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攝影作品幾乎都是靠抓拍的方法獲取的,棄擺拍而改抓拍的影友也越來越多。但是抓拍也並不容易,被攝者一旦看見你的鏡頭對準他,就會躲避或失去原有的神態 使拍攝失敗。還有匆忙中曝光失誤、焦點不實、手震、水平歪斜等等,也都會成為遺憾。提高抓拍的成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器材的選擇與熟悉
手 頭的相機與鏡頭,無論售價高低,都會有它的長處與短處,在使用中應揚長避短,儘可能地去發揮它們的優勢。比如中長焦鏡頭的景深較小,可以虛化背景、突出主 體,稍有不慎也可能因焦點不實而拍虛。另外鏡頭越長,抖動越厲害,對手持拍攝形成威脅。具有光圈或速度優先的相機在自動曝光拍攝時,可能產生曝光不準確,即環境亮度暗於主體,曝光過度;環境亮度亮於主體,曝光不足。在舉機拍攝時再修正就來不及了,這需要在拍攝前對主體與環境的亮度做出估計,有意增減曝光量。使用變焦較大的鏡頭,如28-200mmF1:3.5~5.6鏡頭,實際光圈會隨著鏡頭焦距的改變而改變。假如你對此不甚了解,就可能因改變焦距而產生拍攝失誤。正確的做法是在使用可變光圈變焦鏡頭時,即考慮到實際光圈值的變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影響,從而做出相應的修正。
器材的熟知無需表述。有道是「熟能生巧」,即使是用普及檔次的MF器材,只要對性能了如指掌,同樣能「以勤補拙」,達到快速拍攝的目的。
每個攝影者的經濟條件與題材愛好各有差異,對器材的配置自當有所不同。以筆者的體會,「標準小變焦」,即28-70mm範圍的變焦鏡頭最適合用來抓拍,若配在具有光圈優先曝光模式的相機上,就更得心應手。
二、 題材的選擇
抓 拍題材主要以新聞、紀實為主。在節日集會、實發事件或社會生活中,常有因場面龐大、人物紛亂而不知拍什麼的感覺。此時切忌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拍,結果什麼都拍不好。應該對光線條件、拍攝角度等冷靜分析、思考做出判斷,利用手頭器材,對題材加以取捨。假如你的相機配有廣角,就著重拍大場面,若裝有標頭,就不要考慮大場景,而集中精力去拍局部;若配有中長焦鏡頭,就專注拍人物。但即使什麼鏡頭都有,也不可以忙著換鏡頭,結果顧此失彼,好的瞬間反而拍不到。
三、 善於隱蔽自己
常見一些影友外出拍攝時,身穿印有「××攝影家協會」的攝影背心,背負著攝影包、三腳架和幾隻裝有長短鏡頭的相機,可謂全副武裝,結果招人眼目。抓拍大師布勒松的「隱身術」值得借鑑——穿著一般,混雜在人群中只用一機一頭伺機拍攝,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也深深體會到穿著一般、裝備簡單的優勢。外出拍攝從不穿攝影背心,只背能裝一機兩頭的小攝影包(三腳架還得帶),事先決定拍攝彩色還是黑白,一旦決定了,就不再改變,算是破釜沉舟,逼著自己一心一意地用好手頭的器材。
四、寧近勿遠
被地雷炸進天國的戰地攝影家羅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假如你覺得自己拍的照片還不好,那麼就再靠近點拍」。這實在值得借鑑。近拍就意味著使用焦距較短的鏡頭,從而獲得較大的景深與清晰度,拍到生動感人的場面。
二十二、提高攝影技巧五因素!
隨 著攝像機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如光圈自動、聚集自動、白平衡自動、黑平衡自動等,對於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的大多數人來說,攝像時只要把攝像機的狀態均設置在自動狀態,一般情況下也是可以拍出較好畫面的。但要想拍出專業水準的電視畫面,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下面就如何提高電視畫面的拍攝水準,從白平衡調整、光圈調整、快門時間的設定及垂直掃描頻率的調整等五個方面予以介紹,供同行們參考。
一、白平衡調整:眾所周知,準確的白平衡是電視畫面色彩還原逼真的保證。現在無論是家用攝像機還是專業攝像機基本上都有自動白平衡和手控白平衡。使用自動白平衡的條件是:順光,單色光 線及有足夠的照明亮度。使用自動白平衡方式不能拍出具有某一種色調氣氛的畫面,如喜慶時使畫面產生偏紅的基調,拍不出晚霞、朝霞的紅色氣氛。下面從三種場合加以說明。
1.舞臺光線下的白平衡調整
舞檯燈光千變萬化、五顏六色。用自動白平衡拍攝時,會出現人物偏色且色彩不飽和的現象。此種狀態下必須使用手控白平衡。調整方法是:在節目演出前舞臺彩用單一色溫的光線照明時(一般都是色溫為3200k的碘鎢燈),手控調整白平衡。有的攝像機除了手控白平衡、自動白平衡方式外還有「室內」和「室外」兩檔方式,把色溫狀態設置在「室內」檔即可。
2.霞光下的白平衡調整
無論是朝霞還是晚霞,色溫都非常低,在人腦海中的印象是紅色的霞光。然而用自動白平衡方式拍出的畫面都沒有一點紅色氣氛。此時也需要採用手控調整白平衡。方法是:把白平衡測試卡放置在陰影處,再對著它手控調整白平衡,然後再拍攝霞光。有的攝像機色溫方式有「室外」檔,也可把水平衡設置在「室外」檔再拍攝。
3.拍攝電視屏幕時的白平衡調整
