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幻想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是悠緩的,恰如晚風中兀自搖蕩的一張藤椅;而藤椅上的老年人憶起的年輕歲月,卻是迅疾的,不過是彈指一瞬的事,可這彈指一瞬,卻抵得上一生一世。司馬懿,憑著長壽的優勢和隱忍的性情,熬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帝王和一個又一個的對手,卻終究失去了自己的初心,成也得到,敗也得到。
「我一個學子最大的抱負,就是找到一個君王,臣之,輔之。也許,我還能和他一起結束這亂世。」最初的司馬懿,有著至真至純的理想抱負,惟願做一個有道明君身邊的一個忠臣、純臣。從不願做曹家的手中刀,不願出仕,到被曹丕「上承父志,下安萬民,匡扶四海,還天下以太平」的凌雲之志感動,而擇佳木而棲。有人說,司馬懿跪曹操是懼,跪曹叡是忍,跪曹芳是做做樣子,唯有跪曹丕是真心。然也,曹丕與司馬懿,是君臣亦是知己,司馬懿最純粹的理想抱負僅許與曹丕一人。
「這世間有諸多痛楚,諸多不公,只有咬著牙,忍常人所不能忍,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君不見,能力超群而不懂收斂鋒芒的人,容易「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譬如楊修;能力超群而外表波瀾不驚的人,則更加懂得如何周全自己,譬如司馬懿。司馬懿懂得隱忍,懂得抓住機遇,懂得把自己偽裝得懦弱。即便是面對愚蠢之人,司馬懿亦如此,把自己的心思隱藏在沉默無爭的外表下,而後給那些春風得意的愚蠢之人致命一擊,譬如,晚年幾載裝病,一朝爆發,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誠如司馬懿所言:「與愚蠢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更愚蠢?人這一生,難免與愚蠢為伍,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那些一心只想著贏的人,就真的能贏到最後嗎?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後。」司馬懿一言一行皆哲理,奈何因小姨子郭照之死而失去了對大魏的忠心,又因結髮妻張春華之死而失去了那磊落的初心,由賢臣良將淪為亂臣賊子。司馬家的故事其實讓人頹然掃興。由司馬氏結束曹魏政權而建立的西晉王朝,國運僅五十一年,「三分歸一統」不久即生「八王之亂」,之後是「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直到三百年後的唐朝,中國才重歸盛世氣象。司馬氏的帝業固然輝煌,可這不可一世的輝煌,若只是一劑意淫的妙方,換來短暫的興奮,那麼不服也罷。好在司馬懿最終因如夫人柏靈筠之死而徹底清醒,思憶起了昔年曹丕對他的知遇之恩,故而請求曹芳讓自己死後葬於曹丕陵寢之側。司馬懿臨了大抵也深悉自己的子孫註定會謀朝篡位,可那畢竟是子孫的事,於他自己而言,他終究還是徹悟了。
盼不到永遠,守不住永恆,時過境遷,初心已逝。我最怕看到,一個元氣滿滿、渾身發亮的人,漸漸失卻生機,沉默寡言。而晚年的司馬懿總給我這般感覺。成也得到,敗也得到。有時候,人成長的過程不過是對所處社會妥協的過程,人於一步步的妥協中變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然後安慰自己說這是走向成熟;可是人內心深處到底是不甘的,這份不甘使得人至死都眷戀著初心。人失去了初心,可人又眷念著初心,晚年的司馬懿何嘗不如斯?他是笑到最後的人,但竊以為,他定然羨慕著楊修和諸葛亮。楊修縱然鋒芒畢露而致使自己在短暫的璀璨清亮之後沉寂如塵,但他至死不忘初心,也已然因為英年早逝而沒有了忘卻初心的機會;諸葛亮更是高風亮節,一世權臣,卻也一世純臣,因不忘初心而贏得了生前身後名。
「依依東望,是人心。」年華世事兩迷離,令司馬懿唏噓的看似是別人的事,卻又似在別人的故事裡照見了他自己的心。有時候,得到也是失去,失去也是得到。終究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