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歡某個男子組合(男團),根本原因是什麼?因為他們帥、能歌善舞、有才華?還是因為成功的包裝和商業模式,塑造了某段時間的異性童話?或是因為所有人都在喜歡他們,你不加入就是落伍?
男團,是一種針對青春期荷爾蒙特定群體的產物。它根據當時社會的審美、音樂類型特意炮製/或自發產生,對於青少年尤其是少女的召喚力極強。某段時間他們是大家共同的暗戀對象,也提供了彼此之間交流的話題。
綜藝《偶像練習生》
為什麼男團似乎總比單個偶像吸引的人群更廣泛?是因為它通常集結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男生,總有一款適合你。還記得當年風靡萬千少女的F4嗎?雖然如今這幾個字打出來就很有年代感,但當年臺灣版《流星花園》一出,這四個人真是紅得夢幻。
歐美Teen Pop的一個巔峰,是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他們1993年於佛羅裡達州成立,在90年代、21世紀初達到鼎盛,創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金曲。后街男孩可以說是Teen Pop男團的鼻祖,之後的One Direction之類,都要稱其為前輩。同時期的西城男孩雖然也很受歡迎,但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專輯發行力度、流傳歌曲數量等,都不能與后街男孩相比。
后街男孩
然而,男團的生命力普遍不會太長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之後,或成功單飛、或風光不再。在2012年女性福利電影《魔力麥克》中,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已是作為一種懷舊元素出現了。當BSB那首著名的 I Want It That Way響起,狼叔在青春時代的經典伴唱下成功引起超市女收銀員注意。這時,那種「我們仍未老」的餘勇被召喚出來,恰好又切合影片中一群過時脫衣舞男想重新找回巔峰、再次創造奇蹟的大主題。
某段時間某個男團的出現,代表了當下社會某類文化的產物。曾經的男團或男子組合,也包含了團員對於自身所處文化、時代的思考(比如Beyond),因此,他們的很多作品,有血有肉,能夠流傳至今。而如今我們提到的更多所謂「男團」,其實更像是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當然,任何商業模式只要能夠成功,在這個社會也無可厚非。
EXO原成員
於是不得不提到EXO。現在流量很高的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都出自這個團體。張藝興現在仍然還在。關於他們和這個團的關係,網上以及粉絲間已有大量的爭論、分析、整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經過海外這種成熟的男團推出模式,某種程度上確實給了當事人一個出道的基點/身份;長期刻苦的訓練,也為他們日後徵戰演藝圈,做了必要的準備。
張藝興本人也對曾經的練習生生涯頗有感慨。在他的書《而立》中,他對這段時光做了很多細節性描述。「糾結到每一個角度都必須一致的強迫症般的千百次練習」;在地下室和母親視頻時把訓練後的衣服擰出滿地汗水。書中有一句話可以作為他對這種制度的個人感悟:「沒有人可以決定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但那些積累在身體上的感覺,決定了當你站立起來的那一刻,你會是怎樣的站立姿勢。」
於是,當內地首檔以「練習生」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作為主線的綜藝節目出現時(《偶像練習生》),他們請來了張藝興。目前,他擔任製作人代表的節目只播出了兩期。但與海外同類節目相比,《偶像練習生》那種廝殺和競爭的血腥氣,沒有那麼強烈。縱觀目前播出的兩期,我不由感慨「練習生」這種制度本身,就凸顯了東西方文化之不同。西方社會普遍非常抵制為一個人的外表或才華打分,但《偶像練習生》首先自覺承認從A到F的等級,並且參與者會根據導師的初始打分,穿著分別代表ABCDF顏色的衣服,每期根據各自不同的表現,從A到F隨時浮動調整。
粉色為A等級
當我看著同類節目中有些只有十五六歲的練習生在汗水或淚水中崩潰、失望的時候,不禁想:這種賽制或體系,對於年輕的靈魂來說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節目的導師之一歐陽靖認為,這種一百個人最終選九個人作為男團組合出道的賽制,他不認為是真正的殘酷。「這個世界上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他說,「所以這些年輕人,有這樣一個平臺,可以來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藝,儘管參與過程可能會壓力很大、面對很多批評,但我認為所有『夢想』都沒那麼輕易。真正的殘酷不會在一個綜藝節目裡展現。」
其實,我看《偶像練習生》,更多是感慨如今的年輕人自以為自身和夢想的距離。想出名的人越來越多,成功案例也越來越多。但是否每個夢想都值得鼓勵?未出名的靈魂,有些你是真的想勸他(她)繼續堅持夢想總有一日會實現;有些你是想暗示他(她)照照mirror。我們這個社會,這種蓬勃的「想出名」的願望並不能直接斥為盲目、膚淺、幼稚、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但在這一巨大浪潮之下,可以思考的真的還有很多。
菲茨傑拉德說,「年少得志的人相信,他的願望之所以能實現是拜頭上的幸運星所賜。年屆三十才顯山露水的人,對於意志與命運之間的比例,會有一套均衡的概念,而直到四十歲才出頭的人,則多半只重視意志。」這個年少成名的作家,和妻子澤爾達在爵士時代一度是美國的「it couple」,後迅速隕落,最終以酗酒導致的心臟病結束人生。他一生都在思考名利與幻夢的現實,金錢與精神的關係。在那個作家還被封為「偶像」的時代,這個曾經各方聚焦的靈魂,對於名聲和自我的思考,格外深刻。
大家都在看這些👇🏻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宋朝那些人」
▼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