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
她閱讀原版英文名著
畢業後
她行走在鄉村大地上
引領村童走進閱讀的精神家園
她就是
讓書香大慶鄉村版圖熠熠生輝的
「鄉村閱讀推廣人」齊琦
11月13日,《大慶日報》報導了2020全國「鄉村閱讀榜樣」黑龍江省唯一入選者、肇源縣農民楊志華的故事。與此同時,獲得2019全國「鄉村閱讀榜樣」黑龍江省唯一入選者、肇源縣齊琦的故事,也進入我們的視野,眾多讀者推介、講述齊琦堅持鄉村閱讀推廣的故事。
耕讀傳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鄉村文明需要閱讀奠基。近些年,隨著全民閱讀活動不斷向縱深發展,一批熱愛閱讀、熱心公益、引領鄉風文明的農村閱讀榜樣相繼湧現,他們就像亮在夜空的星星,吸引眾多目光轉向他們、轉向鄉村大地!
近日,記者採訪了齊琦,並在此向廣大書友誠徵「鄉村閱讀推廣人」,寫實他們的故事,助推鄉村閱讀發展。
齊琦獲得2017年大慶市十佳閱讀推廣人稱號。
上篇:齊琦的閱讀故事
齊琦小傳
齊琦,現任肇源縣政協黨總支專職副書記,因喜歡讀書、對基層文化工作有所了解,尤其對基層閱讀深有體悟,成為鄉村閱讀推廣人的典範。
報紙包裹的童年
一名閱讀推廣人,首先是一個熱愛讀書的人,這一點尤其重要!齊琦的故事就把這個最樸素的道理講給我們聽。
齊琦對童年的所有記憶,都與報紙有關。母親在印刷廠工作,總帶回來一些廢舊報紙,家裡牆上糊的是報紙,桌上鋪的是報紙,縫紉機腿下墊的是報紙,垃圾桶是報紙折的,笸籮是報紙糊的……還不識字,齊琦就扶著牆「看」報紙,看裡面的照片,看上面大大小小的字。把能看到的字都看過了之後,她就仰著頭看、踩著椅子看。
五歲開始,齊琦跟母親學認字。識了字,母親又教她查字典。從此,齊琦能獨立完整地讀報紙了。後來,母親每天下班回家都給她帶一份報紙。吃過晚飯,她就安靜地坐在燈下,看完整份報紙。
「媽,那時候你為什麼每天回家都帶一份報紙呀?」齊琦第一次認真地問母親,已經是大學畢業三年後。她記得看過的《大公報》比較多,後來在網上查到,其以「開風氣、牖民智、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也正好契合了母親的初衷,報紙確實算得上是齊琦的啟蒙讀物。
「當時廠裡的報樣比較多唄。」母親微笑。齊琦總覺得母親眼角的皺紋裡有許多故事。
英漢雙語閱讀
小學二年級的暑假,齊琦去舅舅家玩,她發現了寶藏——舅舅家有著一架子一架子的書,這些書讓她愛不釋手。假期結束,她才「啃」下書架小小的一角,戀戀不捨離開時,舅舅為她挑選了好多書帶回家。
上高中後,齊琦所有零花錢都用來買書,主要買名著,劉墉、餘秋雨的書也會買些。校外的三輪車上專賣舊書,不用花太多錢就能買到自己喜歡的書,這讓齊琦很開心。
1998年,齊琦考上了黑龍江大學。學校對面的圖書館成了她新的陣地,校門口的學府書店也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最吸引她的就是「書蟲」系列雙語書,綠色的薄薄一本書,一頁是英語,一頁是漢語,每本書不超過20元錢。齊琦每個月都去買一本,從《簡愛》到《黑駿馬》,一本本都買回來……
一行一行英文讀著,英語水平提高後,齊琦開始買更厚更難讀的全英文讀物,從小說到歷史、哲學、心理學……閱讀讓人心寬心慈,書中見人間百態。從此,對他人、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溫潤的心疼與關照。
女兒出生以後,齊琦用錄音筆給女兒錄製經典故事,她還特意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放一些精心挑選的書。果然,進入識字期的女兒,很快踏進了齊琦精心布置的精神國度。看著女兒如自己一般愛讀書,齊琦偷偷地笑了,她又想起母親笑起來眼角浮現的皺紋。
下篇:書香在田野上氤氳
齊琦的失落與滿足
2008年,齊琦到肇源鎮工作,負責新農村振興文化牆的宣傳工作,結合肇源特色,齊琦設計了帶有蓮花等圖案的宣傳牆。2010年,鎮裡實行班子成員包村制度,齊琦承包的是雙勝村。每次下鄉,她都會借著檢查工作的機會,去村小學看看,看看小學裡有多少學生,有沒有圖書室,有多少圖書,孩子們喜不喜歡讀書……
「第一次去的時候,我發現一所小學只有幾十個學生,有的班級學生還不足10人,我就去找村長問情況。」說到這裡齊琦笑了,當時她剛剛來這工作,對學校的情況不了解,看到一個班級學生那麼少,她有些控制不住情緒,就去找村長「興師問罪」。「結果鬧了個大烏龍,並不是學校輟學率高,而是有一些孩子去城裡讀書了。」齊琦說。
經過多次觀察,齊琦發現,村裡的孩子很愛學習,也喜歡讀書,但是學校沒有專門的圖書室,更沒有專門的老師引導學生們閱讀。齊琦找到學校領導,提出建圖書室的建議,學校很配合,專門收拾出一間屋子做圖書室,村裡也給圖書室置辦了書架。齊琦聯合幾個要好的朋友為圖書室捐書,她捐了十幾本名著,還捐出了自己私藏十幾年的二百多本《讀者》。
村小學的讀書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看到孩子們有課外書可讀,齊琦感覺特別滿足。有時候,她還會邀請朋友來學校帶領學生們閱讀,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村小學終究沒挺太久,陸續又有學生離開農村走進城市,有的班級老師甚至比學生多,不得已,幾所鄰近的村小學合併成了一所小學。這也意味著,沒有走出去的學生,要去更遠的村鎮讀書……雙勝村小學被合併的事讓齊琦情緒低落了一陣!
