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該發這篇圖文,別是有關這方面話題,實在忍不住想吐槽兩句。
自新版《鹿鼎記》開播以來,網友熱議不斷,張一山的韋小寶更是誇浮之嫌。之前就一直在期待了,畢竟韋小寶的藝術形象已經刻在了我們這些80後90後骨子裡,他那滑稽浪蕩又不乏機智和忠義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裡。看新版《鹿鼎記》後,失望之餘,也感慨陳小春的韋小寶是難以逾越的經典。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這部小說自從面世以來,不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已經翻版了數遍甚至十數遍了,就電視劇版本來說,表現畢竟出彩的也就陳小春和梁朝偉了,特別是陳小春版,陳小春把韋小寶這個小人物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刻畫得惟妙惟肖,此等讚譽放在陳小春的表演功底上一點都不為過。
《鹿鼎記》的故事以清代康熙年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少年韋小寶的傳奇經歷的故事。
出生於揚州市井的小人物韋小寶,在不會任何武功和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因機緣巧合闖入江湖和皇宮,憑藉超凡智慧和機智的表演周旋於武林幫會和朝堂之間,一路向上攀升的故事。韋小寶先是因緣際會假扮太監,助康熙擒殺鰲拜,成為少年康熙的寵臣。後又在危難中結識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武林幫派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成為陳近南的關門弟子和天地會青木堂香主,後來他又協助康熙打敗吳三桂和攻滅神龍島,最後以遠徵羅剎國作為自己仕途的收尾,被康熙帝晉封為「鹿鼎公」,可謂是榮華富貴,寵盛不衰,成為官場一時之標杆。不僅官運亨通,而且桃花運也是極盛一時,7個老婆個個貌美如花,身份尊貴。
然而盛極之後便是衰敗,韋小寶雖然不至於用衰敗來形容,但是面對康熙皇帝要求韋小寶絞殺天地會等武林勢力,同時又要面對天地會眾兄弟刺殺康熙/反清復明的要求,在忠義之前無法抉擇的韋小寶,只能拋棄榮華富貴,斷絕武林來往,避世通吃島。韋小寶從一個只想跟皇帝交好以換取富貴生活的小混混,一路成長為明辨忠奸善惡的「鹿鼎公」。最後他終於明白,富貴權柄手中過,財色皆是挫骨刀,與其捨命搏前程,不如攜如花美眷,過煙火人生。
由此看出正是韋小寶出身於揚州青樓內,成長於繁華市井之中,從小就在這種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摸爬滾打,造就了滑稽浪蕩又不失機智的性格特徵,聽著說書先生講述古往今來各個忠義人物人生事跡的他,也鑄造了他對朋友的忠義之心。正他是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才懂得生存,練就了機智的性格,再加上運氣爆棚,才成就了一生的傳奇。
一個演員對於故事人物演繹,除了專業的表演技能和表演天賦外,其實也受到其個人生存環境和成長經歷的影響。陳小春出身農村,原本姓李,因為家貧,其爺爺被賣到廣東省惠陽縣一個姓陳的村子,李家人才改姓了陳。1967年,陳小春在惠陽出生。由於家庭貧困,13歲那年,小春書讀到初中一年級就輟學了。此後,他便開始給一些缺少勞力的農家打短工。1980年,陳小春隨父親來到香港。初到香港,生活的艱難讓一家人始料不及。當時,陳小春與全家人都擠在貧民窟的三間籠屋裡。在香港,住籠屋的人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陳小春,演繹起韋小寶這個角色讓他更加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把韋小寶這個小人物的形象刻畫入木三分,使得韋小寶這個人物形象傳遍大江南北,而飾演韋小寶的陳小春更是紅的發燙。
相比於張一山的經歷相信不用小編贅言,大家都比較熟悉,很多90後00後都是看著他在《家有兒女》扮演的劉星而長大的,《家有兒女》播放雖說不上萬人空巷,但是的確也讓當時小孩子霸佔了家裡的電視機,以至於大人們搖頭無奈。
張一山的演繹經歷包括他的科班出身以及演繹天賦,也造就很多受大眾歡迎的角色,成為大眾非常喜愛的演員,的確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演員。在演繹出韋小寶這個小人物的滑稽浪蕩機智的性格時候,總覺得還是少點陳小春飾演的那種靈氣,再加上張一山一些過於張揚的表演,是的韋小寶這個人離原著越來越遠。或許是陳小春的韋小寶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印象,總是拿著韋小寶按照陳小春來對比吧。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有興趣的可以在留言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