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思園
《攝影機不要停》是2018年最受矚目的日本電影。每每談及這部影片,評論大多概括為「以18萬元人民幣的投資換來了人民幣1.7億元的票房」。單這一點,就如同體彩買對了大冷門,或最低點買了比特幣最高點又賣出那樣,足以讓人震驚了。
然而更讓人感懷的,可能是日本整體電影市場在經歷了多年的萎靡不振後,被這部小成本影片打了一針強心劑,證明原來靠拍電影,電影人也能養活自己。
如果翻看之前5年的日本本土票房榜,能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前十位票房排行中,動畫片總是比真人片要多。幾乎每年都有一部《柯南》或《機器貓》霸榜,剩下的是《精靈寶可夢》、《海賊王》劇場版或原創動畫《你的名字。》等等。而真人出演的電影,也多改編自人氣漫畫,比如《銀魂》或《暗殺教室》,剩下的還有與歷史有關的《信長協奏曲》或《關原之戰》等,一聽就是大製作的影片。
換句話說,拍真人片不如拍動畫,拍原創不如拍漫改。當整個國家的電影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時,影視工業就像是走上了一條末路,離「創新」二字基本無緣了。
2017年的日本票房前十中只有四部是真人電影,這四部中還有一部是漫改。
然而,2018年,當《攝影機不要停》和《小偷家族》皆以不被看好的小成本題材創下票房佳績時,無形中給日本電影人注入了一股信心。也預示著來年整體電影市場會出現更多敢於嘗試的新作品。
同時,《攝影機不要停》又是一部描寫電影人拍攝心酸的影片,精神氣質上更是能讓影視同行們感同身受。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理解影片的成功遠遠不是票房的帳目數字那麼簡單,而是代表了一息尚存的某種「大和電影精神」。意義遠比票房成功要來得深遠。
談及影片本身,如果報著「這麼多票房一定拍得很特別吧」,這樣的眼光去看,未免開始會有些失望;如果是了解了「開頭有長達40分鐘的一個長鏡頭」,其實更是沒有什麼特別。
影片的趣味完全不在於殭屍恐怖或是技術。
沒有什麼好破梗的,影片開頭40分鐘就是「一場一鏡到底的殭屍電視演出」。沒有真正的危險,裡面所有人都是演員,而劇情和拍攝路線,也都是原先設計好的。最後完成的質量,恐怕也不盡如人意。雖然可以看出導演有不少匠心獨特的設計,比如如何在連續鏡頭中表現人被砍得身首分離,或是利用血和人物反應來掩蓋真正難拍的血腥場面,然而影片整體節奏卻顯得不合時宜地拖沓,表演也感覺有些虛假。整體大約就比電影學院的學生作品稍好些,其實也算不上有多特別。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大約就是最後渾身是血的女主角站在血咒五角星的圓環中向上凝望了。一個相當有力的構圖設計。
其實這都是開胃前菜。
在40分鐘後,影片幾乎立刻揭秘了,這些情節都是一場拍攝。在了解了「導演」和他家人有些平淡的生活之後,劇情上突然出現了一些極具趣味的點,也由此終於能看出,本片導演是真正會拍電影的。之前他只是故意『沒拍好」。
兩位製片人向劇中「導演」提出,我們要拍「現場直播的一鏡到底殭屍秀」。
「導演」愣住了,雖然沒多說什麼,但腦子裡恐怕已經成了一團漿糊。
「一鏡到底?咋拍?」
看,這製片人是長這樣的。
毫無疑問,這是影片導演刻意選擇的「醜出天際」的演員。當甲方爸爸提出讓人頭暈目眩的外行要求時,作為影視寒冬中的普通製作人員,除了儘量滿足他們異想天開的腦洞,還能多說什麼呢?
