別課、支援課等4個課和4個發掘班,人員多達85人。其中軍官13人,副士官15人,士兵48人,軍務員9人。截至目前,共在韓國境內挖掘出2537具遺體,分別是1963具韓軍遺體,8具「聯合國軍」遺體,386具朝鮮軍隊遺體,180具中國軍隊遺體。中朝軍隊遺體被安葬在韓國坡州的墓地,墓地題文「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2010年志願軍入朝作戰60周年前夕,鳳凰衛視記者秦晴在韓國坡州尋訪了墓地安葬的志願軍烈士。

轉自到韓國後,秦晴就打聽到,由於這塊墓地屬於韓國軍方,所以他們必須得到韓國國防部的許可之後才能去拍攝。於是秦晴很快就向韓國國防部提出要去這個墓地探訪的請求。而韓國國防部一直都沒有給她回復。一直焦慮等待的秦晴終於等來了負責他們此次韓國行採訪協調的韓國文化中心的電話,約請她去文化中心當面談此事。

進入文化中心前,秦晴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說服他們幫我這個忙。見到韓國文化中心新聞處的兩位男士,秦晴的第一句話是:「這次墓地探訪是我這一趟來韓國最想看的東西,是我們最重要的行程。我是一個中國人,你要理解我的心情。」

為了引起他們的重視,秦晴講了一個她剛剛從同事那裡聽來的志願軍故事,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剛出生時父親就去打仗了,戰爭過後又奔赴朝鮮戰場,最後戰死在朝鮮戰場上。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九十多歲的母親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找到父親的遺骨。帶著母親的囑託,他去了東北後來又到了朝鮮,遺憾的是,都沒能找到父親。最後,他帶著從朝鮮志願軍墓地挖來的泥土來到已經昏迷五天的母親床前,令人吃驚地是,母親聽完他的話居然又有了意識,雙手緊緊握住那個裝滿泥土的罐子。聽同事講述他採訪時遇到的這個故事的時候,秦晴沒有哭,只是覺得心裡很受觸動,但是,當她又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韓國文化中心的負責人時,話沒說兩句,眼淚就止不住地掉下來。兩位男士看到她這個樣子,於是連忙安慰她,讓她放心,他們一定會盡全力推動秦晴的採訪。

陵園題文「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秦晴和攝製組反覆交涉,歷經周折,終於來到安葬志願軍的坡州墓地。志願軍遺骸被安葬在坡州的墓地裡,按照韓國的傳統,墓地一般面向南方,但秦晴發現這裡的志願軍墓碑全部面向北方,她想,這是為了讓死者可以面向家鄉的方向,遙望家鄉。

2005年韓國聯合通訊社報導,據韓國陸軍部隊透露,上月11日至本月7日,在京畿道加平郡北面花嶽山一帶,共挖掘出韓戰期間遺骸52具,其中30具屬「聯合國軍」,22具屬中國人民志願軍。

特別是在2日發現的7具遺骸,被推測可能是英軍的遺骸。挖掘現場發現了印有「聯合國軍」標誌的紐扣、歐洲製造的步槍子彈和英國製造的開瓶器等,並且骨骼比較大。據悉,1951年1月和4月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時,英軍第27步兵旅和韓國軍隊第6師就駐紮在花嶽山一帶。韓國陸軍計劃於12日對遺骸進行DNA鑑定,如果確定遺骸確屬英軍士兵,將把遺骸交還英國。

據新華社駐韓國記者介紹,這並不是首次發現我志願軍遺骸,「早在1981年的時候,我就參加過一次中國志願軍遺骸的安葬儀式。當時儀式很隆重,同時被發現還有部隊番號和一些文字資料。這些志願軍遺骸沒有被運回國內的先例。在朝鮮境內開城有一個中國志願軍烈士陵園,大約有1.5萬名烈士被安葬在那裡。所以被發現的遺骸應該會移交給我方,然後安葬在朝鮮烈士陵園。」

