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2萬餘字的判決書,收受了19家公司的「好處」,總額達541萬元人民幣、金條9根,涉及《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義無價》、《新京城四少》等28部電視劇的採購,這就是中部某省廣播電視臺原總編室主任肖融的「受賄清單」。
身為電視臺總編室主任,電視劇外購和財務審批是肖融的工作職責之一。然而,「有權有錢」的肖融在歧路上越走越遠,收受電視劇發行公司的打點費,在購劇時提供種種便利。
肖融案不是孤例。不完全統計顯示,自2014年以來,涉及電視劇購銷受賄、遭司法機關查處的電視臺管理人員不下10人,其中包括東北某省廣播電視臺原臺長史聯文、華東某省衛視頻道原副總監兼節目採購部主任張彥、華東某市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陸群等,肖融所在的省級電視臺的原臺長張蘇洲、原副臺長趙紅梅等人也相繼被查。
超15000集。僅9000集。
前者是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後者是播出集數。
對比顯示,1/3電視劇拍出來後或無法見天日。巨大落差,使影視劇購銷成為一個「巨坑」。
2014年開始,司法部門相繼查處一批電視劇購銷環節滋生的腐敗行為。電視劇購銷,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巨坑」,何以滋生如此嚴重的貪腐?
電視劇生產
嚴重供大於求
近年來,熱錢大舉進入影視製造業。根據廣電總局的公告,從2008年到2015年4月,具備《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數量從2874家增加到8563家。有分析稱,2016年或達到1萬家。生產者增加帶來了電視劇產量的激增。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微信公眾號:nddaily)介紹,過去5年,我國電視劇年產量維持在1 .5萬至1 .7萬集之間,但全國四級電視臺(包括中央臺、省級臺、地市臺和縣級臺)的電視劇播出總額約為9000集。
巨大的落差背後,是電視劇購銷的「黑洞」。為了賣出電視劇,為了取得更高的播映權銷售收入,影視公司不惜各種「打點」,形成了影視劇購銷的行業潛規則。
電視劇優劣沒有量化標準
業內人士透露,電視劇屬於大眾文化產品,其特殊屬性無法用有形評判標準來評價優劣,沒有量化標準,電視臺在買劇時自主空間很大。通常而言,每個電視臺都有不同定位,也都會收集行業信息,採購符合本臺需要的電視劇,如湖南衛視的定位是青春、東方衛視的定位是都市時尚等。
電視臺會根據受眾群體、播放定位等因素,列出一份詳細的審片表格,裡面會有演員陣容、主題內容等細化項目。依據這些內容,工作人員會進行打分,挑選出最終決定購買的電視劇。由於沒有具體量化指標,購銷環節存在各種不透明,購買方的決定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他們也就成了影視公司的重點「公關」對象。
電視劇購銷與工程建設、廣告投放,一起被業內視為廣電系統三大腐敗重災區。
江蘇曾派出影視產品採購專題調研組,對全省影視劇購銷工作進行調研,總結了影視劇採購中容易發生的違紀違法現象,其中包括:
一是回扣(也稱返點)。所謂購片中的回扣,是指在影視劇買賣過程中,賣方為了和買方具體經辦人保持密切的業務往來關係,確保雙方的長期合作,而從本已屬於自己的利益中按一定比例拿出一部分給予買方,買方在帳外暗中收受賣方的現金。
二是變相領取勞務費。就是賣方讓買方人員以製片人、總監、監理等身份,在影視劇生產合作中掛個名,不參加任何拍片勞動,「名正言順」地領取高額的勞務費。
三是變相「入股分紅」。買賣雙方私下達成協議,買方相關領導及購片人員以將來訂購賣方某影視劇為代價,用個人名義「入股」賣方該影視劇的製作生產,「名正言順」地獲取高額「分紅利潤」。
四是收受高檔禮品。賣方通過邀請買方相關人員參加各種慶典活動,贈送高檔禮品,拉攏相關人員,以在影視劇購銷過程中達到目的;五是變相消費型回扣。賣方向買方人員提供各種名義的境內外旅遊、考察等福利性消費;六是接受宴請。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賣方為加強與買方感情聯絡,定期或不定期地宴請買方領導或相關人員以及提供高檔消費。
買片「推薦權」形成潛規則
在電視劇行業,無法賣出的電視劇就意味著血本無歸,不可能賺錢,甚至連前期投入都無法收回。據業內人士表示,每年會有為數不多的大咖出演製作精良的好劇,這是各臺搶購的目標。此外就靠電視劇買手的挑選了。「央視並非影視劇播出主戰場,一二線省級衛視才是最佳選擇」。