用電視屏幕的白色畫面代替白平衡測試卡。使屏幕呈現較長時間白色畫面(靠電視臺播放是不太現實的),需要自己設計才行。有兩種方法,一是用字幕機的白底色較正,在有電視字幕機的條件下,選擇字幕機中的純白畫面,把其視頻信號送到即將拍攝畫面的電視機中,使電視機的畫面呈白色,然後對其白畫面手控白平衡高速即可。二是用自己拍攝的白色畫面校正。方法如下:在單一色溫光源下,在自動白平衡方式下,攝像機對著純白物體(如白平衡測試卡或白紙)錄製幾分鐘畫面,自製一盒白平衡測試校正帶,然後用此帶在電視機上放像,再用攝像機對著電視屏幕手控調整白平衡即可。
手控白平衡調整的基本特點是: 若對著偏冷色調的對象手控調整白平衡,則在同樣光線下拍出的畫面呈暖色調;若對著偏暖色調;若對著偏暖色調的對象手控調整白平衡,則在同樣光線下拍出的畫面呈冷色調。具體例子是:為了給喜慶場面增加氣氛,想讓畫面呈現暖色調(如偏紅),可在相同光線條件下,使攝像機對著藍紙手控調整白平衡,然後再拍攝。
二、光圈調整:攝像機的自動光圈也是有條件的:順光、被拍攝對象大面積受光,而且是整個畫面的平均曝光。滿足這些條件下的拍攝可以拍出曝光較為正確的畫面。然而逆光或拍攝對象只有小面積受光而又想把小面積部位(如臉部)拍清晰時,必須採用手控光圈方式才能拍出曝光準確的畫面。
1.逆光拍攝下光圈的調整
有時為了拍出晶瑩透明對象的質感(如服裝、花朵)或脈絡(如樹葉),必須採用逆光或側逆光照明方式,這時若採用自動光圈方式。操作方法是:首先用自動光圈鏡頭對著拍攝對象,看一下光圈值(假設為F8)然後把光圈方式設為手控,眼睛年頭尋像器的同時逐漸加大光圈(一般需增加一到兩級光圈,如從F8增加到F5.6或F4),直到拍攝對象亮度合適為止,對於專業攝像機來說直到剛剛出現斑馬紋為止。有的家用或專業攝像機高能 「逆光」方式,在拍攝逆光的對象時也可把光圈曝光方式高為「逆光」而不需人為加大光圈。
2.拍攝主體亮度與環境亮度對比過分懸殊條件下的光圈調整
(1) 拍攝主體亮度高的情況:在拍攝舞臺節目時,為了突出主持人或報幕人,他們通常由聚光燈強光照明。一般情況攝像機離拍攝主體均較遠,只能拍攝攝人的中景或全景。此時由於拍攝主體(主持人或報幕人)的亮度與周圍環境的亮度過分懸殊,若採用自動光圈拍攝,則必然出現主體(如主持人的臉部)曝光過度而呈現雪白一片而無任何層次。這時必須採用手控光圈,縮小光圈值。調整時,要一邊觀看取景器,一邊調整,直到出現層次較豐富畫面為止。
(2)拍攝主體亮度低的情況:當人處在背景較亮的環境下(如背景為白色的牆壁、白雪、天空等),由於人臉部的反光與背景的反光過分懸殊,此種情況下採用自動光圈拍攝中景或全景,必然造成面部曝光不足的後果。具體手控調整方法如同上面逆光條件下的調整方法,不再贅述。
三、聚焦調整:
1、手控聚焦鏡頭焦距的調整
目前絕大多數的專業攝像機都配 置有變焦比較大的手控聚焦鏡頭,而絕大多數的家用攝像機都配置有變焦比較大的自動聚焦鏡頭。無論是手控聚焦鏡頭還是自動聚焦鏡頭都有其拍攝技巧。如手控聚焦攝像機,在機位不變、靠變焦來拍使拍攝主體呈現較大畫面時,常會出現主體畫面呈現最大而模糊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聚焦不實。為克服鏡頭推上去後主體 聚焦不安的缺點,應採用在錄製前先把鏡頭推上去、聚焦,再把鏡頭拉出,拍攝時再推上去的方法;或者事先估計物距(拍攝對象離鏡頭的實際距離),拍攝時採用邊變焦邊聚焦的方法(這一點要求較高,對攝像老手較為高效)。
2.自動聚焦鏡頭焦距的調整
自動聚焦鏡頭的自動聚焦是有條件的:拍攝對象在鏡頭軸線上、面積較大且無大面積前景和背景。若違背這個條件,則必會出現對焦不實的情況。想拍清晰前景或背景較大而主體較小的對象,如拍攝對象為一朵荷花且前面有幾個面積較大的荷葉,若採用自動聚焦方式,則焦點是荷花前的荷葉,荷花不清晰,此時需要採用手控聚焦(自動聚焦方式的鏡頭同時也有手控聚焦方式)。在自動聚焦方式下拍攝時還需注意變焦速度(從廣角推到特寫)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聚焦跟不上變焦的情況,結果是推上鏡頭拍攝對象變為特 寫時,畫面先是不清晰,稍等片刻畫面才能聚焦清晰。
四、快門時間:攝像機的快門時間都是手控的,默認方式下不同機器有不同的快門時間,有的為1/50秒,有的為1/60秒 或其他。在拍攝對象或攝像機無移動較慢時,採用默認快門時間所拍攝的對象是清晰的。而當拍攝對象或攝像機移動速度較快時,採用默認快門時間拍攝則會出現對象比較模糊的現象,此時需要調整攝像的快門時間。通過調整快門時間也可以減少日光燈下拍攝時拍攝對象所產生的閃爍現象。攝像機的快門時間一般是從默認時間到1/2000少、1/4000秒或更短,拍攝時需要根據運動速度的快慢調整快門時間。如拍攝體育運動的汽車上拍攝時,可把快門時間設置為1/500秒,而在飛機上的拍攝時快門時間可設為1/2000秒。隨著快門時間的縮短,畫面的亮度會降低,若要保持畫面亮度不變,則必須在改變快門時間的同時增大光圈。還要注意一點:快門時間改變後,不會自動回到默認值,將會保持到下一次改變時為止。所以快門時間調整後,需及時恢復到默認值。
五、垂直掃描頻率的調整:在用 攝像機拍攝屏幕(如電腦顯示器屏幕、多媒體投影儀投射的銀幕)時,由於屏幕的垂直掃描頻率與攝像機的掃描頻率不同,拍出的畫面會出現上下移動的黑色光帶。 為了克服這種現象,有的家用或專業攝像機均設置了畫面垂直掃描速度調整功能。可以用此功能來調整攝像機的垂直掃描頻率與屏幕的掃描頻率相同來消除上下移動的黑色光帶。電腦顯示器屏幕一般不能理想消除(因顯示器的垂直掃描頻率太快,有的達到85-120Hz)。
