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慎終如始」成為一個高頻詞,全稱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它告誡人們做事應謹慎小心,堅持始終如一,才不致功敗垂成。這個成語用於目前疫情防控,特別是在人們看到「疫情結束」曙光的關鍵時刻,具有特別的重大的警示、指導意義。但要把「慎終如始」自覺踐行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人,歷史上恐怕只有曾子堪稱「極品式」人物。
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後世尊為「宗聖」,僅次於「復聖」顏淵。相傳曾子曾先後被齊國迎以為相、被楚國迎以為令尹、被晉國迎以為上卿。當時,魯國的大夫季孫子送給曾子一床大夫用的簀(一種用竹編成的床蓆);後來,曾子因為自己不再任卿與大夫的職務了,按照那時的禮的規定,已不應該再用大夫之簀,所以,當臨終發覺自己依舊睡在大夫用的簀上時,堅持要他兒子立即撤去這個簀。一個臨終的人,仍堅持「公」「私」分明,說明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底線。原文是「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也就是說,他兒子無奈只好去扶起曾子的身子,然後換去床簀。結果是曾子再躺到自己的席上還沒有躺安穩,就已經去世了。這就是《禮記·檀弓》記載的「曾子易簀」的典故。
這個典故不由令人掩卷而嘆,一嘆慎終如始如此,不成事都很難;二嘆嚴於責已如此,足令後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再嘆生命與「簀」類無關,與信仰、與堅持相生相伴。
(熊建輝 文稿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