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林超賢,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激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片,被這些電影裡的動作戲所折服。
其實林超賢拍青春運動題材電影,同樣能夠讓人驚嘆其中的熱血與活力,比如以自行車賽為主線情節的《破風》。
- 破風 -
「破風」是自行車比賽中的專業術語,指的是在高速騎行的狀態下,車隊主力需要突破空氣阻力以達到最快速度,「破風手」就起到了擋風、卡位、為衝線手在衝刺前保存體力、創造最佳衝線環境的作用。
當衝線手要進行最後一搏時,耗盡體力的破風手必須及時退下,讓開通往勝利的大道,將勝利的榮光留給衝線手。因此,雖然破風手是車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也只能作為陪襯,活在冠軍背後。
《破風》裡的幾個主角,鄭知元是天才車手、仇銘初出茅廬、邱田謙虛好學、黃詩瑤永不言棄,這群跨在美好年紀上,擁有陽光夢想的年輕人站成一排,煞是賞心悅目,其中流淌的愛情衝動,在青春的激蕩中更是必不可少。彭于晏的頑皮精怪,竇驍的木訥真誠,兩人因為賽車、因為女生而起的隔閡,相映成趣,笑料不斷。
由於片中有大量突破速度極限的賽車戲,以及面對不同難度的賽車環境(山地、城市、沙漠地段的公路),林超賢在影片開拍前,專門帶著演員們上高山、進沙漠、爬雪山、穿酷暑,讓他們接受專業賽車及體能訓練。
演員在極端艱苦的狀態下,切實地體驗了角色對「成」、「敗」和「青春」的承重能力。這群青年的惘然、困惑和執迷,都在荷爾蒙的激浪裡被擊中癥結。林超賢讓演員們全身心地參與到角色的人生經歷中,演員在他的調教下脫胎換骨,角色在他的手裡血肉鮮明。
將單車故事搬上大銀幕是林超賢早年的夢想,但是苦於題材冷門、投資難找、技術未到等原因,遲遲沒有動手。經過多年的思索和籌備,他找到了這個題材的一個完美的切入點,以青春熱血做主料,進行了一次不錯的嘗試。
冷門的自行車賽被拍出捨我其誰的動作感和王者氣勢,蜂擁而上騎行的壯觀場面裡,賽車齒輪瘋狂轉動,「咔咔」作響,逆風騎行的演員顧不上維持美好形象,咬牙切齒挑戰生理極限的樣子,帥氣又熱血。
林超賢非常注重影片的節奏,一場比賽一段生活,張弛有度地撐開全片,小高潮接連不斷。人物從頭到尾洋溢著青春氣息,活力四射,荷爾蒙的濃度隨著電影的情節和節奏層層飆升。
《破風》賦予了自行車賽不曾被發現的魅力。林超賢用古銅色的肌肉和年輕的呼吸交錯,鍛造屬於青春的故事。電影取名「破風」,沒叫「逆風」,也沒叫「衝線」,緣於導演想要表達的「取是能力,舍是境界」的主題。
當昔日隊友變成對手,友誼戰勝了勝負欲,也算是對破風精神的升華,正如林超賢所說:「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終點的時候,其實結果不重要,過程才最重要」。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將在露天展映單元,為大家放映此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