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2021-02-13 努爾家的雜貨鋪

今天我們講三個故事。

 

故事1 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我們傳統文化中非常有名的道德常識素材,我們這一代人基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來,一起回顧一下孔融讓梨的故事是怎樣的。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故事下輩子不要當你小孩

 

 

這幾天,「下輩子不要當你小孩」的現實故事,在我們這家長之間傳來傳去。小本本上寫下的文字,透露著孩子內心的仇恨。

 

故事還原一下,大概是這樣的:

雪莉是一位二胎媽媽,老大是女孩7歲,老二是男孩3歲。

剛生老二的時候,老大在上幼兒園了,在家也會幫助媽媽照顧弟弟。
老大的懂事讓媽媽平時帶孩子輕鬆一些,久而久之,爸爸媽媽也都習慣了老大的懂事。隨著老二的長大,自我意識開始萌發,進入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的階段,這個階段,表達能力不足,但佔有欲卻很強。媽媽覺得老二小,老大懂事,所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二身上。平時小的看上老大的東西,媽媽也會要大的讓著小的。

似乎做姐姐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應該做到的。因為,姐姐在這方面也沒怎麼鬧過。但,有一次弟弟看上了姐姐喜歡的一個布偶,姐姐不給,弟弟就上去搶,姐姐堅持不給弟弟,氣急了的弟弟對姐姐動手。這次姐姐沒有忍讓,打了回去,弟弟瞬間崩潰大哭。

媽媽聽到哭喊聲過來看看怎麼回事,弟弟哭訴說姐姐對他動手。媽媽下意識地安撫弟弟,並且沒問緣由,責罰了姐姐:「弟弟才多大啊!你就借他玩一下嘛,他一下就玩膩,也就不搶了。而且你怎麼能打弟弟呢?」

這是許許多多日常中的一天。

 過了一陣子,某天,媽媽收拾房間,清理書櫃時掉下來一個小本子,看到了女兒寫下的文字,滿滿的委屈、質疑,還有恨。

 

 

故事妹妹出生了

 

我成年後,再次聽到「孔融讓梨」這四個字,是在我生完我家妹妹(也就是小努爾)從醫院回到家裡的第一個晚上。

那時候努爾的外公外婆也在我家,他們從老家過來,幫幫忙,看看外孫女們。那個晚上,吃過了晚飯,小努爾已經被哄睡,姐姐大努爾在客廳蹦蹦跳跳,媽媽和妹妹回家了,讓她很興奮。

 

外公突然拉住了大努爾:安靜一點,你妹妹剛剛睡覺,不能這樣吵吵的。從現在開始,你是姐姐了,做姐姐要做到什麼?要幫助媽媽、照顧妹妹,孔融讓梨你知道嗎?

 

我聽到「孔融讓梨」四個字,立刻給外公打了個暫停的手勢:「外公,不要跟姐姐講孔融讓梨,我們家沒有孔融讓梨這個概念。姐姐也是個孩子,她有她的需求、有她的想法,她的成長不會因為妹妹的到來而亂掉。我們需要保證的是,姐姐的生活秩序、生活習慣、她的東西維持原樣。」

 

外公驚呆了,那瞬間的感覺,空氣凝固了。

 

我接著說:「這是我家,我們有我們的教育方法。我以前沒有給姐姐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現在不會講,以後也不會講。她不需要讓任何的東西,她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做選擇,我們尊重她的選擇。現在還沒有到她睡覺的時間,她剛吃完飯,日常也是這樣蹦蹦跳跳一下,然後就講故事睡覺了。而且妹妹是可以適應睡覺的環境的,你看,她不是也沒醒嗎。一個小寶寶一天睡18、20個小時,我們其他人的生活還是要正常進行,不能在她睡覺時候就消聲了。」 

大概的意思,我翻譯告訴了努爾爸爸,他也表示贊同。是的,在我家,老大不存在必須要讓這老二這個說法,「孔融讓梨」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和教育孩子的理念。