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要想拍出專業水準的電視畫面,除了要求對手中心攝像機熟練操作外,還要有較深的電視理論修養。上述五個方面的技術是本人長期攝像經驗的總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十三、聽說,這是最經典的拍攝技巧。
初入攝影店堂的愛好者們,一定想快速提高自己的水平吧。人們都說: 攝影技術的提升是經驗的積累,借鑑前人的知識和技巧能夠快速提高我們的照片拍攝水平。在膠片時代,經無數攝影師的經驗積累匯聚,形成了十二條簡化操作、最實用的攝影技巧。這些簡化的攝影技巧,將幫助你應對很多難以掌控的拍攝場景。
1.陽光十六法則
對於風景攝影而言,過分依靠相機的測光結果往往不能得到最佳的拍攝效果。比如場景中存在大面積暗色景物時,相機的測光系統會增加曝光量,得到的照片效果呈現過曝的效果,天空變成慘白一片,沒有任何細節。
這時如果採用「陽光十六法則」,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陽光的照射強度是相對固定的,在陽光照射充足的室外,將相機的光圈設定為f16、快門速度為1/125秒(iso為100的前提下)就可以拍出色彩濃烈,曝光正常的風景照片了。根據這個法則,碰到反光較為強烈的環境,比如在海灘上攝影時,應該使用f/22光圈,在光線受到減弱時,比如多雲情況下應使用f/11光圈。
2.月光11、5.6法則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它有規律地發生著變化,從古至今那些美麗的傳說無時不刻使人們對天體產生著遐想,而在夜晚當你面對天空時,月亮又是第一個走進我們的視野。古代,詩人們對月飲酒賦詩,當今在人們享受著現代文明的時候,都喜歡把月亮拍進自己的畫冊。
根據專業人士的測量,滿月時的亮度值為ev15,相機iso設定在100時,採用1/125秒的快門速度,採用光圈f11拍攝可獲得正常的視覺效果。半月時需要增加4倍曝光量,曝光組合可設定為iso100、快門1/60秒、光圈f5.6。而在拍攝月芽時甚至需近1秒長的曝光。細分析起來並不是因為它們大小的變化引起亮度的下降,而是月亮在盈虧變化時所受到陽光照射的角度起著變化。拍攝月亮忌曝光過度,多曝光會成為一個白圈,毫無月亮的感覺,所以稱為月球,是因為它有立體感。
3.相機抖動法則
當你手持相機拍攝時,快門的速度不能小於鏡頭焦距的倒數。如果快門速度越慢,那麼拍攝抖動時就越可能降低銳度。如果用50mm焦距的話,快門就要達到1/50秒以上為宜,只有當環境實在昏暗時,用閃光燈、腳架或者把相機放在硬物上防止抖動。
不過如今的數位相機很多都具備防抖功能,以鏡身防抖技術為代表的佳能和尼康而言,優勢主要體現在長焦攝影能力上,在135mm毫米以上的焦段採用鏡身防抖,效果非常明顯,完全可以替代3檔安全快門(舉個例子,也就是說在200mm端開啟防抖後手持拍攝快門速度可以達到1/30秒)。
採用機身防抖功能的機型的防抖優勢主要體現在50-100mm這段中焦上,以剛發布奧林巴斯e3為例,它在這個焦段可以實現替代4檔安全快門,也就是說在100mm的焦段下,快門速度1/8秒拍攝的照片也不虛。
4.灰板法則18%中灰版
灰板是拍攝的利器。可是如果身上沒有灰度板怎麼辦呢?可以將手背(手心太白,手背顏色接近臉部)攤開面向陽光,對手背進行測光,然後加一檔曝光。
5.景深法則後景深是前景深的2倍
當被攝物體比較深的時候,應該對焦點選擇在景深的前1/3處,因為這樣,對焦點後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種光圈和焦段組合都可以使用這個法則。記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離被攝物體越遠,景深就越大。
6.快速閃光輸出法則
對於普通用戶而言,專用熱靴ttl閃光燈價格昂貴,很多人用售價僅有100多元的通用接口的熱靴閃光等替代。以國產的銀燕閃光燈為例,by28a的售價在160元左右,不過它確是一款具備燈身自動測量閃光的自動閃光燈。
當我們需要在室外拍攝逆光人像照片時候,為了保證天空的細節和逆光條件下較暗的人臉光比均勻,我們需要用閃光燈對人臉進行補光。
以by28a為例,我們將閃光燈的感光度設為相機iso的兩倍(比如相機iso100、閃光燈iso400)。相機採用光圈優先曝光,相機選擇的光圈要和 閃光燈上設置的光圈一致。按照天空的亮度進行曝光,經過閃光的照明陰影區的人臉亮度通常比天空的亮度低一檔,照片整體的光比非常合適。
7.捕捉動態法則
這條法則是根據角度與速度的經驗公式而來的。如果物體沿著鏡頭的軸線運動你能夠用1/125的快門捕捉下,那麼它追至於鏡頭軸線的運動能用1/500秒捕捉下來。也就是說,如果物體沿鏡頭軸線稱45度運動,只需要1/250的快門速度。
8.日落法則
拍攝落日時,要對落日上部測光,但是不能讓太陽出現在你的取景器中。如果想讓日落看上去比實際晚一小時,可以在曝光補償中減一檔。
二十四、數位相機小技巧妙用
為什麼同一樣的景色,大家拍攝出來的照片差別那麼大,為什麼同一檔次的數位相機,你的照片和高手拍攝出來的照片高下立顯,不要為自己缺乏攝影基礎知識而懊惱,不要為相機檔次而鬱悶,下面這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幫助你達到高手的境界。
很多已經開始接觸數位相機的用戶往往倚賴於全自動拍攝模式,這在一般環境下的拍攝也還是不錯的,但是遇到稍微複雜一些的拍攝環境,那麼全自動模式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拍攝品質,即使是菜鳥也能夠拍攝出高手級的照片哦!一起來看看!
