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5865萬,點映累計2.31億;
23.1%,853萬,累計1.9億;
9.2%,259萬,2日累計480萬;
7.7%,190萬, 累計13.24億;
10.6%,172萬,7日累計3110萬;
5.9%,124萬,累計8.73億;
4.6%,74萬,13日累計6616萬;
3.8%,71萬,28日累計1.33億;
0.8%,49萬,累計50.26億;
0.3%,29萬,2日累計64萬;
0.4%,24萬,累計4.63億;
1.0%,首日33萬;
1.9%,26萬,累計1.43億;
昨日精確票房:
21.4%,點映累計5640萬,累計1.73億;
23.2%,851萬,累計1.82億;
8.2%,首日221萬;
7.4%,188萬, 累計13.23億;
10.9%,180萬,6日累計2938萬;
6.0%,119萬,累計8.72億;
4.8%,76萬,13日累計6542萬;
4.1%,74萬,27日累計1.33億;
1.0%,64萬,累計50.26億;
0.4%,首日35萬;
0.5%,32萬,累計4.63億;
2.0%,26萬,累計1.43億;
0.2%,26萬,累計56.87億;
0.5%,19萬,累計5.71億;
2020年8月20日全國電影總排片截止晚上20:00點約(189245)場,較昨日減少(4360)場。
排片最高的電影分別是: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43487場),八佰(42536場),絕地戰警:極速追擊(19938場),1/2的魔法(17464場),誤殺(14474場),星際穿越(11181場),1917(8696場),多力特的奇幻冒險(7280場),雪人奇緣(3573場),北平會館(2016場)。
放映場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上海(1509場),深圳(1037場),重慶(1012場),成都(946場),北京(1002場),廣州(982場),西安(637場),鄭州(729場),杭州(799場),南京(625場)。
影市回暖正當時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全國復工影院總數達8766家,復工率為81%。其中江西、河南、山東、西藏等省、自治區的復工率超過或接近90%。同時,一批中外新片和復映影片紛紛與觀眾見面或者宣布定檔日期,滿足了觀眾的期待。業內人士認為,在各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下,影院復工速度超出預期,影市正在逐漸回暖。
惠民政策給力
「目前整個淘票票平臺已收到各地針對用戶的惠民補貼款超3000萬元,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中。我們特別感謝各地政府對電影產業的關心和支持。」阿里影業副總裁何弭告訴記者。
何弭表示,這次國家電影局和各地電影局、文旅局,對影視、演出的復工復產提供了巨大幫助。除了補貼電影院、片方,也針對淘票票這樣的平臺發放了面向觀眾的補貼。比如影院復工初期,從7月23日開始,淘票票有很多優惠票價,裡面就含有政府補貼。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將消費券統一給到淘票票,供觀眾搶券購票。何弭說,淘票票曾經做過測試,不同時段和地域,有沒有補貼,電影票的銷售狀態有明顯不同。「根據我們從平臺端看到的數據,政府的惠民補貼對於電影市場的推動相當大。」
早在5月14日,財政部和國家電影局聯合發布的《關於暫免徵收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政策的公告》明確,為支持電影業發展,湖北省2020年全年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免徵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同日由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布的《關於電影等行業稅費支持政策的公告》指出,為支持電影等行業發展,2020年全年對納稅人提供電影放映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業內評價,這是對症下藥,是實打實的扶持和紓困。
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政策,加快推動影視企業復工復產。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傑群介紹,北京提前啟動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電影類)和2020年市級電影專項資金兩項扶持資金,增加疫情特殊補貼,對春節未能如期上映的《奪冠》《唐人街探案3》《緊急救援》《姜子牙》等京產影片給予一次性宣發補貼,對受疫情影響暫停的《冰雪長津湖》等重點項目給予創作製作補貼。2020年市級電影專項資金特別增設了疫情專項補貼,從本年度電影專項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根據影院2019年度票房產出予以補助。
