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周「名媛」這個詞爆火,在微博有10億的閱讀。
起因是一位博主發了一篇文章。他花500塊錢進入了上海某名媛群,本想窺探有錢人的世界,結交社會精英。
卻沒想到,在群裡大家只集中幹一件事,就是拼單拍照。
比如,6個人一起拼一份500元的麗思卡爾頓酒店下午茶,只為拍上海的陸家嘴風景。
還有40個人一起拼單外灘景觀房,只為拍一次寶格麗毛毯,還不忘提醒要素質高的姐妹,不要弄髒毛毯。
還有一起拼單租名牌包包,1500元拼愛馬仕包包,每人只需支付350元,就可以背一周。
更不可思議的是,還有一起拼名牌二手絲襪……
然而這些什麼都要拼單的「名媛」們,卻看不上開寶馬奔馳的男生,在他們眼裡都是窮和摳門的標誌。
雖然後來有酒店的工作人員闢謠稱,沒有接待過這類型的客人。
可是網絡「名媛」炫富的現象,早就不是一天兩天。
隨便打開一些社交軟體,都能看到類似這樣的女孩。
她們大部分二十歲出頭,年紀輕輕就仿佛已經財富自由,每天都在各種高檔場所,今天在五星酒店海景房中醒來,明天在巴黎看畫展,個個都是白富美,富二代。
甚至還有一些初高中生,就已經加入了炫富大隊。
但這些照片又有多少真實性呢?也許大部分都不過是類似「名媛群」裡的拼拼湊湊罷了。
在事件發酵幾天之後,有一位聲稱是群裡的女孩回應:花自己的錢,不偷不搶,做自己想做的事,覺得很坦然。
實際上,嚮往富貴生活並不可恥,可笑的是這些「名媛」如此費心費力,湊單拼單,去偽造一種不屬於自己的人設,錯把虛假當現實。
硬凹成的「名媛」真的能結交到社會精英,躋身上層社會嗎?
人生哪有那麼多捷徑?一切誘人的捷徑可能都是彎路。
讓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自己的欲望,這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本事。
真正的名媛,助人助己
中國有句老話叫畫皮難畫骨。
假名媛裝的再像,終究也不是真名媛。
亞洲最大的木門製造集團夢天木業董事長的獨生女,餘晚晚,可以說真正稱得上名媛兩個字。
她是第一個參加過世界兩大頂級名媛成人舞會—— 夏洛特王后舞會和紐約國際元媛舞會的華人女孩。
要知道參加舞會的名媛們,要麼出自商界精英家族,要麼是歐洲皇室貴族,金錢財富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對社會和慈善事業的貢獻程度。
餘晚晚在坐擁百億家產的同時,也有自己的一片創業天地。
她創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投過滴滴出行、途家、Mary Katrantzou等項目,又成立了自己的時尚公司。
她經常扶持中國的青年設計師,出錢出資源都不遺餘力,為的是讓中國設計走向世界。
不到30歲,餘晚晚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以時尚和藝術產業領軍人物的身份入選「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時尚界最權威的媒體之一《WWD》將她入選為「40位明日之星」。
她還是美麗中國的青年理事會成員,對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給予了許多關注,她個人還負擔了20個支援貧困山區老師兩年的工資。
餘晚晚在雲南山區與孩子們共享藝術課堂的樂趣
當攝像機走進餘晚晚家的時候,儘管大到7個小時都走不完,儼然一個時尚博物館,滿目的奢侈品收藏品非常耀眼,但更讓人感到親切的是她的談吐和涵養。
圖源自@深夜徐老師採訪視頻
儘管她家境優渥,卻沒有因此自負,反而把「肯吃苦、有上進心、有愛心」的家規變成人生堅守的信條。
在餘晚晚5歲時,父親就跟她說要想清楚一生到底要「去哪裡,在哪裡,怎麼去」。父親從小教育她,多讀書,多學習,做好一件事需要有決心、要堅持、並且學會去找到不同的辦法。
也許正是這樣的教養,沒有讓餘晚晚在金錢中迷失自己,成為只會揮霍和炫耀的富二代。
即使成不了名媛
也請別讓思想貧瘠
在網絡世界裡,我們見到了太多的名媛和有錢人。
但我們終究是普通人,大部分都在過著平凡的日子。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餘晚晚,如果我有女兒,我會教育她,比起物質的富裕,更重要的是莫讓思想貧瘠。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更多美好的事,值得我們去關心,去追求。
這兩年火遍全網的李子柒,跟大部分的網紅仿佛背道而馳。
她遠離城市的繁榮煙火,穿上樸素的衣裳,在老家鄉村裡,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跟自己的奶奶相依為命。
點開她的視頻,總能感受到莫名的治癒。
一簞食,一瓢飲,萬物生長的奇妙,四季變幻的滄桑,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溫情,每一幀都美如畫。
如今,她在海外坐擁千萬粉絲,還有自己的電商品牌,連央視都為她點讚。
然而在這樣成就的背後,是一個農村孩子辛酸的過去。
從小她的父母離異,父親再婚,但是繼母並不疼愛她。
父親去世後更是變本加厲,她被逼著做重活,如果做錯什麼,繼母就會拽著她的頭髮往水溝裡按,把她打到半死不活。
唯一疼愛她的,只有爺爺奶奶,才跟著爺爺奶奶過了幾年幸福的日子,但是爺爺突然離世,奶奶無法再供她上學。
無奈之下,她只能外出謀生,那時的她只有14歲。
在那些在外漂泊的日子裡,她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但是也只能堅持,因為除了自己生活還要寄錢給家鄉的奶奶。
直到奶奶生了一場大病,李子柒不想再失去親人,才決定回到家鄉,陪伴在奶奶身邊。拍視頻也只是因緣際會下做出的決定。
如今她跟著奶奶一起過著簡單的鄉村生活,曾經的苦難,都變成了她面對世界的勇氣,治癒著一個又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
