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覺寺,遁空鄉村的寧靜》(組詩)
作者/南鴻子(四川南部)
《夢鄉亭,撩起鄉愁的地方》
不是子云亭。也不是醉翁亭。
簷角鉤破紅塵,露出定義
佇立溪口,只為截住鄉音
憑欄。炊煙點燃一行長短句
低頭,聞流水。蓮花開出蛙聲一片
夕陽用句號圈住倦鳥的歸期
晚霞塗改了村莊
漸變的容顏
夢鄉亭成村莊的心跳
燻衣草只是一個逗號,捂不住石徑的嘴巴
欄杆上掉下讚詞,落地成河
松柏守望成一排嘆號,圍成思想的柵欄
月季趁月已西沉,紅著臉
表達金色的沉默
憂愁一瓣瓣落盡,鄉愁一點點堆砌
《正覺寺,遁空鄉村的寧靜》
功德箱是一個多孕的子宮
幾座新的小廟宇是她早產的孩子
煙火像一根繩,纏縛著香客的繁浮和原罪
主持人用木魚敲響額頭,一截暗語挑撥心裡的創傷
一群老嫗席地打坐,心懷向善
合手,與牆上素描的菩薩十分相似
誦經聲殺滅了害蟲,隱匿了犬吠和對峙
餘音清澈,慢慢遁空了鄉村的寧靜
領讀的僧人,秉著燭燈
仿佛攥著我晃動的影子不放
《忠孝廣場讀忠孝》
二十四次叩首,恰好走完二十四個節氣
忠,在春分裡發芽
德,挺過小暑開出花朵
勤,在秋分時季被稱出重量
淨,潛入小雪裡捂化所有黑點
落定一枚棋子,恰如搬動一截靈魂
紫薇打開石縫的狹隘,點絳於唇
書卷斜跨遠山,遺落幾滴黃金
寶劍出鞘三分,重於千鈞
墨飛刀影,剛好畫出一個低頭的弧形
巡拜。三百米勝過八百裡
《我在寺外桃源錯過花期》
桃花,一瓣一瓣開出醉意
酒窩裡的美人痣被嫁接
在遊客心裡開出驚豔
我看見一朵雲覆蓋在正覺寺外
雲霧深處,鐘聲吐出花瓣雨
一縷誦經聲掠過水墨畫
玫瑰含羞了,紫薇落淚了
我錯過空濛
我錯過蒙太奇
我錯過繁華的歌語
最終,我趕上了桃,最圓滿的一句話
謝幕在我的手心裡
▼
《故鄉的夢》
作者: 陳丹
竹林掩映著青瓦灰牆的老屋,那熟悉的風景,常常出現在回憶裡。
曾經院前屋後栽種著幾棵梨樹,春天開滿雪白繁花,初秋結成爺爺奶奶竹籃裡的喜悅,那顆顆圓潤甘甜的梨子。
常常拿著鐮刀和小夥伴去挖側耳根(本地土話叫豬鼻孔),這種野菜喜歡生長在田埂河邊和潮溼的溝渠上,尋覓和挖掘自有一番樂趣。
農曆三月,人們用傳統栽秧方式將秧苗移栽到水田裡,這家栽完給另一家栽,謂「行工夫」,小孩們特別喜歡家裡「行工夫」,因為那表示可以吃茶、晚上收工後還要炒幾個菜喝酒。
夏天打著光腳板滿村子跑,從來不怕被烈日曬黑,我家不遠處圓田兒那河裡的水因灌秧田而水位下降,鄰裡們爭相下河摸魚,有的來不及回家拿盆來裝魚,就在河邊的泥裡挖個坑兒放魚。
我那時也和堂姐他們跟在大人們後頭跑下河去捉魚,踩得兩腿淤泥,捉得一些小魚小蝦。
夜裡常常停電,人們就點煤油燈,晚上吃過飯,人們三五成群聚在橋頭路邊歇涼,摸黑或蹲或坐,伴著蛙鳴蟲叫之聲,講些國家政策、田間農事。
大山也奉獻出可食的野果,比如刺梨子、水楂子、豆莓子,爺爺奶奶去幹農活經常用桐榆子葉包一捧豆莓子、或者乾脆用狗尾巴草串幾串,老遠就引得我們跑過去。
有時我跑去山野尋地瓜子,俗語六月六地瓜熟,那是種野生藤蔓,但不是每一處都會長果實的,運氣好才會發現幾顆,扒開藤蔓、發現半露在泥土中的淡紅色果子,果皮上點綴著小麻點兒,果肉淡白泛黃有籽,甜美清香。
每年夏盡秋來時總有連綿雨天,那時媽媽總是提著籃子去尋覓水青岡菌,這種菌子愛生在水青岡樹和黃荊子叢中,一個個淺褐黃的小傘蓋,柄細細的,媽媽將找到的菌子洗乾淨,鍋裡放點豬油、蒜,將水青崗菌翻炒一下就倒水,攪米攪團吃,稍許放點鹽,美味!