就像兒時爬上屋頂看向滿野的向日葵一樣,齊琦的目光看向了整個鄉村大地——她開始調研鄉村基層閱讀現狀:雖然每個村都有農家書屋,但是利用率卻不高。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現在留守村裡的農民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沒有閱讀習慣;二是學校過於重視學生成績,對閱讀課和購買課外書籍沒有過多投入。
齊琦意識到:閱讀在農村屬於小眾愛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培植期和積累期!怎麼辦?
齊琦想,這是一個容不得半點摻假的事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前行——1.挖掘讀書帶頭人,聯合那些有時間、有精力的老黨員或老教師參與進來;2.發動孩子們閱讀,孩子的習慣容易養成,特別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和在校的小學生,是最容易養成閱讀習慣的群體;3.在鄉鎮成立讀書會,讓讀書活動更有組織性、方向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閱讀的群體;4.通過民間發動、官方配合的方式組織讀書活動,使活動更有操作性和實效性……
舉辦聆聽身邊的朋友——源緣書友見面會。
農家書屋•讀書會
隨著逐漸深入村鎮工作,齊琦又把捐書的範圍擴大到其他鄉鎮。
齊琦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標,讓農家書屋真正利用起來!結合鄉村留守人群的特點,以及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齊琦組織定向書籍捐贈,越來越多的農業類書籍被擺放在了書屋,慢慢地,農家書屋有了人氣。
2013年,齊琦與六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成立了源緣書友會。這六個人分別是:程加昌、李秀娜、曲慶子、王姝懿、宋立娟、井愛軍。書友會還開通了公眾號,這在當時的肇源縣還是開先河之舉。源緣書友會公眾號上,發布的都是當地人關於閱讀的感悟、原創文章和詩文詩作,發展宗旨是為讀者搭建展示平臺、展現肇源風採,同時,公眾號還兼具一些線下功能,比如為鄉村小學捐書等等。
當朋友告訴齊琦頭臺小學重視抓學生閱讀的時候,齊琦很開心。源緣書友會在頭臺小學設立了讀書試點,他們號召書友和身邊朋友捐贈、在公眾號上募集、聯繫縣圖書館,為孩子們送來了1200餘冊圖書,還安排專門的志願者負責孩子們的閱讀。
這以後,源緣書友會成為鄉村原野上催開種子發芽的一縷春風,在律動的風中,書頁如樹葉,掛上枝頭!
行走在鄉村大地上的公益讀書會,聚攏了一大批肇源縣讀書人,他們開展《朗讀者》等活動。活動現場鮮花、紅毯、舞臺、音響,樣樣俱全,如同一場熱鬧的聯歡會。齊琦,這個從農家院裡走出來的大學生,當再次走回鄉村大地,她知道如何做好一個鄉村閱讀推廣人!
熱愛閱讀,忠實生活,忠實躬耕於這片黑土地的父老鄉親們的生活人文,讓閱讀慢慢浸入生活,就像衣食住行一樣,慢慢地,慢慢地……靜待花開!
齊琦曾組織過一場特別的鄉村文化讀書會——一幕幕沙畫演繹著鄉村日新月異的生活,現場有詩歌朗誦,更有農民藝術家現場表演……活動全程通過抖音平臺直播,現場同時進行的,還有鄉村書畫展、攝影展……展覽期間,有超過兩千人到現場參觀。
文化活動,點燃了農民的閱讀熱情,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認可,先後在十幾個鄉鎮推廣舉辦……齊琦,此時是滿足的!
來源:大慶日報
原標題:《當好鐵人後代 建好鐵人城市 | 讓書香大慶的鄉村版圖熠熠生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