顯然,脫離了剪輯技術,不僅是拍攝難度成倍增加,影片節奏也難以形成真正有緊張感的段落。而一旦現場出現任何差錯,都沒有辦法停下來彌補,只有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
這就是拍電影。
拍攝時有句老話叫「開機了總會有關機的那天」,用於安慰每天在強壓力和精神摧殘下工作的攝製組成員。然而,這仍然無法避免每天工作中的緊張、矛盾、錯漏,哪怕是沒睡好或是吃壞了肚子,都會體現在膠片上。一點點疏忽或放鬆,都會造成影片質量的下降,大部分壞電影就是這麼來的。
大概是日本現在還活著的最厲害的編劇,三谷幸喜,曾編導過一部喜劇片《廣播時間》,描述的就是在一場沒法停止的現場廣播劇直播中,由於劇組演員們的肆意妄為,劇情發展到了何種不可思議的程度。然而即使最後成品與初衷相去甚遠,仍有聽眾上門來握住製作的手說:「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
這都是業內笑話。大部分影視劇的創作伊始,製作者們都滿懷樂觀自信,以及未來成功的種種暢想。然而越來越失控的日常工作,與不合格的創作能力,終於使成片演變成了平庸,甚至於觀眾們的災難。
《廣播風雲》,一部不為人所知的,然而非常值得一看的影片。三谷幸喜集合眾多知名演員奉獻了一出精彩群戲。
《攝影機不要停》描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小成本影片演變為災難的過程。我們能看到演技不足的青年男女演員,酗酒誤事的老油條大叔,容易緊張拉肚子的怪癖組員,而攝影師和攝影助理間也有著能否上位的工作矛盾,導演的女兒和老婆更是容易興奮過度,一旦投入拍攝就很難保持冷靜。
看上去像是劇情設計,其實大部分劇組都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奇葩。電影是門藝術,可搞藝術的,都逐漸會在長年工作中變得自我與矛盾。他們有時充滿自信,有時卻自我懷疑或自責,有時厭倦到不想工作,或懶散到難以管理,然而卻突然之間,又會爆發出專業度和榮譽感,展現出驚人的能力。
奇形怪狀的組員們,從最開始就預示出了不專業,以及拍攝時會必定會狀況百出。
《攝影機不要停》在一場災難性的拍攝中,展現出藝術創作這種極端矛盾的魅力。即使我們已經看到最後的成片算不上多麼精彩,然而還是會感動於在這過程中每個人付出的努力。從永不放棄的導演開始——「無論多麼艱難都要拍下去」是身為導演最珍貴的品質——到繼承了這種堅持的無釐頭熱血女兒,再到努力想辦法去解決各種問題的攝製組成員,以及竭力維持著差強人意的表演的平庸演員們,當所有人都在為某個具體目標竭盡全力之時,這種精神是足夠熱血與激動人心的。我們甚至因為這種熱血,都可以忘記「殭屍片」本身的平庸。
也許就像艱難的生活。最終出類拔萃的永遠是少部分人,然而大部分的普通人,仍然在努力生活著,踏過每日的雞毛鴨血,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哪怕只有一分鐘的閃亮瞬間。
對於影片來說,這個最高光的時刻就是所有人為了完成最後那個精巧的畫面設計,忘我地疊羅漢,構成了一座可以抬高攝影機機位的人力塔。這種恐怕只有在日本漫畫中才能看到的「熱血傻瓜們的努力」,以及成功後每個人露出的自然笑容,構成了全片最溫暖的瞬間。
如同所有讓人感動的日本影片那樣,本片描寫了平凡人在生活中的奮鬥,以及那些令人難忘的團結和溫情片段。最終幸運地在電影市場的寒冬中,創造出了票房奇蹟。然而即使沒有這些票房奇蹟,所有觀眾仍能從影片中看到理想、堅持和永不放棄。這種傳承出的日本電影創作精神,甚至是民族的堅韌精神,可能比票房成功更為重要。
攝影機不要停,我們也不要停。即便沒有奇蹟,只有平凡的人生。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