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離閃爍的光線、節奏動感的音樂、舞池中滋生的若即若離的情愛瞬間,或許再加上致幻的藥物,太多電影人的鏡頭青睞派對和舞池文化,執迷於捕捉這種場景下人與人間的化學反應。
《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劇照
這個題材中誕生了相當多的優秀電影,它們以各個角度對各自聚焦時代的派對文化做了生動描述。你在觀看這些電影時,或者對片中人物的瘋狂舉動不以為然,或者讓你覺得感同身受,但在某個特定節點,你的神經總會被他們中蘊含的情感挑動。
這類電影也常常與叛逆、反抗之類包含時代精神的字眼聯繫在一起,它們通常折射著社會大背景下青年文化的動蕩與變遷。或主流或地下的文化場景在這些電影中一覽無餘。S.T.D.今日為大家選出六部我們最心水的派對舞池文化電影,看過之後,或許會為大家自己的夜生活也增添不一樣的感受。
絕對是導演Danny Boyle最出色的一部電影,改編自Irvine Welsh的同名小說。《Trainspotting》以它對邊緣故事的描寫成為一部永遠的經典。作為一部滿是金句的電影,或許片中主角Renton自己的總結最為精妙:「世界在變化。音樂在變化。藥物在變化。」
這部電影並不完全有關俱樂部文化,但卻是那些邊緣事物的最佳寫照,它的存在感總會時不時的溜回我們腦海中。除去片中那些蘇格蘭癮君子,還有他們因為毒癮而對自己做出的那些荒唐事,影片的原聲帶也極為精彩,電子音樂貫穿始終,讓其成為九十年代最具衝擊力的影片之一。
周末夜狂熱 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
另一部充滿著時代意義的電影,隱喻著大背景下的社會變遷。John Travolta因為這部電影大放異彩,展示了那一代最精彩的舞步。即便你剝去圍繞這部影片的所有光鮮元素,它仍是一部傑出的電影,遠非僅僅關於迪斯科的單薄描寫。儘管1979年開始,「The Disco Sucks」運動的興起幾乎扼殺了這種音樂類型,但對於「我是誰」的探尋並不因代際而改變。
「劇本寫出來的時候,迪斯科已經日薄西山了。你在布魯克林已經找不到滌綸套裝和高跟鞋這些東西了。但我扮演的角色根本不在乎是否過時,他跳舞因為這是他擅長的東西。甚至有一句臺詞問『如果你不能跳舞還能去幹嗎呢?』我回答『我不知道,但現在,跳舞就是我要做的事情。』」
向來以大膽著稱的法國導演Gaspar Noé在他的新片《Climax》中召集了一批現實中的舞蹈演員,這場在陰暗地下室中的排練最終在藥物作用下演變為一場詭異又令人無法自拔的派對。演員們的vogue和krump舞蹈在Noé的鏡頭下充滿著赤裸原始的感染力,在藥物、音樂以及荷爾蒙的多重作用下,人人充斥著高漲的興奮情緒。
高潮 Climax (2018) 預告片
影片原聲中的工業舞曲和70年代迪斯科,再加上沉浸式的鏡頭移動幾乎讓你一頭衝入那個緊迫感十足的世界。影片為人帶來的震驚呈現出多個層次,在不知不覺間,你發現自己經歷著大笑、哭泣、尖叫等各種情感。或驚訝,或抗拒,但《Climax》帶來的體驗的確如影片名一樣令人慾罷不能。
巴黎在燃燒 Paris Is Burning(1989)
如果你看過Ru Paul’s Drag Race卻沒看過《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那你對Drag Culture的了解只能算是入門級別。這部近三十年的電影放到今天看,看不出有什麼新的發現,因為Drag Culture在當今依然佔有很大的市場,尤其是在近幾年,開始逐漸步入主流市場。這部電影記錄在80年代末期的一個秘密世界,直到一種從Drag Culture衍生出來的舞蹈風格「voguing」走出地下舞場,走進主流夜店,這個秘密就此不再是秘密。
《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同時也是一部夜店時尚大片,影片中的舞會為高端時尚人士創造了一個炫酷的空間,他們可以抓著旅行袋,暢飲香檳,穿著航海運動服裝,而這些都是邊緣人群無法享受的,同時也是對那些因勇於追求自我而被逐出家門的同性戀、跨性別者的一份家一般的慰藉。雖然籠罩在愛滋病與偏見的重重陰影之下,《巴黎在燃燒》依舊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炫魅與激情,夢想與渴望的盛宴。它更是引領著迷失的人們不屈畏懼而繼續前行、不屈審視而繼續閃耀、不屈於世俗而勇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