在中部某省電視臺原副臺長張紅梅受賄案中,貴州一文化產業公司總經理黃林高在供詞中表示,由於電視採購是典型的買方市場,所有的電視劇製作公司都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趙紅梅是分管購劇的副臺長,她的職位對我們來說特別重要,沒有她的幫助,是不可能順利將《大男當婚》和《我愛男閨蜜》這兩部劇賣出,並且能順利上黃金檔的」。為此,黃林高向趙紅梅行賄55萬元。2014年10月,由於所在電視臺有關人員因涉嫌職務犯罪被查,趙紅梅感到害怕,就讓人將50萬元現金退給了黃林高。
發行回款期
留下尋租空間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電視劇從開始發行到回本,周期1年左右,而錢全部要回來,大約兩年。其中,最重要的過程便是回款。由於各電視臺情況不一樣,有的播完就給,有的有結帳期。另外,媒體此前報導,我國電視劇行業存在回款難的情況。這些都給尋租帶來了空間。
案例1:
中部某省電視臺2011年至2013年共採購電視劇327部。到2014年8月,該電視臺約有21部電視劇來不及播。當時負責電視劇採購的電視臺原總編室主任肖融,受賄541萬元以及9根金條,涉及《春光燦爛豬八戒》、《娘家的故事》、《王的女人》、《新情義無價》、《新京城四少》等28部電視劇的採購。
案例2:
2011年5月,經中部某省電視臺總編室節目購銷中心前副主任張文旭推薦,該臺以總金額1801.4萬元購買上海上影英皇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製作的電視劇《心術》。之後,公司發行人萬某於2012年分兩次送給張文旭90萬元現金,為電視劇《心術》的回扣款。萬某送錢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張文旭能為其催要節目款。
某省級電視臺曾因採購太多電視
導致「爛庫」
「塌方式的腐敗」———張蘇洲曾這樣形容該省廣電系統「腐敗窩案」。
去年2月4日,張蘇洲被檢察院決定以受賄罪逮捕,他涉嫌貪汙、受賄犯罪一案,累計涉案金額合計人民幣超過1600萬元。起訴書顯示,為其送錢的主要是廣告、電視劇和大型節目製作公司高管,該省廣電中高層幹部職工,以及國內知名歌唱演員等三類人員,行賄者瞄準的都是張蘇洲擔任臺長所掌握的廣告經營、電視劇及節目購銷、人事調整等諸多方面的高度決策權。
公訴機關認定有30家單位和個人曾給張蘇洲送現金、物品。其中涉案金額最大的為日景升諮詢公司,該公司董事長程靜是張的副手、該省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趙紅梅的同學。2011年至2013年,程靜先後14次共送給張蘇洲414萬元和價值12.39萬元的百達翡麗手錶一塊。
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克頓傳媒」)總裁吳某也是送錢者之一。吳某與張蘇洲是老熟人,他曾任電視臺副臺長,2003年「下海」創辦克頓傳媒。對觀眾而言,吳某更為熟知的身份是,他旗下的子公司出品電視劇《何以笙簫默》,還有《愛情公寓》。從2007年至2013年,吳某源源不斷地向張蘇洲、趙紅梅和總編室原主任肖融共計行賄342萬元人民幣、4000美元。
張蘇洲還記得,吳某第一次送給自己的2萬元現金,「2007年我在上海參加電視節期間,吳某送我2萬元人民幣現金,由此拉開我收受大額賄賂的序幕」。
吳某第二次送錢給張蘇洲,是在2008年的上海電視節期間,金額5萬元人民幣。此後每年春節,吳某都會到張家「拜年」,並送上10萬到50萬元不等的「過節費」;2009年夏天,張蘇洲在辦公室裡收下吳某送的30萬元人民幣。法院判決書認定,該電視臺每年都會從吳某的公司購買兩三部電視劇。經營額在6000多萬元。
法院去年12月判決,吳某和克頓傳媒為謀取不正當利益,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構成「單位行賄罪」,判處罰金340萬元,吳某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而張蘇洲案尚未公開宣判。
和張蘇洲一起被查的還有總編室原主任肖融。由於負責電視節目外購、財務審批等工作,肖融多次非法收受多家影視公司和相關人員的賄賂,共計現金541萬元、金條9根。作為回報,肖融在電視劇採購、付款審批等方面承諾或直接為行賄者提供幫助。證人在證詞中表示,給肖送錢,是因為他是總編室主任,負責審核電視劇採購,付款也需要肖籤字。其公司能賣很多電視劇給該衛視,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這與肖融的關照分不開。