不過後來環境變化,水青岡菌越來越少了,河裡魚也少了。
那是二十年前了,那時爺爺去趕場,我們就在家翹首以盼,因為爺爺總會買一個方酥鍋魁,給我們幾個一人分一塊兒,那時候若是下雨山路便泥濘不堪、村民們這樣翻山越嶺走了許多年。
時光荏苒,現在爺爺已經不在了,多希望他能看看現在,村村通了水泥路、家家夜晚燈光明亮,就是路邊也裝上了太陽能路燈,村民們在手機上就能看國家政策、時事新聞、擺龍門陣、很多村子都修建了舞臺,陳家橋也修建了戲臺,而本鄉正覺寺村發展乃其中翹楚、廣植果林、年年舉行村晚以及端午盛會,還發展了寺外桃源風景區。
山上也退耕還林,去年河道也被重新修築,又見楊柳依依白鷺飛,若是爺爺還在,看到這嶄新的天地,該多麼美好?
▼
《老柏樹》
作者: 陳丹
巍巍古柏矗立石橋旁
似乎無言無語
斑駁的樹皮和蒼老的枝幹
卻訴說著它的滄桑
有人說,它種於明代
那麼它的年歲是很老很老了
老得樹根深深攥緊這片土地
讓自己參天入雲像撐起了這天空
它在風雨中屹立
傾聽了農民打堰的號子
看養蠶人在它腳下桑園中採桑
牛兒拴在它樹下悠然吃草
農人在它影子裡乘涼擺龍門陣
它落下幾顆柏香果
在曬太陽的老婆婆那烘籠旁
莊稼地裡的麥子在它腳下搖曳穗子
韭菜畦的嫩葉在它的俯視中抽芽
廣播裡唱著在希望的田野上
時光如梭
莊稼地上修建起農村大舞臺
廣場舞的歌聲悠揚
路邊栽上了紫薇和鳳仙花
只有老柏樹
似乎 未曾改變
它看過的風景 太多太多
當年的數株老柏樹
圍繞陳氏祠堂的百年老柏樹
現在只餘下寥寥兩棵
依然在天空投下它的蒼翠
仿佛濃墨在白雲間暈染出的畫
古樸 怡然
啊 由衷祝願
它們不要再被刀斧傷害
那是家鄉遊子的寄託
是村子的旗幟
活在懷舊人的夢中
▼
那片花海
文/君子蘭
我天生愛花草,也見過和種養過許多花花草草,但唯有那片花海,始終在我心裡,讓我一想起就思潮翻滾。
陽春三月 , 一個星期天,我帶上媽媽,女兒和侄女,驅車前往「正覺寺」賞花去,去看看那個世外桃源,那片久聞的花海。
一條水泥小路蜿蜒延伸,像一條小白龍在春色中盤繞。路的兩旁是各種各樣的花草,兩女孩兒在車窗口驚呼,歡叫,雙手伸出窗外,視乎是要將漫天花香都攬進來。
行至正覺寺村口,一個偌大的停車場已經停滿了車輛,停車場上面,拾階而上的是幾個玲玲翹角的寺廟,正殿橫扁上寫「正覺寺」三個大字,廟外人潮湧動,廟內佛音悠悠,香菸繚繞。
隨著水泥小路步行到一個廣場,是一個舞臺,舞臺上各種現代音響設備,臺下整齊不一的排放著一排排凳子,已經有很多老年人安靜的坐著,祥和的目光望著臺上,期待著臺上的演出。
拉著兩女兒經過廣場繼續前行,正對著舞臺外,「寺外桃源」四個字被刻在一塊天然大理石上,格外醒目。石牌後面,左邊和右邊,粉紅色的桃花開得正濃,引來許多蝴蝶蜜蜂和賞花的人,有輕撫桃花做憐愛狀的,有親吻桃花呈陶醉狀的,有站在桃花中間擺弄各種姿勢的,一隻只相機快門咔咔作響 ,一個個手機爭先恐後的佔據有利位置,各種自拍。花間小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