1986年6月,駐韓國「聯合國軍」方面,曾發現一具志願軍烈士遺骨。這具遺骨是在北緯37°32′24″,東經127°41′15″,即韓國京畿道楊平地區發現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部分遺物,有圖章三枚。其中兩枚骨質,均刻有楷書體「蔣立早」三字;一枚水晶質,刻有篆書體「孫敬夏」三字;哨子兩個,一個為電木質,標有「上海製造」字樣。另一枚為鐵質,有「GHYKYAN」字樣;鐵捲尺一條,有「中商出品」字樣;藥瓶一個,有「四野衛」字樣,並有五星圖案。另有武裝帶、銅鈕扣、鑰匙環等,計25件。從遺物分析,埋葬的是志願軍。於是,「聯合國軍」方面,便將遺骨和遺物交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駐開城聯絡處。烈士的遺骨安葬在開城烈士陵園的合葬墓中,遺物交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除「遺骸發掘甄別團」外,在韓國鄉間,志願軍遺骸也多有發現。如1989年5月12日,新華社電告,新近在南朝鮮境內發現的19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朝鮮軍事分界線邊境城市開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舉行。新華社報導稱,這是自韓戰停戰以後,在南朝鮮境內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骨最多的一次。

筆者了解到,1958年10月,志願軍最後一批部隊撤離朝鮮。之後,對志願軍戰死者遺骸的挖掘,朝鮮也做了相應的工作。

志願軍原本在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有個100人的代表團,撤軍後只剩下一個7人工作小組,全部由軍方人員組成。留守的軍方小組除負責停戰協議後的善後事務,還負責協調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經由聯合國轉交的疑似志願軍失蹤人員的遺骸,然後參與鑑定,並把志願軍的紀念章、屍骨、標誌牌等遺物移送國內。

1991年3月,美國提出由韓國將軍擔任「軍停會」首席代表,遭到朝方拒絕。其後,朝鮮撤走其駐「軍停會」代表團。9月,中國方面鑑於「軍停會」已實際停止工作,決定撤回原駐「軍停會」代表。中方7人小組撤回後,志願軍的名稱就此成為歷史。尋找、挖掘和掩埋志願軍失蹤人員遺骨的工作也隨之結束。

中國小組最後一次履行職能是在1989年11月。據當時新華社報導,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檢寺裡的一個高坡上,朝鮮人民軍的一支部隊在非軍事區的前沿進行修路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枚中國全國政協1951年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章。當他們繼續下挖至離地面約1米深處時,一具零碎的烈士遺骨顯露出來,遺骨附近還有另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發行的18萬元紙幣和一張「中國人民志願軍391部」字樣的空白臨時介紹信。軍停會中方人員和朝鮮軍方前往現場檢驗後認定,這是一具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揮員的遺骨。這位無名烈士終於同他生前的14233名戰友長眠在松嶽山下的志願軍烈士陵園中。

在韓國境內究竟還會不會再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骸,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遺留在韓國的只是少數零散掩埋的志願軍烈士,不會有大批的志願軍烈士遺骸發現。

2010 年9月4日,作者通過特殊渠道向上層反映了朝鮮志願軍烈士墓修繕問題和韓國志願軍遺骸回歸祖國問題,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落實。朝鮮的志願軍墓地和紀念設施已經開始修繕;從2014年至2019年4月3日,中韓兩國已連續六年分6批成功交接了599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祖國安葬。

從19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9年間,世界上大大小小几十個列強侵略過中國,區區萬人的「八國聯軍」就把一個泱泱大國打得支離破碎、百孔千瘡。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屢戰屢敗的歷史,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把世界頭號強國美利堅為首的17國部隊打得一敗塗地,名落孫山。正是:抗美援朝盡英豪,一代風流百代驕。捨生忘死壯中華,洗盡國恥百年朝。

