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鬼節
……
對於「鬼」這種比較玄妙的事物
似乎每個人都是有著不同的見解
唯物主義之人確信:
這世上哪裡來的鬼,要是真有
現在肯定鬼比人多!
唯心主義之人覺得
可能真的是...鬼比人多
撇開這些關於「有沒有」的話題
我們來細數一下
客家人都有哪些鬼節習俗吧
七月半傳說
鬼門關
有關七月半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傳說是,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半時(也有說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而在中元時則普渡孤魂野鬼。
七月半習俗
客家人過「七月半」,既為祖先準備豐富的祭品,實際上也是為全家人準備了佳餚。
節日裡,祭品除了豬肉、雞、鴨和粉幹外,還有「漿丸子」,他們用糯米碾磨成粉,炒熟後加水並加入紅糖或白糖揉勻,用手做成棒狀或捏成圓形,有的還用模具拓上各種花紋,蒸熟後先供奉祖先及各路神仙,然後全家人享用。
祭祀祖先
到了七月十四這天,客家地區的人們會舉行各種活動,準備豐富的美食,隆重慶祝這個即將迎來豐收的日子;並要祭祀先人,向先人匯報這一年的收成,祈求祖先保佑來年大豐收
吃鴨肉
中元節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必須選用鴨子代替雞作貢品,因為雞的爪子往後刨,會把給祖先送去的錢物都給刨出來,如此,後輩的心意就傳不到祖先那裡,所以就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
為什麼派鴨子作為祭祀的使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去「陰間」渡鬼:
傳說七月十四鬼門大開,鬼到人間搵食之後就會回陰間。但是過鬼門就需路過奈何橋,可奈何橋只有一座,鬼擠鬼,擠死鬼,所以我們的祖先為了能讓鬼平安回到陰間,就在「鬼節」這一天讓家家戶戶都殺鴨子,讓鴨子們渡鬼過河。
鴨鴨做錯了什麼,要讓它承受這一切
祭祀儀式完畢後,剩下的鴨子,人們就會將其「散福」(即食用),據傳食用鴨肉還能驅魔闢邪,所以便留傳了在中元節吃鴨肉的習俗。
鴨鴨雖然可憐,但它的肉..確實好吃
磨豆腐
這是客家人少不了的一道菜,他們喜歡用石磨磨自家種植的黃豆做豆腐。做豆腐是一件複雜的技藝,打漿、火候和放石膏量都很講究。豆腐做好後用刀切成塊,放進鍋裡油炸一下,即可祭祀和食用。
客家擂茶
客家人過「七月半」時,要採幾片新鮮薄荷葉,放進擂缽搗爛,再加入沸水、調料即可,祭祀後隨手端起一碗,一飲而盡,既清涼又解渴;除外「七月半」客家人還會做炒米、炒豆子吃。
舞稻草龍
舊時,客家人過「七月半」還有舞「稻草龍」的習俗,整條龍全用稻草做成,完工後龍身上遍插線香,而在龍頭、龍身、龍尾的中間則分別點一根蠟燭,這種「稻草龍」在節前就須製作好,一般是七節或九節,插上竹竿就成了。
七月十五夜裡,孩子們舉著「稻草龍」挨家挨戶串門,索要線香蠟燭,村民們也都慷慨給予。
除了這些,大人還會囑咐小孩子,鬼節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少說話、不熬夜、早早入睡。
另外鬼節這天晚上,看見別人拜鬼神時勿胡言亂語,要繞著走,不要迎面撞上,也不要踩地上的冥紙等祭拜的物品。如果實在繞不開,也注意,在心裡說聲,對不起,請借道等話。
雖然說妖魔鬼怪都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是七月半卻成為了成為客家人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原因是客家人十分尊敬祖先,它完全符合我國儒家的核心思想「禮」和傳統的孝道思想。
對於祖先的逝世,客家先人們認為「形滅神不滅」,靈魂還活在世界上。
於是他們在道教和儒家的節日上,增加對祖先的祭祀內容,並把它演變成為具有客家特色的「七月半」節日。
你家是怎麼過七月半的?
小時候有聽過
關於鬼節的習俗和禁忌嗎?
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來源:客家人、梅縣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