「扎馬步」-避免抖動帶來的危害
三腳架對於菜鳥來說可能是不太常用的配件,即使配置了三腳架的朋友在外出遊玩時也常常不願攜帶,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拍攝一般不會遇到快門過低帶來的手持晃動問題,但是在暗環境下如果不使用三腳架輔助拍攝的話,一般的菜鳥都沒有在快門低於1/15秒時「穩如泰山」的功力,這時候相機容易產生抖動,拍出來的照片也就可想而知了。(數位相機快門在低於1/30s拍攝的時候,在LCD顯示屏上會出現「防抖動」的警告標誌)
在沒有三腳架來固定相機拍攝的時候,就要像武林高手那樣學會利用一切方法、地形來達到最穩定的拍攝準備,如果沒有三腳架,就一定要藉助周圍的物體拿穩相機,如靠在樹上、將雙臂放在欄杆或其他固定物體上,這時如果使用具有旋轉鏡頭(尼康5000,尼康5700,索尼F717,F707等)或者可選擇顯示屏的數位相機(佳能G2、G3,奧林巴斯5050z等)就再好不過,因為就算靠在欄杆上、地上或者牆上,都可以將 LCD朝向自己正面取景,很是方便。 有時候甚至還可以直接把數位相機放置在腰間盆骨凸出的地方進行穩定拍攝。 「高低決策」-如何降低噪點
在拍攝運動物體,或者在暗環境下拍攝,有時候可以採用高感光度設置來進行,在ISO數值高的時候進行拍攝,快門速度比較快,拍攝起來較容易,但是高感光度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畫面的噪點將會增多,實際上這是讓許多數位相機用戶頗感頭痛的兩難問題,感光度低,拍攝不易,噪點少,感光度高,拍攝容易,噪點多。一般來說,採用高感光度拍攝的照片我們都只好縮小解析度進行欣賞,而這時照片上的噪點就 沒有那麼明顯了,簡單分析這是因為縮小後圖像上的一個像素點是由原先的多個像素合併後得到的,換句話說就是把三個噪點變成一個噪點,這不是很嚴格的解釋,但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現象。
因此利用上面談到的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直接在數位相機上來解決高感光度拍攝噪點多的困難。不過我們先再來了解一下數位相機噪點產生的原因:在光線照度低的情況下,CCD單元不能感應到足夠的光,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後的電流強度比較小,而CCD自身通過的暗電流比例相對增加而產生的,那麼可以理解為增加CCD感應到的亮度就可以減少噪點。比如我們把最高像素可達300萬像的數位相機按100萬像素拍,這樣就相當於用3個CCD感光單元當一個用,感光能力相當於增加3倍,圖像噪點也就下降了不少。每款相機在高感光度設置下按照多少像素拍攝的效果最好,這需要用戶自己實際體驗,我們做個比喻,如果都是在ISO400的設置下,可能2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在640×480解析度設置下的拍攝噪點最小,而5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在1024×768解析度設置下就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
「消除雀斑」-避免日期顯示在照片上
傳統的相機大部分都有日期列印功能便於日後查詢,數位相機也繼承了這個功能。不過照片打上日期後感覺旅遊紀念成分很濃,如果是一幅很美麗的風景照打上日期後就會感覺有點多餘,如果不打日期又害怕以後忘了拍照時間。其實,現在的數位相機都支持Exif信息功能,Exif是包含在照片文件頭的一段信息,包括了拍攝時的日期時間、光圈、快門、焦距、白平衡、相機型號等詳細拍攝參數,有了Exif信息完全可以不再打日期。數位相機一般可以直接在瀏覽模式下查看該信息,要想詳細查看可以將照片文件傳進電腦後,用看圖軟體ACDSee4.0以上版本查看。具體步驟是:先選中想查看的文件然後點擊文件「屬性」來閱讀,或者在Windows XP系統下直接查看文件「屬性」,然後選擇「高級」來查看。
使用數位相機所拍攝的照片,可以使用上圖所示的方法,在ACDSee軟體中就能輕易查詢到這張照片的各種屬性,包括解析度、圖像大小、光圈大小、快門時間、焦距、拍攝時間等等一切信息。
經驗四: 自拍提示用閃光
數位相機大部分都是電子快門, 所以一般不會發出聲音,為了方便人們感知快門動作,按快門時都會發出較小的模擬聲響。一般拍照倒沒問題,如果是在噪音比較大的場合用自拍功能拍攝,根本就聽不見快門聲,雖說有自拍指示燈但光線稍亮的環境就不容易看見了,由於不知道什麼時候拍完,也就只能像雕塑一樣多等一會兒。其實,我們可以利用數位相機的強制閃光功能,自拍時將閃光模式設置為強制閃光,這樣看到閃光就知道照過了。不用擔心強制閃光會對照片曝光有影響,因為光線夠的情況下拍照,是否閃光從照 片上看是不明顯的,光線不夠的情況下就更應該閃光了。
自拍的時候如果自拍指示不明顯就可以用閃光燈加以說明,如果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就更應該打開閃光燈進行光線補充。
經驗五: 廣角輕鬆拍
許多數位相機鏡頭的廣角都比較小,一般為35-38mm,如果受距離限制必須靠近拍攝時,有時候不能將想拍的景物都攝入畫面,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數位相機照片便於後期製作的特點,以被攝物為中心偏左偏右各照一張或多張,在電腦上用全景軟體合成為一張照片,其質量再好的廣角鏡頭照的也比不上。目前比較常用的全景軟體有Panorama Factory、MGI Photovista、Adobe PhotoElmement等。如果你對Photoshop熟悉,完全可以用Photoshop。
左邊的照片是用35mm的鏡頭所拍攝,右邊的照片是用28mm廣角鏡頭在同一位置所拍攝的,可以明顯看出右邊的照片所包含的內容比左邊的要豐富很多。不過目前除了美能達Dimage7系列、尼康Coolpix5000、奧林巴斯5050z等幾種數位相機採用了28mm的廣角鏡頭以外,其它大多數消費級數位相機的廣角都在35mm以上。
像這樣的全景照片大家可以通過很多軟體實現。在原始素材的拍攝上,目前很多品牌的數位相機都為全景照片的拍攝提供了方便,比如佳能、奧林巴斯等。
二十五、抓拍與擺拍的技巧。
抓拍和擺拍都是攝影創作的重要手段。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文化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擺拍又得到應有的肯定。但在功利意識盛行的今天,擺拍似乎又走入歧途。
其實,擺拍和抓拍作為攝影藝術創作的手段,都具有它的特點和相應的生存空間。抓拍的特點是真實、自然,適用於新聞攝影,擺拍的優勢在於能夠提供更符合攝影師的情景、畫面,適用於人像攝影、廣告攝影等等。擺拍和抓拍既是對立的,有時又是統一的。
