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的確診這件事上,腫瘤比其他疾病顯然要更複雜一些。許多疾病憑臨床問診加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等就可診斷,但對於腫瘤來說,其診斷一般分為五級,權威性、可靠性逐級加強,組織病理學診斷為最終診斷,也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腫瘤診斷的五個分級:
01 臨床診斷
臨床診斷是指醫生根據病人的主訴,結合其症狀、體徵、主觀感受、病史等對病因、發病機製作出分類鑑別。
在腫瘤的臨床診斷中,病史和查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診斷手段。
病史詢問指對某些症狀,如腫塊、疼痛、分泌物、出血、消瘦等進行深入詢問。
查體是結合病史進行重點器官的局部檢查。查體多針對表淺腫瘤,因為其容易觸及,而深部腫瘤則需藉助其他必要的檢查,方能確定。查體時醫生會重點關注腫瘤的部位、形態、硬度、活動度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同時進行區域淺表淋巴結檢查。
上述臨床診斷的意義在於讓醫生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總體的大致的判斷,也便於進一步開具檢查,這時還不能就此作出診斷。
02 理化診斷
理化診斷指的是物理和化學診斷,比如說影像學檢查(X線、超聲、CT和 MRI核磁共振檢查、PET-CT等),或腫瘤標誌物檢查等。
理化診斷逐漸開始逼近真相,但仍舊不能作為診斷腫瘤的依據。因為儘管良惡性腫瘤在影像學表現上會有一定的差異,但其特異性並未顯著到根據照片就可識別身份,而且這一診斷與醫生的經驗、狀態等主觀因素也有很大的關係。至於腫瘤標誌物,它只是診斷腫瘤的一個輔助手段,受多種因素影響,假陰性假陽性比率並不低,因而也無法作為確診腫瘤的手段。
03 手術診斷
手術診斷是指經手術或各種內鏡檢查,僅以肉眼看到的腫物而作出的診斷,未經病理學證實。
有經驗的醫生根據術中看到的腫物的顏色、形態等,對其良惡性會有一個較有把握的認識和判斷,但畢竟肉眼所見無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它與事實的真相可能仍有很大的差距。
04 細胞病理學診斷
細胞病理學診斷是根據各種脫落細胞、穿刺細胞檢查而作出的診斷。比如說宮頸TCT檢查就是通過搔刮的方式,採集宮頸口的脫落細胞,對其進行病理學檢查,判斷是否有癌細胞或是否發生癌前病變;又比如說痰細胞檢查就是在患者的痰液中尋找是否有脫落的癌細胞,藉此來輔助診斷肺癌。
05 組織病理學診斷
組織病理學診斷就是對手術切下的腫瘤組織或者是在活體身上,應用鉗取、穿刺、切取等方式取得腫瘤組織,固定染色,在顯微鏡下進行的組織學診斷。如果鏡下特徵不明確時,還要結合免疫組化的方式進行鑑別。
病理學診斷通常被認為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也是腫瘤的最終診斷。如果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髮生衝突時,一般要以病理診斷為準。
綜合上文所述,在腫瘤的診斷中,在這五級診斷可靠性依次增加,以第五級最為理想和準確,權威性、可靠性最高。
當然,在臨床醫療中,未必每一個腫瘤患者都要經過這樣五級診斷才能最終明確病情。
有時候因為腫瘤生長的部位特殊性,難以取到病理組織,這種情況下,臨床診斷、理化診斷也可以作為最後的診斷依據。常見的如胰腺癌,因為部位較深,而且上下前後左右被胃腸等器官遮擋,在已經失去手術治療(或取病理)的情況下,難以通過體表取到腫瘤組織,這種情況下,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結合腫瘤標記物也可以作為確診的依據。
還有一些情況下,即便進行了病理診斷,也無法百分百準確地為疾病定性。因為組織病理學診斷也是人為操作的,也有其主、客觀的局限性。這個時候,需要進行專家會診或重行病理檢查。
案例說明
下面以一個乳腺癌病例來具體說明:
向上滑動閱覽
(臨床診斷部分)