穿過桃花園,沿著小路緩緩前行。哇塞!好一派春天的景象,好一個人間天堂,只見一大片花海吞噬我的眼球,各種顏色的玫瑰,月季,海棠,紫金花,薔薇..。連我這個愛花之人都叫不出名的各種花草,這麼多的花,這麼大的一片花海,望不到盡頭,一陣陣花香隨著微風瀰漫在空氣中,呼吸也是甜甜的。我被這片花海籠罩著,深深的沉醉了。這麼大的一片花海,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需要多少精力,人力和物力來打造啊! 悠揚的鄉間輕音樂從花間飄出來,侄女和女兒高興得幾乎是一路舞姿翩翩,牽著媽媽的右手,年邁的老媽媽此刻也像個孩一樣,不時的用左手摸摸那些花兒,聞著花香,我看到媽媽的皺紋裡刻滿了笑,我的心情也豁然開朗起來。
行至花海中央,出現兩條岔路,一條通往遠處的花海,一條通往又一個遊樂場,遊樂場上各種健身器材,有許多老人在上面做著各種健身,有許多年輕人和孩子正蕩著鞦韆,一陣一陣歡笑聲不時傳來,在這片花海上空迴蕩,響徹雲霄。水泥小路還在向遠處無限延伸,花海不著邊際。
突然,舞臺廣場上傳來了一陣音樂和主持人的聲音,有節目要開始了!我牽著媽媽的手快步往回走,舞臺下已經坐滿了觀眾,眾觀全場,幾乎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好不容易找到兩個位置坐了下來。
「婆婆,哪個是王新?」 我很想目睹這個叫王新的人,早就聽說正覺寺是一個叫王新的遊子回鄉打造的鄉村旅遊 .。
旁邊的鄉親們都開始對我不停的說叨開了,我聽著鄉親們的七嘴八舌,望著臺上那個穿著普通,相貌平平的人,思潮翻滾..。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在習大大再三強調的精神文明建設時期,正覺寺的那片花海,難道不是最真實的寫照麼?
離開那片花海,離開正覺寺,兩女孩兒還在高興的嘰嘰喳喳,我把正覺寺,把那片花海的故事,講給媽媽和女兒們。
我想念那片花海,想念花海裡美麗的花事!
作者簡介:
杜小君:女<1975年3月>南部縣花罐鎮人,南充市作協會員
筆名:君子蘭
學歷:師範
創作經歷:2003年詩集《漂在南方的日子》,2002,2003年參加全國青年徵文大賽入選作品《鄉間女孩》.《落葉》,愛好散文.古體詩.現代詩歌寫作
曾發表的刊物:《羊城晚報》,《燕京文學》.《婦女月刊》.《西南商報》.《華西都市報》,《攀枝花晚報》.《南充文學》,《南充日報》。《曉霞月報》.《凌雲詩苑》 .《小樓聽雨詩詞》.《劍南文學》.《詩詞月刊》
▼
八爾湖賦
作者:朱興弟
處川東北境內,位南部縣西南。八爾湖,擁漂亮之島嶼;大堰鄉,蘊豐盈之水源。景色旖旎,天然而非雕琢;生態優良,原始而系自然。風景秀美,擁川北「小西湖」之美譽;空氣清新,具西南生態圈之特點。水色茫茫,若仙域之縹緲;波光粼粼,似太湖之浩瀚。山青水秀,乃人間之瑤池;花紅草綠,如世外之桃源。景色如畫,似神繪於華夏;湖水似鏡,若天賜於人間。
