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唐傳》中,單雄信三次轉世,為什麼始終與唐朝為仇作對?

2020-12-25 秉燭讀夏秋

真實歷史上確有單雄信這個人,他是曹州濟陰人,也就是今山東菏澤市曹縣人。

史書記載:「(單雄信)及長,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有尚武精神,後與同郡徐世績(評書中徐茂公)投奔了李密領導的瓦崗山農民起義軍,由於作戰勇敢,人稱飛將。

(單雄信)

到了清代,民間說書藝人創作出了《說唐全傳》和《隋唐演義》等小說,書中把單雄信等人物進行了誇張描寫,說單雄信是山西潞州八裡二賢莊莊主,大隋九省綠林總瓢把子,人送綽號,「赤發靈官」,又稱「義薄雲天小關羽」。

書中描寫單雄信有個哥哥名叫單通,在一個偶然邂逅,單通與李世民的父親唐國公李淵相遇,陰差陽錯被李淵誤會射殺,從此以後單雄信為哥哥報仇和唐朝為敵,最終單雄信被李世民的唐軍擒獲。

曾經的賈柳樓26位結拜兄弟都勸單雄信投唐,但被單雄信嚴詞拒絕,無奈之下李世民和徐茂公想出了一個辦法:直接支走了秦瓊,趁秦瓊押運糧草的時候斬殺單雄信。

單雄信在臨刑前,只喝了程咬金的送行酒。程咬金安慰單雄信道:「五哥,你放心走吧,下輩子託生誰也不認識誰,該報仇的報仇,殺它個天昏地暗!」

(單雄信喝程咬金送行酒)

單雄信點點頭,大笑領刑而去。

由於程咬金是天子命,他的話乃金口玉言,他說得這幾句話果然應驗:單雄信三次轉世報仇,與唐朝為仇作對,殺名將攪得唐朝天灰地暗,終於出了一口惡氣。

單雄信這個人確實很義氣,但他的結拜兄弟卻對他不夠意思,尤其是羅成,打心眼裡看不起單雄信。

秦瓊也是這樣的人,在秦瓊窘迫落難當鐧賣馬的時候,單雄信慷慨解囊救他於水火。當單雄信被李世民處死前,秦瓊卻離開了他,擱在誰的頭上也會恨得咬牙切齒。

單雄信一片俠心仁義換來的卻是這些白眼狼兄弟冷眼相待,從此有了一句「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做瓦崗一炷香」。

單雄信活著有兄弟情義牽掛,不能施展身手,轉世託生就不一樣了。

書中說單雄信第一次轉世變成了東遼大將蓋蘇文。

(蓋蘇文)

歷史上確有此人,蓋蘇文是高句麗名將,也就是東北那嘎達的一個小國家。

在李世民當政期間,蓋蘇文殺舊主他當了高句麗國王,然後帶著軍隊和唐朝死磕。

書中附會出蓋蘇文是單雄信轉世託生,為報仇犯唐,搞得唐太宗李世民日夜不安,最後憂鬱而死,他的兒子高宗李治繼位。

書中描寫道:「單雄信一世轉世蓋蘇文,鳳凰山上困唐皇,可笑齊國遠,(也就是隋唐演義上的那個空錘大將),草包肚子,昔日狗一樣的人,投了唐也敢耀武揚威,我先斬他狗頭,再祭飛刀斬殺二十六路總兵官,從此再無賈柳樓二十六友。

這段描寫是報了結拜兄弟曾經對他無情無義之仇。

二次轉世蘇寶同,值得一提的是,蘇寶同是《說唐三傳》中的一個人物,歷史上並無此人。

(蘇寶同)

