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問題曾經困擾了中國很多年,
但中國禁止洋垃圾入境的兩年後,世界卻快被逼瘋了。
3年前的017年,一部26分鐘的紀錄片《塑料王國》在國內大火,將「洋垃圾」這個定義帶入了大眾的視線之中,赤裸裸的剖開了關於「垃圾」的真相。
這時人們才猛然意識到,原來我們每年從國外進口的產品中,除了各類生活、科技產品,還包括著大量的「垃圾」。
「洋垃圾」本名其實不叫洋垃圾,他的學名是進口固體廢物;其中包括電子產品、塑料、廢紙、金屬製品等。
而「固體廢物」的合理利用,是全球循環經濟的重要一步。
尤其在過去,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對於能源的需求難以通過自身的資源儲備來滿足。和進口礦石、燃料相比,明顯進口垃圾再進行提取顯然性價比更高。
而對於出口垃圾的發達國家來說,人力成本高,垃圾回收成本也很高昂。因此將垃圾出口將節省大量費用,而且也可以避免汙染本國環境。
圖源:中國日報
根據一組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光是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間,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垃圾廢品的交易額就從最初的7.4億飆升至115.4億美元,發展速度令人咋舌。
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洋垃圾」進口國,接收了全球56%的垃圾。全球每年生產5億多噸的電子垃圾,其中七成都進入了中國國內。
英國媒體曾這樣描述,「從中國到英國的貨櫃貨船載滿了各種中國製造,而這些船隻在返航時卻被英國的各種廢舊物品和回收垃圾填滿。」
源源不斷的洋垃圾形成了中國一條堅實的產業鏈,儘管撐起這條產業鏈的代價是對於環境的汙染。
根據《塑料王國》導演王久良的調查,一般的塑料垃圾,一噸中有85%能被回收已經算運氣好了,剩下的真·廢料只能被就近處理。
簡單處理是直接扔在農田旁,任由這些垃圾侵蝕農田;稍微複雜一點的處理法就是焚燒處理,郊外騰空而起黑黢黢的濃煙,就是這些垃圾曾經存在過的證明。
最嚴重且不可逆的是對水資源的汙染。
回收過程中的清洗和粉碎環節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來完成,但許多洋塑料回收工廠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加工環節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了附近的河流,這些工廠附近的河流幾乎都會漂著一層白色泡沫(包括洗衣粉、氫氧化鈉、火鹼、燒鹼等),魚蝦更是死絕。
垃圾的回收過程,也對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於是,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中國政府決定禁止洋垃圾入境,並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7年底,中國國家環保部發布一紙禁令——自2018年1月起,全面禁止進口包括廢塑料、廢紡織原料、未分類的廢紙等總計24類洋垃圾。
2018年4月,中國將禁止的洋垃圾進行擴展,包括鋼鐵廢料、二手汽車零件和舊船等數十種可回收材料。
至此,中國方面開始嚴格執行「洋垃圾禁令」。
而隨著禁令執行,那些曾經依靠中國處理各種垃圾的「垃圾出口國們」陷入了苦不堪言的境地。
他們之中,有的開始展開呼籲,希望地方自治體能夠減少製造垃圾;
有的想方設法把垃圾走私運到其他國家丟棄;
有的寄希望於海外,積極尋求其他國家幫忙處理垃圾;
有的自己消化、焚燒處理,搞得當地居民怨聲載道;
還有的甩鍋大罵中國,稱「中國太自私」;
沒有中國「幫忙」處理垃圾之後,這些過去的「垃圾出口國家」愈發艱難了。
首先說說日本,日本超三成自治體垃圾量超國家標準,相比中國禁止洋垃圾之前的調查翻了三倍。
在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之後,日本垃圾處理陷入困境,為此日本政府呼籲地方自治體減少製造垃圾。
圖源:梨視頻
從中國開始實行「垃圾禁令」開始,日本的塑料垃圾出口量銳減,影響巨大。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的塑料出口量為143萬噸,其中,每個月向中國出口的垃圾約為8—12萬噸。
2018年中國開始實行「洋垃圾禁令」後,日本每月向中國出口的垃圾量為5000—10000噸,2018年全年出口10萬噸。
那些無處可去的塑料垃圾正堆積在日本國內。
圖源:梨視頻
面對國內日益嚴重的垃圾問題,日本政府方面呼籲地方自治體減少製造垃圾,控制塑料使用,同時也希望進一步推進國內措施,規定產品有義務使用再生材料等。
日本的垃圾危機變得日益嚴重,而和它有著相同煩惱的還有澳大利亞。
去年四月, 澳大利亞電視臺節目深度調查了在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後,澳大利亞的垃圾回收狀況,所拍景象讓所有人都震驚了。