「患者女性,53歲,已婚,退休工人。因左乳房無痛性腫塊5月餘,本月明顯增大入院。自今年1月初患者於洗澡時無意中發現左乳房有一蠶豆大小腫塊,無痛,可活動,進行性增大。曾在外院行中、西醫藥物治療無效,腫塊明顯增大。患者無外傷史,無乳頭溢液,無明顯消瘦。入院檢查:一般情況佳。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腹無異常發現。右乳房無異常。左乳略大於右乳,乳頭偏向外上方,外上象限有輕度「桔皮樣」改變,並可觸及5×4×4cm之腫塊,質硬,表面欠光滑,邊界不清,與皮膚粘連,活動欠佳,無壓痛。左腋下可捫及三枚腫大之淋巴結,質硬,無壓痛,無粘連融合,活動尚可,表面欠光滑,邊界不清。
(理化診斷部分,此時需進行鑑別診斷)
檢查:一般情況可,心、肺、腹無異常發現。B超及鉬靶X線攝片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腫塊,惡變可能性大」。
術前需做下列檢查:
1.血常規+出血、血凝時間,尿常規;
2.肝、腎功能及電解質。
根據病史、體徵,結合輔助檢查結果,發現該患者有以下特點:中年婦女;左乳無痛性腫塊進行性增大5月餘;腫塊直徑5×4×4cm,其表麵皮膚可見「桔皮樣」改變,質偏硬,不光滑,界限不清,與皮膚有粘連;左乳頭抬高,體積略大於右側;B超及鉬靶片均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腫塊,惡變可能性大。因此,初步考慮左乳癌的診斷。
鑑別診斷:
1.乳房纖維腺瘤。常見於青年婦女,很少發生在絕經後。腫塊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無粘連,易推動,生長緩慢,可多年無變化。與本患者體徵不相符合。
2.乳管內乳頭狀瘤。本病多見於中年婦女,輕壓乳房後乳頭有血性液體溢出,一般捫不到腫塊,有癌變可能。此患者無乳頭溢液史,不支持此診斷。
3.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見於25~40歲經期女性,經期前乳房有脹痛。腫塊呈結節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與皮膚和深部組織無粘連。該患者情況都不支持。
4.乳房結核比較少見,早期與乳癌不易鑑別。可做穿刺病理學檢查來確定。從患者的病史和體檢結果來看,診斷該病無依據。
5.外傷性脂肪壞死。常發生於肥大的乳房,多於挫傷後數日發生,而外傷史不一定能問出。該患者經反覆追問無外傷史,故此診斷不考慮。
綜上所述,考慮該患者的左乳腫塊以乳腺癌可能性大。
(手術診斷部分)
手術經過:仰臥位,左肩部墊高約15cm,左上肢外展約90°,距腫瘤邊緣的正常皮膚約5cm處,先用甲紫畫一梭形切口,上端位於胸大肌與鎖骨之間,下端達肋弓下緣。用2.5%碘酊、75%乙醇常規消毒胸部及右大腿部皮膚,鋪消毒巾單。於左乳外上象限腫塊做一放射狀切口,長約6cm,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用電刀將腫塊完整切除,即送冷凍切片檢查。
(病理診斷部分)
病理報告:左乳房侵潤性導管癌,(T2N1M0),腫瘤位於乳腺外上象限,大小5X4X4cm,伴局部淋巴結轉移2/5。
免疫組化結果顯示:ER(+70%)、PR(50%+)、KI67(5%)、HER2(—)…………(餘略)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腫瘤的診斷是一個非常嚴肅也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容不得有半點的模糊,因為它是疾病治療的開始和依據,是關乎患者健康乃至性命的大事。一但確診惡性腫瘤,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重心勢必發生轉移,他們可能面臨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另外,我們始終提倡早診斷、早治療。診斷越早,治療效果越好,預後也越好。我們呼籲大家都學一點關於防癌抗癌的科普知識,早期發現腫瘤的蛛絲馬跡,及時就醫,及時診斷,才不會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