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8日報導:在西岸藝術中心,國內外各所高校帶來了一系列主題與風格各異的展覽,在呈現校內師生教學與創作成果的同時,對社會、文化、經濟、科學等領域的議題展開探討。
近日第二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上召開。受疫情影響,全球大部分藝術與設計院校今年都未能如期舉行畢業作品展,在這特殊情況下,教博會特別開設了「2020 海內外應屆中國畢業生展」,彌補只能網上虛擬呈現畢業作品的遺憾。
當下國內外藝術院校如何討論「藝術」
和美術館展覽以及藝博會相比,教博會試圖讓人們了解國內外藝術院校的面貌,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藝術。
走進展廳,右側幾個格子間分別是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雕塑系、油畫系、版畫系四個院系的「創新課堂」。壁畫系把材料研究課題搬到展廳,打破課堂和展覽的固有模式,還準備了技術材料供師生觀眾就地創作。雕塑系則把學生日常學習時的作品搬到現場,並根據展廳高度重新布置,一塊巨大黑板寫著「課程表」,每天會有學生化身教育者介紹研究課題,有通用技術蔬菜種植、非傳統恐龍研究等。
如果說傳統油畫、版畫、雕塑教育依然強盛,那麼數字媒體、機械動力裝置等多媒體藝術也正在崛起。中國美術學院的展覽《未來書寫:姚大鈞 + Open Media Lab》,就呈現了一個正在「逼近」的未來。
2010年姚大鈞在中國美術學院全新的跨媒體藝術學院創建了 Open Media Lab(開放媒體系),十年來開放媒體系堅持以未來學為導向,以科幻為方法,持續思考文化、藝術、科技的融合。現場呈現的大量融合了數字科技、社會學與想像力的作品。
作品《校對》系列就是通過衛星視角讓GPS遙感成像技術和中國傳統水墨混合,輸出了變異的山水數碼視覺圖像。姚大鈞告訴記者,我們專注於中國當下文化問題,他幾年關注科幻想像,現在關注數據生活。有一件作品以使用淘寶時刷二維碼的動作,去探討背後的隱私問題。
在這批設計類院校呈現的展覽中,「未來」以多種不同形式出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將「雲端畢業展」搬到了實體展場,以「2.5D」長廊形式,展示學生如何在虛擬展區進行自主布展;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則以「MAD WOOD」展覽展現木材的柔韌性,並以兼具造型和實用功能的一系列板凳設計讓人看到未來居家生活的可能。
為藝術畢業生提供平臺展示作品
為展示新人成果,本屆教博會專門為2020年海內外應屆的中國畢業生提供了平臺。經公開徵集與評選,三百件多件參展作品入選畢業展。
其中包括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等,從中可以看出國內外藝術教育的一些差異。
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的程颯帶來作品《殘》,以戰爭中房子燒毀後的廢墟為靈感,思考戰爭對於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來說留下了什麼。「這件作品我先前在英國已經完成了大部分,但由於疫情的原因沒有辦法運輸回來,只好在回國之後全部重新創作。」程颯在談到創作過程時說道,「好在學校在線上教學系統也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支持,我們和導師也有非常頻繁的溝通。」
巴斯藝術與設計學院袁一航系列作品《滾蛋的研究》腦洞十足。在影像中,他用自製工具推動雞蛋在城市空間行動,如果雞蛋破了就換第二個雞蛋,直到一打雞蛋全部破碎。袁一航說,雞蛋是一種便宜的食物,但同時也是新生的象徵,在滾動中的破碎是對人生存狀態的隱喻,在時代的浪潮中,被裹挾著前進。
此外,今天上午首屆「上海高校藝術與設計類青年教學競賽」頒獎儀式舉行,鼓勵和表彰具有創新實踐精神及教育情懷的年輕教育工作者。競賽由上海市教育工會和市藝術教育委員會聯合主辦,並由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承辦。
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倪志琪是評委之一,作為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任教至今的老教師,他見證了上海藝術設計類教育的發展歷程。他告訴記者,評審中我們發現,現在不少年輕老師都會非常有創意地設計課程,運用了大量新科技新媒介,分析國際視野,這是一個好趨勢,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