南都記者在判決書中看到,除了克頓傳媒,肖融還收北京亞環影音製作公司、上海三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華盛金榜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蘇州福納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海潤影視公司、東陽紫駿場合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公司的好處費,在採購《古靈精探B》、《天堂秀》、《春光燦爛豬八戒》、《鑼鼓巷》、《流淚的新娘》、《美人心計》、《烽火佳人》等電視劇和付款時提供幫助。
有行賄者表示,現在的電視劇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想銷售電視劇,就要取得電視臺相關人員的關照,肖在電視劇採購、付款等方面有一定權力,公司在賣電視劇給該衛視的過程中,肖在審片付款等方面給予很大幫助,對他非常感激。不過,行賄者們的「感激」最終將肖融送進監牢。因犯受賄罪,肖融被判處有期徒刑9年。
節目購銷中心副主任自然也要在電視劇購銷中分一杯羹。該電視臺總編室節目購銷中心原副主任張文旭經手購買福建世紀長龍影視有限公司製作發行的電視劇《團圓》,世紀長龍的發行人陳某給了張文旭購劇款5個點的回扣。電視臺出具的付款明細顯示,電視劇《團圓》總價為2401.6萬元,而張得到的回扣為120萬元。再加上世紀長龍賣給該電視臺的另一部電視劇《我的媽媽是天使》,張文旭一共受賄145萬元。最終陳某和世紀長龍被判單位行賄罪,陳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半緩刑二年。
辦案人員發現,該電視臺近年來的電視劇採購量明顯超出實際需求。據統計,該臺2011年至2013年共採購電視劇327部,總價24億元。為將如此巨量的電視劇在合同期內播完,該臺衛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10集以上。即便如此,到2014年8月,還有21部總價值2 .1億元的電視劇來不及播,庫存積壓非常嚴重。
業內人士告訴南都記者,出了受賄窩案的某中部衛視曾創造衛視中的「奇蹟」,以劇立臺,把電視劇採購和編排提到戰略高度,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作為中部地區的省級電視臺,該衛視的電視劇購買量一度進入省級衛視的前三名,甚至超越更為富裕的鄰臺。由於對電視劇需求量極大,各大影視公司紛紛找上門各顯神通,這也是該衛視因買劇而爆出受賄窩案的原因。
購劇如何公開化
避免某些人說了算
辦理此案的檢察院反貪局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介紹,購劇環節貪腐突出,一送就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臺長要送,總監要送,負責對接的人也要送,「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提出如何讓購劇環節公開化,採取招投標形式,避免某些人說了算的問題出現」。
曾擔任中紀委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紀檢組組長的李秋芳,曾點出影視業等領域的「潛規則」,其表示將在此基礎上深入調查,並同時制定約束機制。國內不少電視臺已經注意到電視劇購銷環節存在的貪腐問題,多家衛視加強了對採購部門和採購人員的監管。
8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在通報巡視整改工作時強調,要加強對重點領域腐敗風險的防範和治理。尤其是對利用影視節目出版制播等決策權、定價權謀取不正當利益等問題。並通報目前正按照紀委移交的問題線索,進行全面核查,一旦發現違紀事實,堅決嚴肅追究責任。
跟電影票房作假一樣,影視劇的購銷貓膩和收視率作假一直備受詬病。有媒體引用陝西文化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的說法稱,「我國的電視劇產業更像是一個圈子,而不是一個成熟的產業市場。」隨著反腐敗工作的縱深推進和市場的發展,我國電視劇「圈子」遲早要完全打破,電視劇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
南都記者 高珈佳
實習生 霍文鵑
* 公眾號如需轉載南都君原創內容,請後臺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