本作品版權歸「晨暉軍事」所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氣壯山河的凱歌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2020年9月27日,從韓國仁川機場起飛的中國專機降落在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機上搭載著117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  這是第七批回國的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9月27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在擦拭烈士英名牆。
  •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歸來,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祖國以最高禮儀...
    經過約兩小時飛行,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今天中午安抵瀋陽。時值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之際,祖國以最高禮儀迎接英烈歸來,代表著對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紀念英雄、緬懷英烈,更是我們正確認識歷史,沿著正確道路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
  • 抗美援朝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喊出這些著名口號!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除了喊出「立功的時候到了!」「為犧牲的戰友報仇!」「人在陣地在!」「與陣地共存亡!」等以往戰爭中常見的口號,還有很多反映這次戰爭特殊性的口號……「打好出國第一仗」志願軍入朝後,各部隊指戰員情緒都很高漲,決心打好出國第一仗!
  • 偉大勝利 巨大貢獻——網友熱議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英烈廳,志願軍老戰士和少先隊員向犧牲的烈士致敬。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70年前的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拉開抗美援朝序幕。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是毛澤東同志和他的戰友們一生中『最難』作出的重大決策之一。」求是網刊文《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指出。   但是這一決策為何堪稱「最難」?
  • 抗美援朝戰爭歷史啟示錄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回望歷史,鴉片戰爭後,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國家瀕臨滅亡邊緣,為數2萬人的八國聯軍曾長驅直入北京,2萬日本關東軍輕易佔領東三省。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新中國剛剛誕生,就能出兵境外,將幾十萬人的「十六國聯軍」打得狼狽敗逃。中國在朝鮮戰場同世界最強手進行局部戰爭並能獲勝,展示了自身的軍事強國力量,奠定了「站起來」的國際地位。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側記  新華社記者張曉松、鄒偉、梅世雄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英雄讚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的此刻,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並從此開始了一段烽火硝煙的徵程。他們捨生忘死,無畏強敵,同朝鮮人民一道,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用巨大的犧牲捍衛了正義,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什麼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者拍攝油畫《決策出兵》。「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於10月19日上午正式開幕,將展出至2021年2月底。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曲俊燕/攝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作戰中使用的部分武器裝備。「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於10月19日上午正式開幕,將展出至2021年2月底。
  • (全文)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和擁軍...
    尊敬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志願軍老戰士、老同志、烈士家屬和擁軍支前模範:在隆重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密碼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經過兩年零9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在強大的敵人面前,中國人民志願軍之所以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至少離不開五大「密碼」。
  • 抗美援朝歌曲:受訪者最愛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和《我的祖國》
    受訪者主要通過影視作品和媒體報導了解抗美援朝戰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當年那些振奮人心的歌曲,至今依然在傳唱。
  • ...回顧抗美援朝戰爭18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開國上將名單一覽表
    5.楊得志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後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指揮第五次戰役、秋季防禦作戰和上甘嶺戰役。 6.甘泗淇上將: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努力抓好全軍的政治思想工作,保證志願軍的戰鬥意志。
  • (受權發布)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
    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 毛澤東是如何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
    他看出麥克阿瑟在戰略判斷上犯了一個大錯誤, 就是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所以敢於兵分兩路前進。他斷定,這將是爭取第一個勝仗, 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10月25日上午,南朝鮮軍一個加強營被志願軍第四十軍一個團,以攔頭、截尾、斬腰的戰術,將其大部殲滅,打響了震驚世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仗。中國人民一直把這一天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的紀念日。
  • 毛澤東是如何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
    原標題:毛澤東是如何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   從中國人民志願軍渡江那一天起,毛澤東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朝鮮戰場上了。毛澤東一生指揮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統帥過百萬以上的大軍,同時在幾個戰場上與敵人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他有著高人一籌的戰略指導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但是指揮抗美援朝戰爭,對他來說畢竟是一個新的課題。
  • 光輝的篇章 不朽的豐碑(人民要論)——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要更加珍視抗美援朝戰爭留下的寶貴財富,使其成為我們開創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 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原標題: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專家談抗美援朝戰爭的世界意義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  「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既是從中國的安全出發,又是從拯救朝鮮於危難之際的需要考慮,也是著眼於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體現出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丁偉說。  在殘酷的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戰爭的偉大勝利。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螢屏重現「最可愛的人」
    A.電視劇 《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澤東與楊開慧的長子,生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和秘書,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安葬於朝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 ...不朽的豐碑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