所謂擺拍,就是攝影師根據自己 的設想,創設一定的環境,設計一定的情節,讓被拍攝者表演,最後由攝影師拍攝完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還往往充當導演的角色。很顯然,擺拍的攝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更優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戲劇性的情節。所以,擺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
比如在廣告攝影領域,廣告本身的特點就是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甚至並不拒絕誇張和做作,因此,擺拍幾乎是廣告攝影唯一的創作手法,這也是無可非議的。再比如在商業人像攝影領域,無論從大眾的一般需求還是從攝影師的經營成本上,都要求在室內擺拍的形式。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的攝影愛好者漸漸的對擺拍不甚瞭然起來,把擺拍擴展到了幾乎所有攝影領域。而各種報刊雜誌更是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擺拍作品,為擺拍作品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擺拍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許很多影友以為,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還來討論擺拍和抓拍的問題是多餘的,是的,討論攝影要不要擺拍是多餘的,但是討論擺拍的存在空間和藝術技巧則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筆者以為,目前攝影界在擺拍問題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攝影者的攝影目的不明確,或者說有的攝影者根本就迷失了攝影的目的
攝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藝術團體更具有「上進心」,很多攝影者在學習了攝影不久,就一個心思想得獎、想出名,但藝術眼光的匱乏不可能讓這些攝影者找到更多的戲劇性情景,於是擺拍成了最佳的選擇。許多地方的攝影協會把擺拍作為進行攝影創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論界也公然宣稱,攝影必需要有「構思」,他們所謂的「構思」就是事先設計 好畫面和情景,進行「邊導邊拍」。有些影友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獎,只求用鏡頭記錄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貶之為「浮光掠影」,「沒有深度」。
其實,攝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兩 類,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真實記錄,二是對美好事物的刻劃和再創作。比如新聞攝影用來記錄歷史,當然要絕對忠實於歷史,而像大躍進時期的一些擺拍的新聞攝影作品,簡直就是對歷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攝影,是對民俗民風的真實記錄,而攝影者如果為了所謂的藝術創作,而自任導演,演出一場場假戲真做的鬧劇,那就是對藝術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這樣的鬧劇正每天在攝影界上演。
二、表現手法粗陋,思維簡單,缺乏想像力
很多影友並沒有真正理解擺拍的優勢所在,一味的為攝影而攝影,為擺拍而擺拍。所拍攝的作品既可以由現實生活中抓拍得到,又並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和動態效果。他們的 表現手法也極為簡單化,他們的邏輯總是這麼簡單:凡是婚紗就是美麗,凡是貧窮就是古樸,凡是怪異就是創新;拍小橋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陽傘,拍田園風光,就必需有黃牛老農;他們為了拍雲霧,可以放火燻煙,為了拍民俗可以喬裝打扮。當然還聽說為了拍葬禮,還有讓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問題了,不在本文討論 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積澱,所拍攝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實際,而自己還自鳴得意。
三、摹仿成風,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的幾本主要攝影雜誌上,在各種各樣的影賽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熱門,就滿目的山區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紗熱門,就到處是手捧婚紗照騎著摩託兜風。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噴嚏,我也拍噴嚏。
本來摹仿並不是擺拍的過錯,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於擺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擺拍這種創作形式又特別適合於去摹仿,再加上擺拍作品又大有市場。所以摹仿者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有時摹仿甚至是擺拍的副產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攝時的那種感覺用筆寫下來,我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間即逝的感覺而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用相機變為現實。
我喜歡夢想,所以我拍照時總愛跟模特說一種故事或氣氛,這種氣氛也許來自我的經歷,我的夢想,我看到過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說我的照片太注重個人色彩,甚至於有些過於灰暗。
我喜歡新奇的東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組照片,我都會問自己:下一組照片是什麼?答案是:不重複自己更不能重複別人。為了不重複自己,我都要去想像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景。記得在拍攝一組具有文革時期氣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翻拍了一天的舊圖片,尋找想要的感覺.在拍攝另一組「追蹤」題材的照片時,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開往長城的列車,去尋找想像中的小站臺。
