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年初一,徐崢自導自演的《囧媽》全網首播了。我們被這份徐導給全國人民的禮物給暖到了,在觀影的同時,又被母愛滿滿的劇情給撩到了,不由得直呼:「不同的世界,同一個媽媽」。作為「囧系列」的作品,這部電影和《泰囧》有相似的模式。
徐崢飾演的老闆徐伊萬,為了和快離婚的老婆張璐爭奪共同開發產品「暖霸」的專利,陰差陽錯坐上了和老媽盧小花一起開往俄羅斯的火車。在六天六夜的相處中,母子倆囧事不斷,最終達成了母子、夫妻之間的諒解,收穫滿滿的幸福。
有網友留言說:「這畢竟是電影,生活中哪有那麼多離奇的情節,哪有那麼多的心照不宣,哪有那麼多的和解後的幸福?」
是的,電影《囧媽》以喜劇的形式讓觀眾在大笑中找到生活中久違的和母親相處方式,以誇張的效果把母愛的光輝展現在觀眾面前,但褪去喜劇的外衣,我們明明能夠感受到那炙熱的母愛,叛逆的倔強,和母子以及親密關係中的相愛相殺。
老媽的追魂奪命call、60秒語音方陣、喝不完的滋補豆漿、兒子忙著工作而老媽不停地投食,和老媽鬧彆扭保持距離,這些來源於現實、高於現實的「囧媽」系列行為能夠精準的出現在劇中,那麼看似普通的情感,在經歷中的成長,每個人終極的幸福追求同樣也可以回歸到現實去追尋。
影片結尾處,徐伊萬開心的樣子對妻子張璐告白: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可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像我對你一樣。
這六天的旅行讓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
張璐,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會記住你給過我的所有的美好,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最好的自己,我衷心的祝福你!
這種釋懷了的幸福,讓我們看到了徐伊萬久違了的笑容與自信。那麼幸福是什麼呢?幸福是人們對需要的滿足感,屬於人的一種主觀感受。要獲得幸福,必須認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斷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受力。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那麼,我們每個人都處於哪一層的需求上呢?找到自己的層級,你就容易找到幸福的鑰匙。
生理需求:這個層級的需求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就是能夠維持人活下來的需求,反映在生活中就是食物、空氣、飲水、睡眠、保暖衣服、居住等.
安全需求:這個層次需求一般是在滿足生理需求的情況下,人開始注意自身安全和穩定方面的需求。這個需求主要體現在社會秩序、體質、法律、和平、醫療、教育等各方面。
愛與歸屬的需求(社交需求):這個層次的需求就是在人們精神方面了,在滿足前兩種需求的情況下,人們就開始渴望親人、朋友、愛、友誼,希望能和別人建立起一定的交際關係,希望別人的認可。
尊重需求:這是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已經不再是希望一個恰當位子的需求,一方面是獲得自尊、信心、能力、本領、成就、獨立、自由的願望;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群體中有威望、被承認、有地位、有名譽、被欣賞等。
自我實現需求: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追求。大多體現在成為某一個領域的頂尖人物,甚至是時代的裡程碑型的人。如科技巔峰、音樂巔峰、權利巔峰等。
比如:當你生存都成一個問題的時候,你不會去想如何享受生活,這時如何吃飽穿暖是你最大的目標。
古人遇到饑荒時甚至會易子而食,可見它給你帶來的動力有多強,但一旦你吃飽穿暖,就會想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人生的理想,也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對照自己的層級,你會明確自己的需求點在哪裡,從而能夠更好的明白,你是誰?你需要什麼?你追求的幸福在哪裡?
查理*芒格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一定不會去那個地方。
同樣的,我們也進行逆向思維,如果我們想要幸福,那麼我們不幸福的根源是什麼?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女主人公對自己情人的愛和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不已,她說:「我感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向前走,情慾和理性把我拉向不同的方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裡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了錯誤的路。」
這位女主人公的糾結和矛盾,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比如,我們也曾經感受到有神奇的力量在牽引著我們:要認真工作和刷劇刷微博這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會把我們帶到不同的方向。我們也很清楚哪一條該走,是正確的路,但我們往往不受控制,一刷刷一天。正是這種看似奇怪的現象,卻揭示了我們的心理運作過程。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可以靠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行為,而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他的《象與騎象人》一書中,有一個觀點是: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心理是被分成多部分的,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主意,有時候它們還會彼此衝突。
我們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等等就像是一個大象,而我們的內心的理性思考就是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騎象人能夠進行各種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無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相對於騎象人,我們內心更多的受到大象的主導。
所以,蘇格蘭哲學家大衛*休謨才說:理性應該是激情的奴隸,除了服從之外,沒有其他可能。
這大概就是我們聽了成功學的課程後,激情萬分,想要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向,但不久之後卻發現自己還在原地,如果僅僅靠下定決心,騎象人是改變不了大象的。
我們為什麼會不幸福?因為內心的大象經常表現出「悲觀主義者」的特質,我們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撿到100元錢時當然開心,丟了這100元錢時,就會更痛苦。我們心中的大象會無限放大痛苦的感受。
班傑明*富蘭克林說過,我們哪怕是生點小病,都感受非常明顯;可是我們健康得活蹦亂跳,卻毫無知覺。
《囧媽》影片中把媽媽對兒子的愛展現的淋漓盡致,兒子卻感受不到,甚至見面的每一次談話都像是上輩子的仇人,充滿不耐煩、急躁、不受控。
因為我們內心的大象會敏銳的發現,並放大負面的情緒反應。難道生活就真的像我們自己認為的有那麼不幸福嗎?答案還真是不一定,畢竟,事情沒有好壞,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你之所以覺得不幸福,主要是心中大象的負面反應造成的。
影片中的徐伊萬放棄了共同開發產品「暖霸」的專利,在越洋電話裡他大聲的喊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感情裡面講道理就是最大的不講道理!我就是不想跟你離婚!」
「我不想跟你分開,可以嗎?」
「因為我還喜歡你,我還愛你,所以我就是敝履(一塊破抹布)嗎?」
徐伊萬遵循自己的內心,不再讓內心的大象隨處亂跑,而是理性的對妻子喊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扭轉了事態的發展,迎來了結局的圓滿。
現實中的我們如何獲得幸福呢?