山村底蘊厚重,歷史久遠。民間傳統,世代延續;民間故事,千秋承傳。李冰首放神龜,彼乃知恩圖報;百姓八救龜命,汝則結草銜環。變為湖水,滋潤大地;奉獻社會,澤惠萬年。蒼天有意,水利資源豐富;土地鍾情,水深常年不變。美如人間仙境,碧波蕩漾;燦若丘陵明珠,景點串聯。龍樓廟,子來於此而讀書;上乘寺,譙周於斯而耕田(1)。純陽洞,呂洞賓養性而悟道;真人像,老百姓傾情而祈願。道家仙韻,濃鬱凝聚;傳統文化,深厚沉澱。馬王皮影,乃馬王鄉傳統之技術;摩崖石刻,則觀音山清代之景觀。風情小鎮,古風古韻;自然美景,美輪美奐。農耕體驗園,展示二千五百年農民之辛勞;球幕影視館,感受七百二十度畫面之壯觀。大型音樂噴泉,風格獨特;現代設計技術,國內罕見。五個圓圈,若南部縣五個秀美之湖區;一段弧線,似嘉陵江一處柔美之身段。「千手觀音」,使人稱奇;「一柱擎天」,令人震撼。視覺衝擊強烈,乃壯美之感受;藝術享受絕妙,則美好之體驗。
山村景色秀麗,風光燦爛。湖區植被蔥蘢,高低錯落;湖岸線條優美,凹凸蜿蜒。島嶼青青,樹木蒼蒼;湖水泱泱,水色瀲瀲。野鴨蕩波,魚兒戲水;飛鳥放歌,清風和弦。波光閃爍,水靜而蕩舟;樹葉搖曳,林幽而棲燕。靜影沉碧,環境幽雅;鋪青迭翠,花草茂繁。冬天紅梅豔豔,春季百花盛開;夏日涼風習習,秋季層林盡染。田園風光,原汁原味;湖區設施,盡美盡善。美麗新村,如詩如歌;「江南水鄉」,似夢似幻。果甜糧阜,特色獨具;鳥語花香,風光無限。
於是勵精圖治,攻堅克難。繼往開來,憶往昔而回顧;與時俱進,奔未來而前瞻。鄉村振興,萬戶同創;旅遊開發,三園共建(2)。奮發圖強,家家朝氣蓬勃;開拓創新,處處生機盎然。奼紫嫣紅,集休閒觀光、旅遊娛樂於一體;鍾靈毓秀,聚主題民宿、度假農莊於一園。環境優美,川北山鄉天藍水碧;民風淳樸,八爾湖鎮河清海晏。旅遊聖地,使人嚮往;垂釣天堂,令人流連。
贊曰:八爾湖,似翡翠之美麗;八爾湖,如綠珠之璀璨!
(計標點共965個字)
注釋:
(1)李先復,字子來,四川南部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後升工部尚書。譙周則《三國志》作者陳壽老師。
(2)「三園」指創業園、就業園、託管園。
▼
升鍾湖賦
(並序)
升鍾湖,乃人工之傑作也。其施工之難、耗時之長、面積之大、功能之全,乃中國水利史之奇蹟矣!彼風光優美、環境幽雅、氣候舒適,亦旅遊度假之勝地、文體活動之樂園耳,焉不記之頌之乎!乃賦曰:
昔乃窮山僻壤,今則綠水青山。南部縣,似油畫色彩之厚重;升鍾湖,若明珠光芒之璀璨。逶迤山脈,莽莽乎而橫水上;浩淼湖水,泱泱乎而居山間。花團錦簇,如彩霞鋪灑大地;湖光瀲灩,像翡翠鑲嵌山川。群山環抱,碧水而勝瑤池;一湖相依,綠波而映藍天。滋潤土地,糧阜果豐;奉獻社會,樹茂花繁。
欣逢盛世,脫貧而摘帽;展望未來,則飲水則思源。回顧工程几上幾下,乃係國家之政策;報告幾報幾批,終獲開工之《意見》。多次勘測,數選壩址;反覆論證,屢改方案。一九五七年開始啟動,一九七六年正式興建(1)。興利除弊,舉全市之力;克難攻堅,揮萬眾之汗。開山劈石,爾使鋼釺與鐵鍁;移土遷物,則用竹筐和扁擔。火炮隆隆,眾幹群奮戰晝夜;紅旗獵獵,大手筆氣吞河山。一九七八年,省委成立「領導小組」;一九八七年,水庫竣工澆灌農田(2)。十餘年時光庫區沸騰,九萬畝水域湖面浩瀚(3)。預防自然災害,灌溉又防洪;發揮綜合效益,旅遊與發電。今一泓湖水迎來新時代,二期工程譜寫新詩篇。乃當代之壯舉,造福千秋;亦曠世之偉業,澤惠萬年!
