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劇情片《素媛》豆瓣評分9.3,至今高居豆瓣電影TOP250排行榜中第38名,看哭了無數人,更是推動了韓國法律的修訂。
《素媛》講述的是一起讓人心情沉重的兒童性侵案發生過後,受害者和家人漸漸走出心理陰影的故事,本就是一個沉痛的社會題材,然而更讓人覺得悲傷的該電影偏偏源於真實事件改編。
2008年,《素媛》的原型罪犯趙鬥淳犯下了駭人聽聞的「娜英案」,然而卻因年紀大和喝醉酒只被判了區區12年,今年正是他刑滿釋放的日子,還有3個月就要出獄了。
曾經犯下如此惡性的案件,在獄中的心理測試也一直顯示這人危險,有再度犯案的可能性,韓國民眾共同請願,卻依舊沒能改變他即將被放出來的結局。
每次回想起電影中,他威脅受害者家屬的那一幕,就讓人覺得不寒而慄,如今真的出獄了到底會幹出什麼事情來,電子鐐銬真的鎖得住一個罪犯嗎?
無獨有偶,我國近期也發生了一起類似的惡性案件,黑龍江5歲女童被鄰居「猥褻」後進ICU,簡直是中國版的素媛,這起案件不知會迎來什麼後續進展。
每次出現這些喪心病狂的惡性案件,都不禁讓人感嘆,法律在懲戒惡人之時,有時候是多麼無力。
為了保障和維護人權,各國法律都總要一步步走向廢除死刑的道路,然而有些罪犯,真的適合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嗎?
罪犯的基本人權要保障,那麼受害者家屬的憤怒與不甘,又由何人去平息呢?東野圭吾的《彷徨之刃》講述的就是一個受害者父親拿起武器為被凌辱慘死的女兒復仇的故事。
然而結局也是充滿了現實的無奈感,當受害者轉身一變成了加害者,他終究在復仇的前一刻死在了警察的槍下。
我們自然不能去宣揚這種以惡制惡的報復手段,但是故事背後的深深無奈讓人痛心疾首。
正義總是缺席和遲到,法律總是保護與寬容,當犯罪的成本變低,罪犯到底是改過自新的可能性更高,還是再犯的可能性更高?
每每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案件,社會各界都會引起廣泛的重視,但是當事件的風波平靜下去,人們似乎又全然忘記了曾經的悲傷。
只希望每一場人間慘劇的發生,能夠讓身為看客的我們敲響警鐘,為我國的法治建設出一份力,發出自己的心聲,讓歷史不要重演,讓悲劇不再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