我喜歡那些有想像力的融有攝影師個人情感的圖片,我不去強調圖片的影像到底有多麼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構圖,我只想著這張圖片不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影像。一張圖片是否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與壞的標準。在拍照當中不存在任何規則,可以想得簡單卻拍出複雜的片子,也可以想像得複雜拍出的片子卻很簡單,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片子。
照片把本來屬於生活的片刻給定義下來,表達出拍攝者自己的思想、感覺。創造力在哪裡產生呢?這個話題可能已有人寫了跟河一樣多的文字。我認為每一個人的腦子都像一個倉庫,保存有你所有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以及後來跟個人經驗混在一起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這種記憶。
如果不是商業用途.我都會選擇135相機去拍攝,我不想讓相機阻礙我的思維發展.所以我的相機一般都設定在光圈優先.另加一隻閃光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技術不重要。
我很慶幸能有大部分的時間讓我自由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卻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前輩增留下一句格言:「藝有法,藝物無定法」。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二十六、機內置模式的使用技巧!
一般而言,數位相機都提供了多種場景拍攝模式,即相機內預先調節好光圈、快門、焦距、測光方式及閃光燈等參數值,以便於那些經驗不足的用戶拍出有一定質量保證的數碼相片。可是,大家是否利用好這些場景模式進行拍攝呢?我看未必。相當一部份朋友使用的是數位相機的AUTO(自動)模式,而在特定的拍攝環境中,其相片質量當然難以保障。因此,筆者在下文總結出9種常見的數位相機場景模式及其拍攝技巧,供大家參考。
1、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來拍攝人物相片,如證件照。數位相機會把光圈調到最大,做出淺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機還會使用能夠表現更強膚色效果的色調、對比度或柔化效果進行拍攝,以突出人像主體。
技巧:在這種拍攝環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構圖等問題。如果在室內拍攝並使用閃光燈,應打開數位相機的防紅眼功能。另外相機與目標之間應保持一段距離,最好在遠處再用變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標拍攝。
2、風景模式
用途:拍攝風景名勝時,數位相機會把光圈調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對焦也變成無限遠,使相片獲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環境光線,例如不要讓陽光直射鏡頭。而在日落等環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動調節白平衡。
3、全景模式
用途:拍攝超寬幅度的畫面(如山脈、大海)時,數位相機會在每張相片後留出多餘位置,幫助攝影者連續拍攝多張風景相片,再組成一張超寬的風景照。
技巧:拍攝時需用一些較明顯的地方(如建築物)作為銜接標記,使拍攝下一張相片時更容易結合。建議大家使用三腳架拍攝,以保證畫面穩定和對位準確。
4、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兩種,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門進行拍攝,從而有可能導致曝光不足。而後者則使用數秒長的快門曝光時間,以保證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畫面也會比較亮。上述兩種都使用較小的光圈進行拍攝,同時閃光燈也會關閉。
技巧:首先,拍攝夜景時應使用三腳架;另外,最好採用Timer延時模式觸發快門,因如果用手按可能會移動到相機。
5、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攝人物(如逛燈會),數位相機通常會使用數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門拍攝遠處的風景,並使用閃光燈照亮前景的人物主體,閃光燈通常會在快閃關閉前被觸發。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腳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標和閃光燈之間的距離,避免前景目標過亮的問題出現。
6、燈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與夜景模式相似,快門會在數秒後關閉以獲得足夠曝光(就像膠捲相機的B門一樣)。
技巧:拍攝技巧和夜間模式相同。
7、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環境下使用,即主體的背後有較強的光線。相機會採用重點測光以增強曝光的準確性、並增加EV值以避免主體過暗,有些相機還會使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技巧:應先把焦點放在主體上並半按快門不放,再移動相機向其他地方構圖。同時拍攝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強的光線,應換個位置拍攝。
8、動態模式
用途:用來拍攝高速移動的物體,數位相機會把快門速度調到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攝時如果光源不足,可能無法鎖定高速移動的圖像,所以最好在陽光下使用此模式。
9、微距模式
用途:用來拍攝細微的目標如花卉、昆蟲等等,數位相機會使用「微距」焦距,並關閉閃光燈。
技巧:在微距拍攝模式下,要注意目標和數位相機之間的距離最少應為相機說明書中標明的微距拍攝距離(如4cm),否則會出現無法對焦的問題。而且大家還應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標太暗,最好使用三腳架拍攝。
二十七、簡單實用的用光口訣!
通俗好記的用光口訣,幫你擺脫用光煩惱!
