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是一個蕭索而浪漫的季節,沒有春日的嬌媚,也沒有盛夏的狂熱,冬天的徹骨之寒也尚未到來。
這個季節內斂而略帶蒼涼,懷抱著傷春悲秋的情緒,行走在西岸,等待你的興許是一場浪漫的豔遇。
時值11月8日,有幸參加了上海西岸美術館和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合作項目的媒體預覽。
原本預定好的推文,也因為其他事情耽誤到了現在。幸而好的藝術,永遠不怕遲。
貝尓納·布利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蓬皮杜中心,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館長進行導覽
策展人瑪切拉·莉絲塔(Marcella Lista)女士
在現場為大家進行導覽
當日受邀媒體「兵分三路」。
除了蓬皮杜中心,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館長貝尓納·布利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之外,還有另外兩位重量級的人物為其他兩組媒體進行導覽。
分別是:策展人瑪切拉·莉絲塔(Marcella Lista)女士以及西岸美術館的設計者——著名建築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先生。
▲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先生
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揭幕
媒體展覽結束之後,這一長達五年的藝術合作項目也已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蓬皮杜中心,巴黎 © Centre Pompidou
作為全球最富盛名的美術收藏館之一,匯集了全球眾多頂級藝術家的佳作, 囊括了12萬件館藏。
從宏偉的歷史檔案到最新的藏品,涵蓋了造型藝術、攝影、新媒體、圖像藝術、實驗電影、建築和設計等各個領域。
開館二十多年,共接納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是世界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
有人說羅浮宮像是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藝術的「母親」,散發著永恆的經典之美;
而蓬皮杜則像是一個「充滿個性和意氣的年輕人」,在整個歐洲首屈一指。
如果說羅浮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麼"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徵。
西岸美術館,上海,2019 圖片
©Aki / West Bund Museum ©Zhou Chang / West Bund Museum
此次展覽合作項目期間,美術館將為公眾帶來三場為期18個月的常設展,和每年兩場的臨時展。
通過這些精心策劃、注重學術性的高水準展覽,帶領公眾了解構成20~21世紀藝術風貌的主要藝術流派。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將以兩場展覽來拉開帷幕:
作為西岸美術館首個常設展覽「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
(The Shape of Time —— Highlights of the Centre Pompidou Collection vol. I )
展覽以20世紀和21世紀為時間軸線,總共劃分出了十一個章節。
通過「時間」這一線索,檢視跨度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藝術發展路徑。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了解視覺藝術對於時間的認知和表現。
瓦西裡·康定斯基,《黃紅藍》,1925年
1976年由妮娜·康定斯基女士捐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 公共領域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Philippe Migeat/Dist. RMN-GP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沉睡的繆斯》,1910年
1963年由男爵夫人荷內·伊蘭娜·弗蘭尚贈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公共領域©Centre Pompidou, MNAM-CCI/Adam Rzepka/Dist. RMN-GP
至於未來主義(Futurism),便是將機器時代對圖像的描繪融合進了藝術領域。
隨後,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的波普藝術運動(Pop Art movement)在1960年以現代流行文化和大眾傳媒為基礎藝術,對傳統美術價值進行批評或諷刺。
崇尚商業圖像和絲網印刷等機械方式,標誌了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的轉變。
何為「觀察」?
在科學中,「觀察」是通過使用科學儀器來感知,並且進行數據記錄的行為。
而除去科學領域,事實上,從認識誕生的即刻起,「觀察」便已是藝術與科學發展的基礎。
藝術家們通過望遠鏡、顯微鏡及攝像機這些「視覺的機器」,來體現和表達當代人類在觀察方式上的多媒體手段和視角。
周滔,《凡洞》| Fán Dòng (The Worldly Cave),2017年
影像2018年由國立現代美術館館友協會國際委員會–大中華地區贈予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周滔
©照片由藝術家及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莫娜·哈透姆 | Mona Hatoum,《陌生身體》| Corps étranger,1994年
混合媒體裝置,350×350×300釐米
數字視頻(PAL制)轉化為數字文件(4:3,彩色,立體聲)
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Mona Hatoum. Courtesy
©Centre Pompidou, MNAM-CCI/Philippe Migeat/Dist. RMN-GP
萊涅可·迪克斯特拉 | Rineke Dijkstra,《我看到一個女人在哭(〈哭泣的女人〉),泰特利物浦》| I see a Woman Crying (Weeping Woman), Tate Liverpool,2009—2010年
視聽裝置蓬皮杜中心,巴黎
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工業創造中心
©Rineke Dijkstra
©Centre Pompidou, MNAM-CCI/Georges Meguerditchian/Dist. RMN-GP
藉助數碼技術,由圖像向編碼信息量的轉化,深深地顛覆了自19世紀初攝影術誕生以來便與知識構建相伴的視覺再現系統。
圖像不再需要作者甚或人類視角,而是通過別的路逕到達了真實,並產生了其他多種形式的認識。
藝術藉由現代媒介,通過多種形式為人類提供更多樣化的視角和思考。
媒體導覽臨近結束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女孩,對著最後一件展品高呼了一聲:
「他創造了一個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