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後,一場場生命接力卻在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緊鑼密鼓開展:1月底,兒科醫院、中山醫院兩院聯手,搶救心臟移植手術患兒小均,最終成功。
2月,兒科醫院又收治一例胸腹聯體雙胎合併心臟畸形患兒,經多學科細緻術前評估、計劃和準備,3月24日,連體嬰成功分離;4月22日,兩名新生兒順利出院,再度創造生命奇蹟。
作為上海市唯一的兒童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療機構,截至5月27日,兒科醫院共收治50名境內外確診患兒,50例均已治癒出院。在抗疫的同時,兒科醫院一系列疑難雜症的攻關也絲毫沒暫停,從肝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等器官移植到危重症新生兒救治、複雜神經系統疾病手術治療,醫護人員以精湛技藝、高度敬業精神,勇攀亞洲兒科醫學的高峰。
攻克疑難雜症「有底氣」
疫情來勢洶洶,防控刻不容緩,但更多危在旦夕的生命等待不起。在兒科醫院,如何將常態化疫情防控、臨床工作完好結合,從一開始就是重要的考題。院長黃國英告訴記者,疫情甫一到來,醫院全面梳理五大板塊(院感管理、臨床管理、人員管理、物資管理、實驗室管理)制度與流程,同時第一時間做好相應調整,這些「打基礎」工作,為持續攻克疑難雜症罩上「安全罩」。
九月齡寶寶小鳴(化名)因不明原因出現肝功能衰竭,送至醫院時,生命垂危。住院後,孩子當天下午出現呼吸衰竭,同時進行人工肝治療,亟需肝移植治療。小兒外科緊急聯繫華山醫院肝移植團隊,幸運的是,華山醫院肝膽外科安排一例「成人肝臟尾狀葉良性腫瘤手術」,術中同時切除的左外葉肝臟,好可用於9月齡患兒的移植。4月21日,兩家醫院接力,兒科醫院肝膽外科、華山醫院肝膽外科醫生,順利完成肝移植術。經手術積極治療後,患兒順利度過危險期,目前孩子已經出院,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已恢復正常。
記者獲悉,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兒科醫院近十年來注重構建四級診療體系,解決危重症疑難雜症,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疫情期間,經驗豐富的院感科,將普通的3類防護等級進一步細化到亞專科共計6類,對不同醫療崗位、不同醫療操作都有清晰說明,以此最大限度避免院感和防護物資的浪費,實現精細化管理。
「難關」下屢創生命奇蹟
疫情考驗醫療機構應對能力,平戰結合不僅是公共衛生一家之事,更是一種理念,融入在日常診療之中。在兒科醫院,傳染病診治及防控能力與醫院本身共成長,黃國英說,非典之後兒科醫院選址新建,同時確定建立一座獨立的傳染病大樓,相關醫護力量同步配置,危重醫學、呼吸科等輔助部門也同步發展。厚實硬核的內涵,歷經時間積澱,使得兒科醫院可以按需要隨時拉出一支傳染病診治隊伍。與此同時,許多並非傳染病領域專家醫生,也能很快融入角色,投入治療。
兒科醫院制定的一套「新生兒新冠病毒感染防控預案」,在疫情期間救治危重症新生兒200餘例,真真切切幫助家庭重拾歡聲笑語。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兒科醫院堅持危重症新生兒轉運,有效緩解全市產科後顧之憂。此外,從外省市轉運來的百餘例危重症新生兒疑難病例,也均得到及時診斷、治療,大多數已痊癒出院。
向海內外輸出經驗
統計顯示,疫情期間,位於上海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在器官移植、幹細胞移植、危重症新生兒救治、神經系統疾病手術治療等幾個方面,均取得不俗成就。亮眼的成績單與嫻熟經驗,搭載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平臺,不斷輸出外地及海外,幫助全球兒科領域同行跨過「疫情關」。
「你們是怎樣做到疫情期間既收治新冠肺炎確診患兒,同時還能完成大量疑難雜症救治的?」面對來自美國同行的驚嘆與疑惑,黃國英介紹,立足亞洲一流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多年來構建了紮實的專科專病診療體系。「診療體系+安全體系」兩個體系相輔相成,確保醫院從日常安全保障到疑難危重症救治,都有條不紊開展進行。
記者獲悉,兒科醫院基於院內感染防控和安全風險管理,探討臨床診療管理流程,迄今已發表論文50餘篇,內容涉及首例新冠肺炎患兒的救治、病房管理規範、疑難雜症患兒的管理等;同時製作一系列視頻培訓,向武漢、廈門、海南等同行輸出經驗;舉辦數場直播,傳授疫情期間兒科醫療機構的防控措施、感染救治、物資調配做法。復學前夕,兒科醫院還連同教委共同制定具體復學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