 

從那時候起到現在,外公外婆再也沒有提過「大的就要讓著小」的這類事情了。

 

孔融如果不讓梨,那也一點兒沒有錯。

文末是本周給大家的推薦:

大小努爾正在用的「兒童行為習慣養成工具」。購買入口在下面。

幫大家解決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的問題。包括: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看書學習、運動、自己洗手、收拾玩具、吃蔬菜等等等等,全面覆蓋孩子的生活學習日常,提高5方面的能力:自理能力、情緒管理、性格養成、時間管理、習慣養成。

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長按下面的圖片識別二維碼就能買了👇


快遞和發貨:從江蘇常州或者廣州發貨,快遞主要中通/ 申通/ 韻達/圓通/ 郵政等,工作日發貨,周日、節假日不發貨順延,兩個工作日內發完。

全國大部分地區包郵,偏遠地區不包郵(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西藏 16元, 新疆 20元),港澳臺不發貨。

查看詳細的產品介紹:

孩子習慣不好?那你得備上這套工具

如果有什麼問題,還請➕努爾家的小夥伴的微信,微信號:littlenuer


❤️喜歡就在右下角點「在看」吧👇

相關焦點

  • 要不要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弄懂儒家文化的謙讓,就知道答案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兩個孩子,一個孩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是獨一份,有了老二之後,兩個孩子之間就容易產生了矛盾,「你是哥哥/姐姐,讓一讓弟弟/妹妹」這是在很多二胎家庭能聽到的話。父母為了教育孩子們謙讓,還給他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 你所不知道的孔融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故事遍布各類兒童讀物甚至教材。原意是想借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小朋友要懂得謙讓的。可是最近發現,現在的故事成了這樣子: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 孔融讓梨的故事,被廣泛流傳,然而為什麼孔融卻有不孝的罪名?
    我們在小時候經常聽一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可以說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能夠警示人們,而且能夠教一些小孩子們,可以說是讓他們更懂得做人,可能很多的孩子都是因為這小小的故事就這樣影響了一生,然而對於孔融大家都是特別熟悉的,我們聽得他最多的故事就是讓梨的一個故事,真的可以說是幾乎每個人都聽過!
  • 「孔融讓梨」這個千百年來令人稱讚的故事卻隱藏了一個可怕的真相
    文|喵大小姐最近看完《讀懂孩子的心》一書,對其中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感慨萬千,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後如何誇讚他們?」然後,我想到了一個人,孔融。小學時,我們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當然,當時的我驚嘆於這個小朋友的無私行為,想著向他學習,學會謙讓,因為這是一個好的行為。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是耳熟能詳都不為過。說的是孔融家有兄弟好幾個,有一天他媽媽拿了一盤子梨來讓他挑,結果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了其他的兄弟。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小時候父母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而現在我們長大了,又用這個故事教育我們的孩子。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據說有一天孔融的父親的朋友前來拜訪,帶來了一盤梨。父親讓孔融和兄弟們分享。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比如在《三字經》中被奉為謙讓美德經典案例的「孔融讓梨」。孔融讓梨的大眾解讀提到孔融讓梨,基本所有人都會想到這是作為謙讓美德來教育小孩子的典故。小時候,但凡家裡有幾個小孩子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會被搬出來作為教材!甚至,家裡只有一個小孩的,有親戚朋友帶孩子來,也會抓住這不可多得的機會,緊急實行一番孔融讓梨的教育。
  • 孔融讓梨真相
    我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事情被官府發現後,你要跟大哥搶著背黑鍋?孔融:這沒什麼不好理解的,就因為大哥收留了張儉,他在我心中的印象更加高大了,如果能為他去死,我覺得很榮幸。歷史的囚徒:真是服了你了,不過搶著背鍋的事情跟小時候讓梨相比,讓你在全國獲得了更高知名度,這應該是個意外吧?孔融:確實很意外,我想這就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吧!很遺憾我沒能替我大哥赴刑場。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