如果我們讓騎象人這個技術嫻熟的嚮導,能夠正確的引導靠本能反應的大象的話,那我們就找到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有錢是幸福嗎?我們來看《聖經*舊約*傳道書》裡面記載的耶路撒冷的一位國王追求幸福的實驗,他積蓄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建造大房子,漂亮的花園,天天歌舞笙簫。他想要追求的最後都實現了,那麼他幸福嗎?答案是,他說:「想不到經歷了這一切後,一切都是虛空,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有權是幸福嗎?同樣的故事也在佛陀身上上演,他是印度的王子,擁有無盡的財富和至高的地位,可是,他仍覺得厭倦。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和我們內心大象的運作方式有關係。
適應原則:就是內心大象對幸福的感知。「適應」是神經元的一種特性,新的刺激出現時,神經細胞會產生強烈反應,之後會逐漸「習慣」,對已適應的刺激反應會趨於緩和。
比如剛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收了一個想了好久的包,換了一個大房子,我們會感到非常幸福,可一旦習慣後,還是覺得很無聊。於是,想買更漂亮的衣服和包,住更大的房子,去找回那種幸福的感覺,結果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成了佛陀說的「執著於身外之物的苦海裡」。
那麼,怎樣獲得幸福呢?佛陀曰:放下身外之物,向內求。也就是,想要幸福,要追求自己的內心。
那什麼能夠給我們帶來持續的幸福,值得我們追求呢?其中最值得我們追求的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有一份熱愛的事情。
首先,良好的人際關係給能我們帶來持久的幸福感。有一次街頭採訪的數據,一位廣場舞領舞的大媽的幸福指數高於白領女青年,高於單身程式設計師。白領女青年和單身程式設計師有的優勢其實都是金錢、身份等身外之物,這些優勢遲早會被大象的適應原則所限制,而廣場舞領舞大媽有婚姻伴侶,有志同道合的舞伴,這些豐富的人際關係直接讓大媽們的幸福指數領先。
其次,全身心投入一份熱愛的事業。大象在感受幸福的時候,出來遵循適應原則之外,還遵循進展原則。進展原則就是朝著目標前進 比實現目標要更幸福。因為,每當大象做對一件事的時候,就會有快樂的感覺,因為這個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帶來快樂感的物質。這種感覺持續時間並不長,只在做對事情的前幾秒。所以,我們在向目標前進時,會產生不斷的幸福感與滿足感。但目標一旦實現的那一瞬間,我們會有走完漫長旅程後的如釋重負感,而不是原以為的欣喜若狂。努力的過程,才是最幸福感最濃烈的過程。
所以,如果想獲得持續得到幸福感,就不要僅僅為了金錢或地位而工作,做你真正熱愛的事情吧,全力以赴的投入,會讓你有源源不斷的動力。
稻盛和夫說:努力工作是體味人生真諦的方式。
在《驅動力》這本書中,我們以為的像猴子這種動物,只會為了獲取食物和性而採取行動,但有研究表明,猴子也有自發的主動行為,不只是為了好吃的或漂亮的另一半,而是他自己就有好奇心,自願去做的事情。人也一樣,我們都有發揮自己潛力、展示自己優勢的渴望,找到自己內心熱愛的事情,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極致產生的那種成就感和價值感。
所以,如果想要獲取持續不斷的幸福感,那麼一定要學會多付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找到自己的熱愛,深耕下去,被良好的情感包裹著和在工作中心流的狀態都能帶來幸福的感覺。
另外,利用工作之餘去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們感知幸福的能力。
寫在最後:《囧媽》的劇情反轉及自帶男主光環我們沒有辦法去複製,但現實的生活就是一個現成的修道場,從工作到生活,我們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內心的那頭大象,去接納她、尊重她。在她的影響下,我們和身邊的小夥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再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和深耕自己的熱愛,最終,我們會和幸福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