基本控制:
1、加:背景明亮主體暗,使用閃光作補償
2、減:主體明亮背景暗,找個東西擋住光
3、乘:反光板要巧使用,擺放位置要妥當
4、除:光束單一照臉上,塑料口袋派用場
具體控制:
1、先尋光照後選景,臉部美化最為重
2、陽光陰影交匯處,邊界光中見佳境
3、反射區域要常用,光感漂亮影鮮明
4、光照不能只顧臉,頭髮背景輪廓清
5、雜亂光線不可用,臉部光照要乾淨
6、採光地點雖重要,用光機會需掌控
7、所處最佳光線中,原地轉圈選美景
8、錯誤出現你未覺,光線方向沒選正
二十八、實在人說實在話 一個攝友的10條忠告
1、不要在接觸攝影之前去反覆琢磨自己主要拍什麼次要拍什麼不會去拍什麼,想也是白想,更不要以此得出個什麼結論而去決定買什麼器材了.100%的人不會在學會開車之前問自己會去哪條街不會去哪條胡同一輩子出幾次車禍闖幾回紅燈.攝影的道路是在未知中,依靠興趣探索前進的,完全不必人云亦云,附庸風雅.
2、不要迷信要拍好某種題材就一定要裝備某種器材,譬如說拍人像就得85/1.4,拍風光就得16-35/2.8L,拍昆蟲就得100/2.8MACRO~~~你會成為敗家子一個.廣角也可以拍人像,長焦拍的風光更有特殊味道.所謂某款鏡頭是人像頭,某款鏡頭是風光頭,這樣的廣告詞都是用來欺騙業餘消費者的~~~
3、相機是用來製造視覺享受的,不是用來砸核桃和遇到歹徒自衛反擊的.儘量選擇輕便實用的相機是比較務實的,當然,外型要漂亮,起碼和自己的外型要相得益彰.
4、所謂一鏡走天涯的鏡頭最好不要買,因為你很沒有可能會走天涯,如果你有條件走天涯,就更不能用諸如24-300這樣的鏡頭拍東西了,為什麼?問問買過這樣鏡頭的朋友就知道了,他們正鬱悶也說不定.
5、沒有任何基礎,也沒有興趣研究相機基本知識的話,不妨先選擇數碼口袋機,要能手動調節光圈的,不要買傻瓜機,不要買膠片入門機.因為你一旦發覺自己真的越來越有靈感,你會痛苦地再花一筆錢買更好些的相機,這是定律.而現在從膠片入門,也是過時的做法.
6、網上的好看照片,包括論壇裡的精品照片,特別是數碼作品,,幾乎都有後期的精心製作,這也是攝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論壇裡,有心請教DX的話,應該多從他們那裡誠懇的挖掘PS大法,而不是採訪他們按動快門一瞬間的靈感是哪裡來的-我的意思是,靈感是很難學會的,而技術是共通的.
7、參加各種拍攝活動固然可以迅速提高水平,但是不能進一步提高水平.攝影是門孤獨的藝術,不論是人像還是風光,獨立思考之下才可能有獨特風格的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我的觀點是,想多交朋友,就多參加活動;想長進攝影技術,就儘量單練,自己悟自己的,其樂無窮.
8、既然是玩攝影,就不必遵守太多的教條,可以先沉浸在自我滿足後,再慢慢接受其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畢竟攝影是主觀藝術嘛.當然,得到更多人認可是種讓人上癮的享受.我的意思是,不必太把別人的評價當回事情,沒有人比你自己理解自己的攝影追求.
9、拍人像,不要從美女帥哥開始,那會讓你有種惰性.真正的美女帥哥怎麼拍都好看.建議先從老的和醜的拍起,而且拍這樣的模特心理壓力小,一般也不苛求你拍的多好,而他們一般也知道自己不怎麼上鏡,而你一旦拍好了,多有成就感!
10、在攝影論壇評片,對於新手來說,更不要去吹捧DX,妄圖以此換來DX好感而教你幾招根本就是白搭,正確的做法是,合理拍磚,帶著質疑去提問~~~DX們往往會使出渾身解數澄清二十九、數位相機使用技巧
有了數字相機就能一定拍攝到精彩的照片嗎?很明顯傳統膠片攝影的經驗會對此有所幫助。除此之外,數字攝影還有自己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十九、小心取景誤差:常見的數字相機的光學取景器是旁軸式的,從光學取景其中看到的景物與鏡頭實際拍攝的照片不是通過同一個光軸,被攝物越近視差就越明顯。光學取景器中往往有一些近攝補償標誌告訴拍攝者大致的誤差。使用LCD取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LCD的解析度並不總是和相機的CCD成比例的,在我們的測試中發現許多相機LCD上看到的圖像也不能在剪裁上與照片完全一致。如果你對景物是不是百分之百按照要求充滿了照片非常關心,最好自己拍攝檢查一下。
不準確的LCD:數字相機的方便性最為人津津樂道就是它可以立即察看拍下的照片,不滿意可以刪除馬上重新拍攝。對於構圖取景、用光等明顯的問題當然可以立即發現,但對焦不準、相機抖動等小毛病可能在解析度很低的LCD顯示屏上就看不出來了。所以不必迷信LCD,和使用傳統膠片相機一樣,拍到好照片的重要前提是拿穩相機、對準焦點。我們發現有的相機LCD亮度和色彩還原都有些誤差,從LCD上看到的拍攝結果與最終在計算機顯示器上的圖像差異還不算小。仔細比較幾次之後就用戶就可以適應這種差別了。
保證相機穩定:數字相機的快門時滯往往大到接近1秒,許多人使用數字相機時按完快門就放下了拿相機的手,結果在快門打開時相機在移動,得到了模糊的照片。使用LCD取景可以讓拍攝更加方便,但讓手離開身體會不自覺地有些晃動,而且這種晃動往往不為拍攝者察覺。所以如果你的數字相機有光學取景器,儘量使用它,把相機靠緊頭部可以有效地減輕晃動—你還得到了附加的報償:由於關閉了耗電巨大的LCD屏,相機電池堅持的時間更長了。在光線不好的時候儘量使用三腳架或其他支撐物以保證相機在較長時間曝光時不會晃動。
對焦準確:現在的數字相機都會 自動聚焦,但機器並不能代替你作一切事情。數字相機的對焦點一般位於畫面中心,也就是說它會根據畫面中心的物體位置調整焦點距離。如果你的構圖恰巧是主體 偏離中心,那就需要先把相機對準主體,半按著快門之後再重新構圖和拍攝。在光線較弱或被攝物反差不大時我們發現有許多相機難以找到正確的焦點,這時可以找 一處和被攝物離開相機相同距離而且反差較大的物體先向它聚焦,然後改變構圖拍攝。
