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夢百合董事長倪張根發布《出離憤怒之萬華案進展》一文引起網絡熱議。該文章主要針對兩家上市公司持續了3年的訴訟案件,在文中,倪張根還貼出聊天記錄,並「炮轟」萬華化學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李立民「毫無誠意」。
對於倪張根的指控,12月15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致電萬華化學董秘辦,相關人員表示,「負責媒體的同事今天出外勤,請明天再致電。」
截至記者發稿前,該文章閱讀量已接近360萬。到底是何原由讓兩家上市公司鬧成這樣?甚至董事長要親自在網絡平臺「炮轟」對方?
糾紛長達三年
資料顯示,萬華化學與夢百合實為上下遊關係。前者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製造商之一;後者則是國內「0壓床墊開創者」,生產記憶棉床墊、枕頭等產品。
2007年,萬華化學與夢百合達成合作。彼時,夢百合在進行零壓綿的產品研發,從實驗階段開始過渡到生產階段,需要上千噸的MDI原材料,而萬華化學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自主動力生產該原料的企業,無疑是夢百合最合適的合作夥伴。
自此,夢百合以相對划算的價格從萬華化學處拿到大量原材料,為新產品的研發節約了大量成本,而萬華化學也借助夢百合的訂單,穩穩拿下MDI這一細分領域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寶座。
2017年,聚合MDI與純MDI經歷了一輪暴漲,由2016年全年1.36萬元/噸的平均價格,上漲至2017年2.65萬元/噸的平均價格,期間甚至創下4.3萬元/噸的天價。但在漲價前,夢百合就與萬華化學籤下了2017年度供貨價。
但面對市場價的暴漲,2017年5月萬華化學卻拒絕按照協議中約定的價格供貨。隨後,2018年1月夢百合以違約為由將萬華化學告上法庭,並索要1884.13萬元賠償。
歷時近兩年,2019年11月4日,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做出判決,裁定萬華化學在合同履行中存在違約,賠償夢百合損失100.16萬元。不過,這與夢百合的預期相差太多,該公司決定上訴。今年11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一審判決,並將案件發回重審。
今年,夢百合董事長倪張根通過熟人牽線曾與萬華化學現任副總裁兼財務負責人李立民進行通話,對方表達了和解的意願。隨後,12月6日晚上,二人於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洲際酒店見面。
李立民提出,願意按照原一審判決加上律師費達成庭外和解,遭到倪張根拒絕,其表示可接受800萬元的賠償。李立民表示,需要回去商量。
隨著下一次開庭時間的逼近,12月10日晚間二人約定通話,但李立民卻含糊其辭未能給出明確態度。隨後,倪張根便公開了其與李立民的聊天記錄,並放話稱「法庭見!」
三度「炮轟」均因漲價
其實,這並非倪張根首次在網絡平臺「手撕」萬華化學,其曾分別於9月16日、9月17日、10月27日公開抨擊萬華化學。記者注意到,讓倪張根憤怒的點均是萬華化學MDI產品的漲價。
歷史公告顯示,今年以來萬華化學已多次上調聚合MDI價格,由年初的1.35萬元/噸上調至如今的2.5萬元/噸,累計漲幅85.19%;純MDI也由年初的1.87萬元/噸上漲至2.8萬元每噸,累計漲幅達49.73%。
隨著主營產品的提價,年內該公司的股價漲幅也十分喜人。截至12月15日收盤,萬華化學報收於84.09元/股,年內漲幅達54.06%。
對於原料的如此漲幅,倪張根曾發文稱,「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最終只有被市場給唾棄」,並指出「漲價理由是近期需求太好,但真實原因是海外疫情導致供給出了問題」。
面對倪張根多次的指控,至今萬華化學都未做出任何回應。
上海地區一名化工行業分析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疫情和原油市場雙重疊加的影響下,今年全球MDI價格經歷了大漲大落,漲價的並非萬華化學一家,業內包括巴斯夫、陶氏等在內的行業龍頭均漲價。隨著亨斯邁部分工廠的關停以及國內外工廠的相繼檢修,國內MDI於6月開始上漲行情。」
該分析師進一步指出,MDI行業屬於典型寡頭壟斷格局,市場話語權掌握在少數幾個大企業手中,競爭相對有序。從當下供需面判斷,MDI四季度檢修增多,且短期內無明顯投產預期,需求持續存在支撐,預計未來價格仍將維持在高位。不過,對於部分家具企業來說,這輪漲價潮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的生存狀態。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