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多次延期必是爛片」。這話對好萊塢的電影百試百靈,這兩年的華語電影,也開始逐一應驗。去年有「佳片」名曰富春,反覆延期多達四五次創了記錄;這部《白髮魔女傳之明月天國》延期的次數也不遑多讓。
「家國恨」、「江湖味」和「兒女情」,這應該是中國經典武俠之中最讓人著迷的地方。由林青霞和張國榮主演的那部經典版的《白髮魔女》,為了講一個囫圇的故事,把重點都聚焦在了江湖兒女情之上。當年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當然是林青霞的絕代風華,張國榮的「不辜負」,還有吳鎮宇和呂少玲演的雌雄同體的姬無雙。但若刨除這些大演員們的個人魅力,于仁泰的那部電影,給人留下最多印象的還是貫穿全片的黑暗色調以及和田惠美精緻的美術設計。
所以張之亮要拍這部新作,所圖自然不小。女真侵國,權奸當道,忠臣喋血,餓殍遍野,陰謀無間——開場半小時,幾乎把整個歷史大時代的錯綜複雜都展現出來了。這對導演而言也不是新鮮事,他之前執導的《龍門飛甲》以及《墨攻》,都在描繪時代背景上給足功夫。而且別忘了張之亮的成名作,《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他對於表現動亂時代,很有一番心得。
不論是梁羽生的原作,還是此前的屢次改編,《白髮魔女傳》的重點都是愛情。所以,一邊在交代大歷史,一邊又必須糾結於小情仇。電影的前半程,你明顯能夠感覺到敘事節奏快馬加鞭未下鞍:武當派、魏忠賢和他淨身前的閨女、川陝大軍、皇太極、小捕頭和孤女、紅丸案、廷擊案、明月天國、熊廷弼和袁崇煥、抗金大軍……還有卓一航和練霓裳之間的情愫發展;故事中所應當囊括的巨大信息量都走馬燈式的快速呈現,諸般人物只有一兩個鏡頭,各類明暗線剛提起就收攏。而作為觀影者,還沒來得及把自己代入戲中,就又開始接收新的劇情,豈是一個「亂」字可言。
但倘若後半部分,能夠將前文的鋪墊利用好,至少還值得幾分期待。但這部命途多舛的作品,最終定檔馬年七夕,不得不把重心完全向情感傾斜。從練霓裳剎那白髮開始,後半部分電影的節奏,徹底180度轉彎。男女主角的大特寫越來越多,煽情的對白和場面也屢屢出現,連配樂的風格都不對了,一直到結尾出現Low-Fi版的《紅顏白髮》,電影開始呈現「七夕定製電影」的風貌。至於前文裡的那些家國春秋,那些謀國者說?我們看的是七夕電影,不要在意那些細節。所以觀眾們看完電影後破口大罵確實有理:這種前緊後松,有頭沒尾的情況,當然讓人生氣。
同時,《明月天國》還驗證了另一條真理:如果一部電影的男女主角都只有長相,沒有演技,絕對是一場災難。其實範爺的表現至少還能符合通常對於花瓶角色的要求,而且在大部分內心戲裡,她眼睛的妝容也彌補了情緒上的不足。至於我們親愛的「黃教主」,繼楊過和韋小寶之後,又一次毀了一個經典的武俠人物。
哪怕是在這部電影裡,卓一航至少也有三場足以打動人心的內心戲:一是為了武當存亡而向權奸屈服時的忍辱負重,二是練霓裳轉瞬白頭時的悲痛欲絕,三是練霓裳為了保全自己而念忘情決時的茫然無奈。而我們的教主,在這三場戲裡都近乎用同一種「似笑而哭」的英俊表情,完成了他的情緒表達。而這種「似笑而哭」的表情,大家一點也不陌生,演劉徹時就有,演簫劍時也有,與楊過一般無二,甚至在成冬青身上都出現過。當然,在成冬青那兒,這樣的神態在那個土鱉的扮相下顯得恰到好處。但尼瑪,誰想在卓一航這裡看到成冬青的臉啊!
縱觀全片,還拿得出一說的對手戲,是將近結尾時,趙文卓和嚴屹寬關於家國使命的那段對話;但也僅僅是「值得一提」的程度。和當年那部被奉為經典的前作相比,在演員的表現力方面,確實天人有別。甚至連練霓裳讓人過目難忘的個性,在影片結束時都顯得非常模糊。至於其他方面,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的技術水平,自然比二十年前高上不少。所以雖然3D效果備受詬病,但我認為只是觀眾恨屋及烏罷了。影片的特效水平雖然不能說優秀,但在國內同儕比較,也算中規中矩了。至於影片對於武俠和江湖的理解,以及在美學和設計方面的造詣,真是難望當年之項背了。
這部《明月天國》的失敗,和很多武俠經典以及民間傳奇在電影改編上的失敗有類似之處。華語電影中改編成功的武俠電影,例如《臥虎藏龍》或者《新龍門客棧》,本身就是小故事;而民間傳奇中,也只有黃飛鴻系列,狄仁傑系列或者四大名捕系列這樣劇情上幾乎不用太過連貫,每一集可單獨成章的範例才能稱得上成功。而包括金古梁的經典作品,還有類似楊家將、隋唐英雄或者七俠五義這樣歷史背景和內涵豐富、故事連貫、人物眾多的原著,在電影改編上都鮮有優秀作品。為數不多被人念叨的,也都是極盡濃縮的《東邪西毒》或者喜劇演繹的《鹿鼎記》系列。在原作豐富的信息量,鮮明的人物個性,戲劇衝突不斷的精彩故事以及電影的快速敘事節奏之中如何平衡,這一點在港片的黃金時代也沒有很好的解決。但這一類別中,又存在太多可以視為寶庫的電影素材,讓人難以捨棄。
《明月天國》,不論電影的主線設置和結局,甚至包括影片命名,都像是準備系列化的作品。但從這系列第一部的操作來看,只能又是一個失敗的範例。因為中國普通觀眾對於這類古裝武俠或者傳奇作品的需求一直存在,只要是有一定完成度的作品,在檔期上和宣傳上又沒有重大錯誤,商業表現都不會太差。首周末2.15億,雖然有七夕檔加分,但也足見這類影片的市場空間。這足以激勵電影創作者們繼續在這一領域嘗試。
我只是覺得,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和失敗後,我們的觀眾們,總會迎來上乘的武俠/傳奇改編作品的。
-
不如我們從電影來過(zhimovie):有格調地聊電影
回復作者姓名可查看簡介
投稿或意見請寄:tg@zhimov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