使用適當的解析度:用戶購買數字相機往往喜歡挑解析度高的,拍攝時也喜歡用相機的最高解析度拍攝。其實如網頁等許多應用場合併不一定需要2百萬像素的圖片,這時使用較低的解析度可以讓你拍攝更多照片,相機處理速度也更快一些。
使用最優光圈:數字相機往往帶 有較大光圈數的鏡頭,在自動模式下相機的程序也傾向於使用較大的光圈以縮短快門時間,防止震動。但攝影常識告訴我們,照相機鏡頭一般在收縮從最大光圈收縮 兩級左右拍攝的照片效果最好。所以如果圖像質量是你最關心的問題,可以使用光圈優先自動曝光,把光圈從最大(如:F2.0)調節到小一些(如:F5.6、F8.0),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效果。大光圈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景深小,也就是焦點前後的清晰範圍小,使用小光圈可以擴大景深,這一點在近攝的時候尤其明顯。如果相機沒有光圈優先功能,可以試著儘量提高環境亮度,讓相機自動選擇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閃光燈,圖像質量也能有所改善。
關掉數字變焦:與光學變焦不 同,數字變焦不會讓你拍到更大而且清晰的圖像。是的,照片上的被攝物看起來更大了一些,但我們使用任何實用的照片編輯軟體都可以簡單地通過插值把數字照片 變得更大。光學系統沒有傳遞給相機的信息,數位技術也不能憑空把它變出來。至少在目前,我們認為數字變焦只是一個市場策略,對用戶的實用價值實在不算大。
三十、數位相機小技巧妙用
為什麼同一樣的景色,大家拍攝出來的照片差別那麼大,為什麼同一檔次的數位相機,你的照片和高手拍攝出來的照片高下立顯,不要為自己缺乏攝影基礎知識而懊惱,不要為相機檔次而鬱悶,下面這些小小的技巧就可以幫助你達到高手的境界。 很多已經開始接觸數位相機的用戶往往倚賴於全自動拍攝模式,這在一般環境下的拍攝也還是不錯的,但是遇到稍微複雜一些的拍攝環境,那麼全自動模式就顯得力不從心了。以下幾個小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拍攝品質,即使是菜鳥也能夠拍攝出高手級的照片哦!一起來看看!
「扎馬步」-避免抖動帶來的危害
三腳架對於菜鳥來說可能是不太常用的配件,即使配置了三腳架的朋友在外出遊玩時也常常不願攜帶,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拍攝一般不會遇到快門過低帶來的手持晃動問題,但是在暗環境下如果不使用三腳架輔助拍攝的話,一般的菜鳥都沒有在快門低於1/15秒時「穩如泰山」的功力,這時候相機容易產生抖動,拍出來的照片也就可想而知了。(數位相機快門在低於1/30s拍攝的時候,在LCD顯示屏上會出現「防抖動」的警告標誌)
在沒有三腳架來固定相機拍攝的時候,就要像武林高手那樣學會利用一切方法、地形來達到最穩定的拍攝準備,如果沒有三腳架,就一定要藉助周圍的物體拿穩相機,如靠在樹上、將雙臂放在欄杆或其他固定物體上,這時如果使用具有旋轉鏡頭(尼康5000,尼康5700,索尼F717,F707等)或者可選擇顯示屏的數位相機(佳能G2、G3,奧林巴斯5050z等)就再好不過,因為就算靠在欄杆上、地上或者牆上,都可以將 LCD朝向自己正面取景,很是方便。 有時候甚至還可以直接把數位相機放置在腰間盆骨凸出的地方進行穩定拍攝。
「高低決策」-如何降低噪點
在拍攝運動物體,或者在暗環境下拍攝,有時候可以採用高感光度設置來進行,在ISO數 值高的時候進行拍攝,快門速度比較快,拍攝起來較容易,但是高感光度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畫面的噪點將會增多,實際上這是讓許多數位相機用戶頗感頭痛的兩難 問題,感光度低,拍攝不易,噪點少,感光度高,拍攝容易,噪點多。一般來說,採用高感光度拍攝的照片我們都只好縮小解析度進行欣賞,而這時照片上的噪點就 沒有那麼明顯了,簡單分析這是因為縮小後圖像上的一個像素點是由原先的多個像素合併後得到的,換句話說就是把三個噪點變成一個噪點,這不是很嚴格的解釋, 但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現象。
因此利用上面談到的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直接在數位相機上來解決高感光度拍攝噪點多的困難。不過我們先再來了解一下數位相機噪點產生的原因:在光線照度低的情況下,CCD單元不能感應到足夠的光,在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後的電流強度比較小,而CCD自身通過的暗電流比例相對增加而產生的,那麼可以理解為增加CCD感應到的亮度就可以減少噪點。比如我們把最高像素可達300萬像的數位相機按100萬像素拍,這樣就相當於用3個CCD感光單元當一個用,感光能力相當於增加3倍,圖像噪點也就下降了不少。每款相機在高感光度設置下按照多少像素拍攝的效果最好,這需要用戶自己實際體驗,我們做個比喻,如果都是在ISO400的設置下,可能2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在640×480解析度設置下的拍攝噪點最小,而500萬像素的數位相機在1024×768解析度設置下就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