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斥資近4000萬元拍攝水幕電影,近2000萬元被用於影視製作,經層層轉包,但最終落實到影視製作上的只有區區10萬元,絕大多數影視製作資金都在層層轉包中被瓜分。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一個剛剛摘帽的貧困縣區,更加激起公眾的廣泛質疑。
一個招標近2000萬元的影視製作,最後花費10萬元就能交差,如此操作令人瞠目結舌。相對於需要花費2000萬元的作品,10萬元產出的作品必然是偷工減料、假冒偽劣。那麼當時為何要投入如此巨資?人們不禁要問:「水幕」背後到底有多少「黑幕」?據悉,當地政府和紀檢監察部門已介入調查,相信真相一定會水落石出。
今年5月5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萬全區等1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而萬全區「水幕電影」項目,於2018年6月29日開始施工,那時萬全區仍然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萬全區有太多關乎民生福祉的事情要去做,但卻要投資一個近4000萬元的水幕電影。有人質疑:這是否屬於揮霍財政資金的形象工程?
實際上,貧困縣斥巨資做景觀並非萬全獨創。一些地方熱衷於造節做景,動輒花費幾百萬、幾千萬,勞民傷財案例不少。去年,甘肅榆中因斥巨資「造景」、「造門」,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
一些領導幹部為何在造景上如此「出手不凡」,除了錯誤的政績觀在作祟外,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也是問題的根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有些領導幹部作風漂浮,調研浮光掠影,一意孤行,憑主觀臆斷決策、靠「想當然」上項目,往往催生出「敗家子」工程。這樣的結果必然是財力物力被嚴重浪費,當地老百姓也不免遭殃。
決策權是一種重要的公權力,決策過程必須嚴謹細緻、始終堅持民主科學原則,讓政府的決策經得起歷史與民意的考量。
據悉,由於當地風大,製作水平不高,「水幕電影」上演效果不佳。那麼,萬全區的決策者們在決策前是否靜下心來想過、是否到基層實地走過,是否考慮到地方發展的實際情況、當地百姓的切實需求,投資的成本與代價?萬全區對於「水幕電影」投資上馬的決策程序是否科學合理,需要有關部門給出合理的解釋。如果發現,是因為決策者「拍腦袋」決策給國家利益造成損失,決不能讓其若無其事地「拍屁股」走人。
另外,在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是否有圍標等違規現象?項目被層層轉包是如何發生的,是否涉及腐敗和犯罪?在當地的政治生態中,這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還是涉及更大範圍的資金管理漏洞和腐敗問題?這些疑問都有待當地政府的「實錘」調查來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事件是由於最終的製作方拿不到錢,憤而公開舉報才被曝光。試想,如果沒有「內部人」的舉報,如果層層轉包的那些「大佬們」做好了「善後工作」,這個項目是否就完美過關了?
顯然,張家口水幕電影事件是一個警鐘,需要警醒的是當前的政府採購制度。雖然政府採購制度在招投標、公示、驗收等環節都有詳細的規定,但仍存在監督力度不足的問題,尤其在項目進入運作後的事中監督環節明顯不到位。在張家口水幕事件中,恰恰是在項目運作中缺乏監督,給一些人上下其手、謀取私利提供了空間。政府採購涉及資金量巨大,任何環節失守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政府採購歷來是腐敗的重災區,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點關注領域。張家口水幕電影事件表明,對政府採購的監督力度一時一刻都不能鬆懈,監督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不管張家口水幕電影事件如何結束,政府採購的「補丁」都要儘快打好。無論是加大紀檢監察力度,還是引入第三方監督,都必須讓財政資金的每一分投入全程在陽光下運行,絕不容政府採購在暗箱操作中淪為一些人的提款機!
我們期待,有關部門要儘快查明真相,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讓「水幕電影」落幕,揭開背後的黑幕。
編輯:鄭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