浙江省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徐偉偉告訴記者,浙江省也為影市回暖採取了多項措施。7月25日起,實施浙江電影復業刺激消費計劃,統籌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推出電影消費券活動,預計可拉動觀影人數近200萬,撬動票房近6000萬元。此外,還投入一批「暖場」片源,精選《古田軍號》《大陳島誓言》《胡柚娃》等影片投入市場,同時推動各地電影主管部門協調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通過組織電影黨課、致敬抗疫人員、購買電影通兌券優惠券等方式,助力電影市場回暖升溫。
新片滿足期待
8月21日,國產戰爭大片《八佰》將正式上映;8月25日,國產片《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蕎麥瘋長》和進口片《小婦人》將同時進軍七夕檔;《我和我的家鄉》《奪冠》《姜子牙》《一點就到家》等組團衝擊國慶檔;《拆彈專家2》將於12月24日公映。在淘票票上,期待進口新片《信條》9月4日在中國公映的人數是200多萬,因疫情撤出今年春節檔的《唐人街探案3》,已有640多萬人想看,《緊急救援》《急先鋒》《李娜》和中美合拍片《花木蘭》等都有數十萬到數百萬的觀眾翹首以待,但這些影片目前尚未公布檔期。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藩為這個片單做了補充。他指出,除了國慶檔的《我和我的家鄉》,還有《1921》《第一師範》《中國醫生》以及張藝謀執導的兩部新片《懸崖之上》《堅如磐石》,還包括兩三部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都可能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公映。這10部左右國產大片,應該是今明兩年國產電影的重要收穫。
根據阿里影業相關統計,從7月20日復工到8月12日,影院每天排片場次是去年同期的35%左右,觀影人次是去年同期的約10%,票房是去年同期的8%。
劉藩指出,目前的電影市場正在逐步復甦,但尚未達到應有的熱度。從7月20日影院復工到8月16日,單日票房終於達到了6000多萬元。「暑期檔是大檔期,往年單日票房八九千萬元是保守估計。」但他表示,進口電影《1917》和國產電影《八佰》,起到了暖場急先鋒的作用。近日多部國產電影宣布國慶檔上映,也喚起了觀眾更高的觀影熱情,並投射到目前的《八佰》等影片上。作為疫情之後首部上映的高口碑國產大片,《八佰》可能為當下電影市場製造一個小高潮。但他認為,目前能吸引觀眾走向影院的影片數量還不夠多,已經宣布定檔的影片數量也不夠多。由於國外疫情還沒有完全控制,期盼進口更多海外新片暖場也不現實。「從絕對數量而言,現有賣相好的熱門國產影片在今年剩餘的4個月基本就消化完了,明年怎麼辦?」
影評人崔瑜琢認為,2020年之前,電影市場即已遇冷兩年,並影響到上遊的內容端,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疫情,好電影不夠看的現象也有可能在這兩年發生。「國內院線市場的復甦需要內容端重量級影片的持續注入、持續加熱。復甦效果需要《八佰》《我和我的家鄉》等重量級國產新片、《信條》《花木蘭》等重量級海外新片持續上映之後,才能顯現。」
防控不會放鬆
為化解疫情帶來的風險,很多電影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採取了各種措施。萬達院線近期挑選全國多個省份開放特許經營加盟權,輸出管理和技術。這名負責人表示,疫情讓萬達發現如果自身是一個輕重資產並舉的公司,相對而言更能應付不可控因素。此外,萬達院線每年60至80家新店的建設也依然在進行中,「疫情加速了行業整合和洗牌,市場的集中度提高,有利於加強行業規範,促進內容生產。」該負責人說。
何弭表示,去年以來,阿里影業在內容方面重新發力,一直在影片的生產製作投資方面加大力度,疫情期間也談了很多項目的合作和籌備。阿里影業也會更進一步優化燈塔、淘票票等網際網路平臺工具,把它們的產能更多賦能給需要的宣發平臺、公司或片方。他介紹,阿里影業旗下的影院系統平臺「鳳凰雲智」,迅速響應政府號召和影院訴求,在系統上做了一鍵隔座售票,影院方只要一鍵操作,就可實現自動隔座售票功能,幫助影院控制防疫要求下的上座率。
業內人士提醒大家仍然要注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崔瑜琢指出,「觀眾的觀影熱情固然需要培養,然而疫情一旦出現反覆,觀眾的觀影熱情就會出現滑坡。」何弭呼籲,影院不能放鬆警惕,一定要給觀眾營造放心觀影的環境,「這是我們影視行業恢復健康繁榮的前提。」(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