書中說蘇寶同是蘇定方的孫子,蘇鳳之子,由於羅通殺死了蘇定方,蘇寶同為爺爺報仇,之後投靠了西域,最後成了西域的大元帥,然後帶兵犯唐。

蘇寶同之前是唐朝名將蘇定方的孫子,在沒有投西域之前,年輕的蘇寶同曾失手打死了秦瓊的獨子秦懷玉,秦懷玉是唐高宗李治的東床駙馬。

小說家說單雄信報了秦瓊當初沒有救他之仇,也算父債子還,自此和秦叔寶舊恩怨兩清了。

後來蘇寶同和薛仁貴、薛丁山父子交戰,斬殺了唐朝先鋒官——尉遲恭的兩個兒子尉遲寶林和尉遲寶慶,單雄信報了當初御花園被尉遲恭一鞭打落馬被擒獲之仇。

單雄信三次轉世安祿山,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變,動搖了大唐的國本,大唐由盛轉衰始於安史之亂

(安祿山)

書中附會出安祿山斬殺了徐茂公的曾孫徐承志,還把徐茂公的陵墓開館鞭屍,報了當初徐茂公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害他之仇。

綜上可以看出來,單雄信三次轉世之說純屬胡扯,都是根據歷史上的一些資料進行附會杜撰。

比如徐茂公死後多年確實被開棺鞭屍,但不是安祿山幹的,而是武則天為了報復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反對她稱帝才掘了徐茂公的墳,意思是懲罰徐茂公叫「教孫無方」。

清朝小說家把一些反唐人物都強加在單雄信的轉世上,純屬是為了博人眼球,這樣的歷史大家看過一笑而過就算了,別當真,世上哪有什麼轉世託生?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焦點