觀夫山鄉美景迷人,湖區秀色可餐。水因山媚,水面波柔;山因水秀,山花爛漫。鳳凰島,似降落湖水之鳳凰;臨江坪,若座落湖邊之宮殿。斯地民風淳樸,擁高尚之品德;歷史厚重,具豐富之內涵。農耕文化陳列館,集川北農耕文化之大成;釣魚文化博物館,聚民間釣魚文物於佳苑。臥龍蚱乃味道獨特,升鍾魚則天然無染。綠色食品,質量優良;特色菜餚,味道香鮮。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化藝術,流長源遠。雙峰儺戲,乃中國戲劇之「化石」;馬王皮影,則國家文化之遺產。建浩寺,佛教徒而朝拜;醴峰觀,皇太后而紀念(4)。神壩磚塔,乃浮雕木結構;碧波仙島,則異國風情園。升鍾寺起義,於旋子山而始;蘇維埃政府,於皂角埡而建。龍尾山,設革命烈士之墓群;香炷山,擁地質奇石之公園。西水縣衙遺址,老百姓築壘而抗蒙軍;「升鍾水庫」題字,胡耀邦潑墨而揮彤管(5)。山青水秀,植被蔥籠而茂盛;天藍湖綠,大壩宏偉而壯觀。風景秀麗,使人陶醉;景點眾多,令人流連。
況夫服務功能齊備,基礎設施完善。中國升鍾湖,旅遊開發乃深入;「世界釣魚城」,品牌效應則實現。升鍾湖釣魚大賽,垂釣於斯水;國內外釣手雲集,聚首於湖邊。碧波蕩漾,乃水上運動之場所;青山疊翠,亦人間秀美之畫卷。文藝創作之基地,採風或寫生;遊客喜愛之景區,旅遊或休閒。漫步賞景乃美好之感受,乘船觀光則愜意之體驗。水色茫茫,飛鳥翱翔湖上;波光粼粼,遊艇穿梭湖面。山水相擁,天然而非雕琢;情景交融,生動而系自然。碧空如洗,似人間之仙境;綠水似鏡,若世外之桃源。四A重點之景區,景色旖旎;一體多能之水域,風光無限!
注釋:
(1)升鍾水庫於1957年開始勘測設計。中共四川省委於1959年批准建設升鍾水庫,南充地委隨即成立「升鍾水庫臨時辦公室」,進行水庫開工前的準備工作(見1997年11版《南充市文史資料——南充市水利建設專輯》第六輯第30頁)。1976年3月25日,國家計委在《關於建設升鍾水庫的意見》中,批覆四川省革委:「經同水利電力部研究,同意你省建設升鍾水庫。」自此,升鍾水庫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
(2) 1978年,省委決定成立「四川升鍾水庫領導小組」,由常務副省長何郝炬任組長,李林枝、李吉泰任副組長。隨後南充地區成立「四川升鍾水庫現場指揮部」,由李世德任指揮長,齊金維、郭光傑、姜希孔、湯紹祥、燕徵、楊永榮、黃永祥任副指揮長。
(3)原升鍾湖水域約八萬多畝,加上二期工期建設,故為九萬畝。
(4)晉惠帝元康末年,川人李特率眾起義失敗。後李特之子李雄獲勝,稱帝成都。其母羅氏貴為皇太后,死後葬於醴峰觀背後山梁上,元代在羅氏墓前建廟一座,稱醴峰觀。
(5)「彤管」,指桿身漆朱的筆;「巨椽」,指裝於屋頂以支持屋頂蓋材料的木桿,一般用來稱頌寫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