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掀起了一陣《天道》風,很多人又重新開始關注這部老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上映時間是2008年。原型是小說《遙遠的救世主》。
在這部電視劇中,男主角丁元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詞「文化屬性」,從「文化屬性」又引出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之爭!
在扶貧王廟村項目開始運作的之後,劇中人物的命運就跟著扶貧而生的格律詩音響公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對王廟村扶貧是馮世傑和葉曉明提出的,所以公司已成立,馮世傑,葉曉明還有後來的劉冰都成為公司的骨幹人員,但是這三個人的命運結局卻是完全不同的。
在電視劇中,馮世傑的老家就是王廟村,王廟村是一個很貧困的村子,只能靠種水果,種地來營生,老百姓根本就沒有多餘的收入。
當馮世傑發現丁元英是一個高人的時候,就求到了丁元英的門上,想讓這個「高人」給自己指一條路!
在丁元英的指導下,三個人加上歐陽雪創辦了格律詩音響公司,通過讓村民生產音響來擺脫貧困。
丁元英的「殺富濟貧」的計劃,衝擊了音響企業的龍頭了樂聖公司的利益,所以樂聖公司林雨峰要跟格律詩打官司,還要求格律詩賠償600萬。
這個消息一出,格律詩的三個股東馮世傑,葉曉明,劉冰都慌了神,在與樂聖公司協商無果後,三個人就開始做出自保的行為,集體找到歐陽雪要求退股。
葉曉明和劉冰只是拿了入股的錢,馮世傑並沒有要錢,而是把音響生產線收到了自己的名下。
馮世傑說:「王廟村的農戶一共欠了公司31萬,把農戶欠的錢轉到自己的身上12萬,這樣如果公司敗訴,這一部分不會受到影響。」
當時他們都認為馮世傑退股不拿錢,反而倒貼錢,真是傻,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王廟村的音響生產線是他經濟上的負擔,當然也是他最後的底牌,不管最後格律詩與樂聖之間誰贏誰輸,都離不開馮世傑的這條生產線。
如果官司輸了,自己也就是欠了歐陽雪12萬塊錢,樂聖來收購公司的時候,還是需要自己的這條生產線。
如果官司贏了,格律詩要繼續走下去,那就更離不開馮世傑手上的這條生產線。因為王廟村的廉價勞動力,就是格律詩最大的市場競爭力。
集體退股後葉曉明就消失了,劉冰則要求歐陽雪留在格律詩打工,那也只不過是因為他捨棄不下那輛寶馬車給他帶來的舒服生活。
在臨走之際,丁元英對劉冰的去和留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囑咐肖亞文,如果劉冰老實幹活,就給他點股份和一個好職位,讓他好踏實。
另一個是給了劉冰一個檔案袋,並告訴劉冰這裡面裝的是什麼文件秘密,給他這些的目的也是為了以後能保住工作,但叮囑他不能拿此物來威脅人。
但是貪心不足,格律詩勝訴後,劉冰就拿著這個檔案袋去威脅歐陽雪,索要公司的股份,歐陽雪根本就不買他的帳,當然丁元英也不會真的給劉冰這樣重要的東西,歐陽雪一直很信任這個大哥。
結果也是如此,當劉冰打開檔案袋的那一刻徹底傻眼了,是一袋白紙,劉冰受不了這樣的打擊,直接從樓頂上一躍而下,自殺了!
三個人是最早提出扶貧計劃的人,三個人一同加入公司,最後一同退股,一個消失不見,一個跳樓自殺,還有一個重歸公司成為核心。
三個人三種不同的結局,差距之大,不禁讓人懷疑,人的命運真的離不開最基本的人的性格嗎?我覺得還是一個人所承載的「文化屬性」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