  • 瓦崗五虎將中,秦瓊、單雄信和王伯當的選擇不同,結局也大不同
    瓦崗眾英雄就將李密搶了過來,於是李密搖身一變,就成了西魏皇帝,李密接下來就開始分封官職:封徐茂公為護國軍師,魏徵為大丞相,秦瓊為飛虎大將軍,邱瑞為猛虎大將軍,王伯當為雄虎大將軍,程咬金為螭虎大將軍,單雄信為烈虎大將軍,還有七驃八猛十二騎將軍。
  • 單雄信轉世殺了許多昔日兄弟,為何放過程咬金?單雄信:他夠兄弟
    之所以稱其為《羅單鬥》是因為書中有一條主線是以羅成和單雄信的矛盾為主,也就是所謂的「青龍鬥白虎」,其中單雄信傳說就是青龍星轉世,而羅成就是白虎星轉世,但是在他們第一次轉世中,單雄信等於被羅成所殺!第一次轉世,青龍星單雄信,白虎星羅成!
  • 「青龍四出世,白虎三投唐」是什麼意思?青龍白虎有何故事?
    至於為什麼說青龍遭白虎三世殺害,這講的是隋唐小說中單雄信、羅成和他們數次轉世的故事,也就是「青龍四出世,白虎三投唐」。當然,不管青龍如何亂唐,總有白虎星君相制。隋朝末年,天下動亂、狼煙四起,天上星辰諸神紛紛下界,其中就是有青龍星和白虎星。第一世青龍星是單雄信,第一世白虎星是羅成。
  • 說戲:《斬單童》全本賞析
    秦腔名段《斬單童》的故事全部來自於《隋唐演義》這部評書作品,與唐朝正史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戲有傳承歷史的功效,但是戲不是歷史,戲只是戲,請注意區別對待。《斬單童》在秦腔中是一出非常有名的傳統戲,講述單童(單雄信)不願投降唐童(李世民)被斬殺的故事。該劇為秦腔花臉唱腔,唱工並作,慷慨激昂之至!秦腔慷慨悲壯之風,盡顯此劇,百年傳唱,經久不衰,堪為秦腔名段中的經典之作。
  • 說唐小說中的蓋蘇文和單雄信還有些前世今生的關係?
    據傳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蓋蘇文是青龍星轉世,青龍白虎本身就相對的。當然在隋唐小說中,薛仁貴和蓋蘇文都是白虎青龍二轉世。第一世的白虎星是羅成,第一世的青龍星是單雄信。單雄信對朋友仗義,但後來卻都離他而去,他恨那些兄弟,所以他說來世一定要殺了他們報仇。
  • 19次、20次、15次、12次,日本到底向唐朝派遣了多少次遣唐使?
    首先,20次是日本歷史學家東野治之等的說法,他根據大使的任命記載得出結論。從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到894年派最後一批遣唐使,264年20次,貫穿了唐朝的大部分時間;也就是說,在白江口之戰前,日本人就派遣唐使了。客觀說,日本開始遣唐的目標不單純。
  • 單雄信傳
    因為未曾降唐,兵敗被殺,在新、舊《唐書》中就不能像秦叔寶、程咬金一般單獨立傳,只能附在李密傳之後簡短介紹,其事跡散見他人傳記之中。適逢長假,筆者搜集各處史料,糅合成篇,成《單雄信傳》,聊以自娛。 (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的單雄信)單雄信者,曹州人也。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與同郡韋城翟讓相友善。初,翟讓為東都法曹,坐事當斬。
  • 李世民斬殺罪臣,徐懋功卻私下照顧其妻兒,不料給唐朝埋下大禍
    李世民也是一代聖君,雖然他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了自己的地位,但登上皇帝之後,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盛極一時的場景。唐朝在當時是發達的,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是世界一流,經濟上排名第一,文化上影響東南亞很多國家,其中日本到現在還稱我們為唐土。唐朝的疆土空前擴大,李世民率兵東徵西討,使得四海之內穩定。在功績方面,李世民皇帝是合格的。
  • 四大頂級瓦崗英雄降唐,三位被李淵尊為大恩人,還有一個仇深似海
    看到「四大頂級瓦崗英雄降唐,三位被李淵尊為大恩人,還有一個仇深似海」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主線小說故事的朋友,能否完全對號入座呢?按照基本的故事脈絡,李淵的大恩人是秦瓊秦叔寶,因為他在楂樹崗仗義出手,從楊廣的手下,救下了被包圍的李淵。也正是那次激戰過後,李淵誤殺單雄忠,單雄信從此跟李淵結下深仇。
  • 秦瓊落難時,單雄信多次接濟,他被李世民處死時秦瓊為何見死不救
    小說《隋唐演義》中記載秦瓊落難時,他曾多次接濟,並暗中幫助其免受牢獄之災;程咬金劫皇綱一事敗露被楊林俘獲後,他設法將其救出,與程咬金、秦瓊等四十六友在賈柳樓結義。然而,李世民要殺單雄信時,為何只有徐茂公一人替他求情,秦瓊和程咬金卻不管不問?大業九年,韋城翟讓逃到瓦崗,聚眾起義,反對隋朝的統治。有勇力、擅長使用馬槊的單雄信與徐世勣一起加入了起義大軍。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盤點天界紫薇大帝的4次轉世,一次為無賴皇帝,還一次為乞丐皇帝
    而且紫微星每次出現時,總有很多伴星相隨,據說這些是跟隨紫微大帝一同下凡的諸神,所謂紫薇星出現,也意味著戰爭將起,不破不立,指的就是這個意思;現在就來盤點下,傳說中紫薇大帝的四次轉世,看看都有誰吧: 第一次:劉邦
  • 朗格拉姆就是鄧麗君轉世,確信無疑了?!
    泰國人朗格拉姆7歲聽中文歌三遍,便會一字不錯的唱中文歌,不是天才神童就是輪迴轉世。「今宵杯中映著明月,紙香墨飛詞賦滿江。」這句歌詞開啟了我對一個時代搖滾的模糊認識。那時娛小妹(ID:baoyu_18)剛剛升入高中,午睡時耳裡循環最多的就是這首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總想著夢裡也能見識下異族在日壇膜拜古人的月亮。沒成想,這令人神往的開元盛世,在昨晚被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再次重現。
  • 你聽過大秦、大清,但你知道為什麼唐朝被稱為巨唐麼?實在太強了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封建王朝,有大秦,有大漢,有大宋,有大明,也有大清;可是,偏偏到了唐朝這裡,一下子稱呼就與眾不同了,直接就是巨唐;我們不禁疑問:「為什麼幾千年中國歷史,只有唐朝稱「巨」呢?我們常常稱呼唐朝為「大唐」,但當時的唐朝人可能會不認,因為他們自己都稱自己為「巨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