  • 為什麼「孔融讓梨」不理解「禮讓」?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中國古文字故事被納入小學課本,形成了「孔融讓梨」成語,孔融的行為也成為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的榜樣,從小就教導小孩子要謙虛。一般來說,孔融讓梨是一個褒義的典故。然而當孔融讓梨的故事傳播到美國時,美國人對其內涵有不同的解讀,他們不同意所謂的謙虛行為,但認為這是小孩子炫耀,他所倡導的價值觀也是錯誤的。
  • 孩子突然不再「孔融讓梨」,還說是老師教的?何方老師如此另類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世人對恭謙禮讓、把大梨讓給他人自己吃小梨的孔融讚譽不停。從古到今,鮮少有人曾對故事裡強調的「恭謙禮讓」有過異議。不過,鮮少有,不代表沒有。這不,不一樣的聲音在同事大李家出現了。同事大李家的孩子念一年級了,從小乖巧有禮。
  • 「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教我們質疑?
    來源:正心正舉公眾號文丨果其然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故事的解讀,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人說,孔融讓梨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害怕哥哥揍他,所以讓梨的實質,是屈從暴力,並不值得學習;也有人說,孔融讓梨是為了討得父母的歡心,為的是今後博取更大的利益,所以讓梨的實質,屬於功利主義,更不值得學習。孰對孰錯,如何分辨?
  • 誰能想到孔融是個「戲精」,孔融讓梨的故事竟是他自導自演的?
    而在眾多名人中,孔融算是「出道」最早的,年僅四歲的他因一則「孔融讓梨」的故事成為教科書的道德楷模,從此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除了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外,孔融成名還有其他三部曲。大名士李膺在自家宴請文人雅士,孔融不請自來。李膺並不認識孔融,見到他只是個小孩子,便問其身份。孔融回答說:「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曾是師友,因此我們也算得上的世交了。」
  • 孔融讓梨,婦孺皆知,但後面的故事課本上卻沒有告訴你
    這還要從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說起,這個人就是孔融。因為曹操殺了孔融,所以,儒家對他的印象就非常的差了。但是世人只知道孔融讓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融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殺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說的是小輩應該擁有的一種美德。這樣的做法在漢朝是非常的受歡迎的,畢竟漢朝崇尚的理念就是以孝治國。孔融在歷史上是一個知書達理文質彬彬的人。孔融還是儒家思想祖師爺孔子的後裔。
  • 孔融讓梨,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孔融,長大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
    作為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必讀故事,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幾乎每個小朋友都聽過媽媽講過這個故事。孔融讓梨的故事插畫孔融,生於東漢末年,對,就是你知道的漢末三國時期,和曹操不但是一個時代,還在曹操手下當官呢。當然,名義上是在當時的皇帝——漢獻帝手下當官。只是當時的漢獻帝,不過是曹操手裡的牽線木偶而已。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卻不知孔融以不孝罪名被處死
    提起孔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為從小我們就學過關於他讓梨的故事,可以說他是我們大多數人認識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可是我們對他到底有多熟悉的,肯定很多人都說不出關於他的一二三來,對於這個人,大家所熟悉的也就是關於他讓梨的故事,而他之後人生的戲份在我們的腦子中仿佛是一片空白。
  • 想要把一個孩子養歪就從打小兒教他學「孔融讓梨」開始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懂得謙讓、尊老愛幼優良品質的代表,直到現在我還經常會聽到有一些家長教孩子說:"要跟小朋友分享,你看看'融四歲,能讓梨',你不能這樣自私自利。"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4歲就能讓梨的孔融,也許恰恰說明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不友好,他的天性被壓抑,表現出來一個乖巧懂事的"假自體"以謀求家長的歡心。
  • 孔融軾母是真的嗎 孔融讓梨背後黑暗真相細思極恐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正是因為這件事情讓一個孩子成為我們學習的典範,一個小小的事情被傳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