曾經她也很貧窮,如今的她萬人矚目,卻也沒迷失自己,依舊是那個怒馬鮮衣,勤勞樸素的李子柒。
我們常說女兒要富養,除了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富裕。
金錢教育
讓孩子學會如何付出與獲得
名媛群中的女孩說,自己只是嚮往富裕的生活,覺得自己很坦然。
沒錯,現實中沒有人不愛錢,但是重要的是,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認為跟孩子談錢太俗氣,容易讓孩子變成財迷。
於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兩種家長,一種是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無底線滿足;而另一種則是時刻在孩子面前哭窮,故意忽略孩子的訴求。
這兩種極端,都會導致孩子歪曲的金錢觀,要麼認為它很容易獲取無節制的揮霍,要麼就因為被忽視而造成情感缺失,長大後更容易沉迷在物質中。
窮養、富養,歸根到底是一個財富的價值觀的問題。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最關鍵的是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有句話: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來會有其他人取代你,這個人也許是債主,也許是奸商,也許是警察,也許是騙子。
正確的金錢教育,則是讓孩子學會如何付出與獲得,明白如何「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1、知道錢從哪裡來
認識金錢第一步,則是讓孩子知道錢是從哪來的,人們需要工作,勞動,才能換來金錢。
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堂很好的課程,可以讓孩子認識各種不同職業的人。
開公家車的司機,打掃街道的清潔工,送快遞的叔叔……這世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從事著各種不同的工作,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包括爸爸媽媽也是一樣,辛苦工作同樣是為了家人的生活。
2、分清想要和必要
也許我們的家庭並不十分富裕,但是應該花的,爸爸媽媽不會吝嗇。
不避諱談錢,也不哭窮,大方的和孩子討論,分清想要和必要。
「必要」是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我們生活、工作、學習等必須要用到的東西。
「想要」則是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但是沒有它,我們還可以正常生活。
教育孩子懂得節約,用錢,其目的不僅僅是對金錢的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合理消費,善於理財的能力,將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3、給孩子適當的零用錢,讓他有支配金錢的權利
孩子對金錢有概念之後,可以每個月給孩子一定的數額的零花錢,不需要很多。5塊,10塊,20塊都可以。
給零花錢時要跟孩子定好規則,零花錢的使用範圍,哪些東西是一定不能買的,其他無傷大雅的東西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如果有特殊情況再向爸爸媽媽申請。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給孫子約翰的零用錢,制定了5條細則,供大家參考:每周末核對帳目,如果當周約翰的財政紀律讓家長滿意,下周的零用錢上浮10美分;再比如過年得到的紅包,要如何支配,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這也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重要方式。
4、教會孩子儲蓄
羅恩·利伯在《反溺愛》裡,提到一種儲蓄罐教育法,值得借鑑。
家長將會孩子把壓歲錢和零花錢分為三份,放在三個儲蓄罐中。一份用來消費,一份用來儲蓄,一份用來捐獻。這種分類儲蓄法,能夠逐步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教會他正確的消費觀。
5、給孩子製造掙錢的機會
在孩子支配金錢的過程中,如果超過了規定範圍怎麼辦?可以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與付出來換取零花錢。郭晶晶家的一對女兒會通過幫爸爸洗車來賺取零花錢。通過勞動換來的,會讓孩子更加珍惜。
但是我不贊成把基礎的家務跟金錢掛鈎,丟個垃圾,擦個桌子也要給錢。基礎家務是全家人都應分擔的事情,家長要把握尺度。
6、明白錢不是萬能的
儘管金錢可以為我們帶來很多,但是仍舊有許多事情是金錢無法做到的。比如:健康、情感、成功、尊重等等。
在生活中,即使不花錢也能感受到許多快樂,比如帶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看望社區老人,照顧小區的流浪動物等等。
託爾斯泰曾說:
讓孩子懂得管理錢,而不是讓金錢管理孩子的人生。
那些一昧追求富貴生活,卻不知道通過奮鬥去實現,只想通過偽裝來投機取巧的女孩們,也許有一天她們會明白,命運中饋贈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身為父母,也許我們給不了孩子大富大貴的生活,但並不是無所作為。
家有女兒,請給她面對誘惑的強大的內心,充盈一生的內在氣質,和不斷成長,不斷挑戰自己的勇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