全國的塑料廢物開始堆積;
垃圾回收系統崩潰;
澳大利亞已經快被垃圾淹沒了。
圖源:梨視頻
視頻中一位被採訪的回收站工作人員表示:
"所有民眾都認為他們放入回收箱的東西都會被回收利用,但事實上我們這個地區的回收站因為存在火災隱患已經關閉了。這段時間裡,我們收到的所有回收物品都拿去進行了填埋處理,這與我們追求的初衷已經背道而馳了。"而這位工作人員描述到的現象,在澳大利亞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
圖源:梨視頻
過去的20年,澳大利亞都依靠中國出口垃圾,在中國禁止洋垃圾之前,他們的塑料垃圾被大量出口到中國工廠,被重新分類融合成新的塑料產品。
在澳大利亞以及多數西方國家看來,這樣的垃圾處理系統無疑是「高效、環保、合理」的,他們似乎從不為自己產生的垃圾擔心。
但當中國關上了這扇「大門」之後,這些國家開始自食惡果了。
圖源:梨視頻
據澳大利亞回收站工作人員介紹,自從中國開始停止進口澳洲的塑料,他們的工作量劇增,整個國家的垃圾開始堆積,對於這個現象,回收行業表示無力解決。
為了解決這些垃圾,回收公司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這些垃圾的買家,最終,他們在東南亞找到了。
這些塑料垃圾被運往了印度尼西亞、越南,以及馬拉西亞。
圖源:梨視頻
澳大利亞的企業家認為,正是因為政府缺少規劃,才會導致國內垃圾堆積問題越來越嚴重。
圖源:梨視頻
談到如何解決國內垃圾危機,澳大利亞方面認為,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是在海外。
「用他國的環境汙染換取自己的生態健康,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這是澳大利亞長久以來的想法。
與它有著相同想法的,還有加拿大。
洋垃圾這東西,不是到你家就是到我家,
甚至有國家圍繞著垃圾送到誰家問題差點大打出手,
中國禁止洋垃圾之後,菲律賓和加拿大就垃圾問題翻臉吵架起來。
加拿大要運一大批洋垃圾到菲律賓,卻被菲律賓拒收了,
杜特爾特直接了當地說:
他們最好把這些垃圾拉走,不然我就讓船開到加拿大,並把他們的這些垃圾丟在那裡。
我要對加拿大宣戰。
但這次喊話似乎成效並不顯著。
一周後,杜特爾特再次隔空放狠話:
如果加拿大再不把走私到菲律賓的滯留垃圾收回去,我就包船把垃圾運到加拿大的海灘上。
加拿大人可以「吃了」這些垃圾,至於剩下的,我還要把它們丟到加拿大駐菲律賓大使館門口。
隨後,杜特爾特給加拿大收回垃圾下了最後通牒,限定加拿大儘快運回垃圾,並且運費自理。
也正是杜特爾特的這一通發火,讓大家知道了號稱「綠水青山」的加拿大背後是怎樣的骯髒與不要臉——
原來長期以來,加拿大一直將自己的垃圾出售或非法走私倒在別國。
另外,菲律賓也不是加拿大垃圾「出口」的唯一一個國家。
而面對菲律賓總統夾雜著怒火的最終通牒,加拿大終於也決定收回垃圾,並自掏腰包承擔運輸費用,運走了從2013年以來一直堆積在菲律賓港口的69個垃圾貨櫃。
由於加拿大市政不想承擔龐大的回收成本,多年來,加拿大約有一半的廢品出口到中國。
其中,2016年出口的廢紙中,中國就接收了過半,他們認為這些垃圾都在太平洋彼岸得到了「改造」。
2016年,加拿大的塑料垃圾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和中國。
2018年中國推出「洋垃圾禁令」後,加拿大出口到中國的垃圾銳減,美國成為了接收加拿大塑料垃圾最大的國家,接收量近四分之三。
同時,其他亞洲國家也開始「為加拿大的青山綠水做貢獻」。
2016年至2018年,加拿大對中國塑料出口下降98%,但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卻增長了逾1000%。
為了處理本國的垃圾,加拿大一心禍害其他國家,用他國的垃圾成山,換取自己的青山綠水,這樣的行徑可以說是真的很不要臉了。
在這些過去的「垃圾出口國」面前,我們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理論:
中國不收洋垃圾,會影響全球垃圾的回收利用,這違背了WTO的義務;
中國不收洋垃圾,這些垃圾被送往其他國家燒掉,會汙染環境;
中國不收洋垃圾,是自私狹隘的表現;
中國不收洋垃圾,那就往其他東南亞國家運。
看到這些莫名其妙的說法,我覺覺得很費解——
怎麼中國人不是人?
東南亞人不是人?
中國就應該當世界的垃圾場?
東南亞就應該當世界的垃圾場?
塑料危機是全球危機,它不是某一個個體,某一個國家單獨面對的,也不是單靠某人某國就能解決的,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
與其整天思考著把自己的垃圾往哪裡甩,不如想想辦法怎麼減少垃圾的產生,如何實行資源再生,真正為讓地球「環保起來」。
「免責聲明」本號刊發任何一篇文章都會註明主要出處,如果任何人有版權或侵權疑問,請發郵件信息給本號,郵箱為:info@huaxia.com.au,我們將在收到信息後第一時間進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