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安樂窩;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日前,有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名54歲的男子送外賣,這並不新鮮,更重要的是他這麼大年紀還出來工作的原因是有個家裡蹲兒子。
據他所說,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出來送外賣。
上有80歲老父,下有24歲「小孩」。
當然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孩,都24了,還能什麼都不懂麼?
我說的是他的心理狀態以及生活習慣,都和小孩子沒什麼區別。
不照樣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吃,一切開支由家人負責。
所謂的不掙錢還花錢。
他今年24歲,畢業三年,都窩在家裡。
而這種情況也對他有一定的影響。
和家裡人越來越陌生:從不一起吃飯,偶爾回家碰到立即回到房間把門反鎖。
現在他最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生計問題,因為外賣平臺對於外賣員的年齡規定最大限制是56歲,這就意味著,這個老父親還能送兩年。
那麼兩年之後如果孩子還是這種狀態,自己和這個家庭又將何去何從。
他很擔憂,但是卻無力改變。
缺舟:
其實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就明白了,這不就是個啃老的人麼。
他老父給他找了個理由,說造成目前這種狀況,他也需要負一定責任。
他認為自己以前過於獨斷專行。
「兒子從小喜歡電腦,初中畢業想讀中專學電腦,然後讀完參加工作。
我不同意,讓他讀高中。
後來他考上大專還是學了計算機專業,我覺得為了這個事情他記恨我,怪我。」
「現在他就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一般工作不要。」
我試著寫這篇文章,自己挺臉紅,因為好像說的就是我一樣。
一方面難以捨棄家裡的安逸和溫暖,另外一方面還想找一份輕鬆的工作。
只不過我們都何德何能?要飯的還嫌飯餿。
現在是工作挑我們,不是我們挑工作。
當年我也曾經有份工作,用來養老是真的不錯,但是沒有一點朝氣,所以我就決定了辭職來幹自媒體,但是沒有想到這條路真的是不好走。
收益不穩定不說,還不高,完全和付出不相符,加上很多人抄襲,生活的很困難。
現在還能夠有餘力坐下來和你們敲鍵盤,我不也是在啃老么?
之前在家裡兩年,簡直是雞飛狗跳,只能說真的不懂事,或者說是懂了太多事。
父母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心急火燎,但是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的沒有吃喝,所以自我得過且過,自己慣自己。
不是什麼高幹子弟,家裡也不是腰纏萬貫,哪來的底氣呢?
還不是因為沒吃著苦頭。
啃老不是說理由,而是說本質。
這就好像吃軟飯一樣,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目的是什麼,只是靠著別人的施捨,責任或者同情,像行屍走肉一般活著。
像康納和李安,他們都不算是吃軟飯,因為他們有努力,只不過是一時失意,他們有付出,所以現在他們才成功。
我們這種人每天看著時間來來往往,消逝消散。
或許在某一個節點,覺得這樣的活著也不是辦法,但是很快得過且過的思維就又佔領了大腦。
所謂的惰性思維,就是如此,越懶越困,越困越懶。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我自己都是個失敗者,沒有辦法給別人建議,只是希望其他人在看了之後,能夠有所觸動。
脫離這個集體,因為世上還有其他的事情。
人活一世,不能人浮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