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塊破屏幕,真的不值得我翻來覆去測,但眼看著上了熱搜,就忍不住再測一把,測完了還要罵我自己傻。
確實,買個手機價格都快一萬了,測測很正常,人家高興測多少場景就測多少場景,測出問題來罵兩句,我覺得都沒有毛病,這完完全全是人家作為消費者的自由和權利。
我氣就氣在我也跟著測,但是測完我仍然覺得對我而言這是一件相當沒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我一定要專門寫一篇文章來罵罵我自己。
做測評,我說過,自己已經厭倦了那種強烈脫離使用場景的測評,糾結於各種參數,細枝末節,死纏爛打。
如果一塊屏幕,我如果不放在很多塊屏幕下仔仔細細對比,我日常使用都不覺得有任何問題,我就不應該去懷疑它到底在超級低的亮度下,和別的手機,或者前幾代手機,翻來覆去比較。
當然,願意比較和想看比較的人肯定也不會少,但是我自己捫心自問是不太想看這樣的東西的。
如果我在平常使用場景下感知不出來有任何問題,我就不應該去放到一個根本我不會出現的極端場景下去測試。
因為我不是這個產品的出廠測試員工,要帶手機進行各種極限挑戰。
雖然我覺得這也是一個非常棒的思路,拿著手機從1、2、3米高牆摔下,正摔,側摔,也看到過這樣的視頻,也有它們存在的意義。
手機只是一個工具,讓它回歸工具本身。
我在反思,我為什麼後來又去測了呢?
直接原因是看了知乎的熱搜:
第一反應是,我的iPhone 12 Pro會不會也有類似的問題。
然後我測,翻來覆去,導入4K的片源測,和之前的幾代iPhone 一起對比,和小米最新的旗艦對比。
對比完,對比出差別了,然後又換各種片源測,發現又有不一樣。
測完,一陣空虛。
我用一個手機而已,我真的有必要去盯著一個個的RGB色塊要求它們精確到什麼地步嗎。
我沒有這樣的需求。
可能我自己也被各種屏幕參數洗了腦。
盯著各種色域、各種比色卡,色準,色溫,平均值,絕對值,邊緣,分區。
這些東西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陷入到一個無盡的參數旋渦之中。
技術的進步當然就是不斷地去提升這些參數,但是我們的生活質量不會因此而得到線性的提升。
相反,如果只是盯著參數、跑分,那麼現在最理想的參數會在接下來的半年內被新來的超越,你永遠也無法得到一臺參數永遠頂天的機器,你只能不斷地買買買。
當然,這也是一種樂趣。
購物本身就可以帶來非常大的樂趣,特別是針對一件參數排行榜全球第一的電子產品來說。
但我覺得我自己沒有辦法從這些參數的提升上獲取足夠多的快樂。
我看一本好看的電影,看一本書帶來的快樂要遠遠大於參數的那一點點提升。
色準提升1-2個刻度值,也許會對電影觀感有一點提升。
但你從一個更大的視角去看的時候,對觀感的提升的方面太多了,作為一個不能夠隨心所欲買買買的普通人,我覺得在尋找好看的電影上多下一點功夫,要比去追求那畫面的一點點提升重要得多,邊際收益大得多。
我覺得比起測那最低亮度下有沒有發綠的屏幕,這點時間完全可以做很多邊際收益更大的事情,所以我才會如此地難過。
因為我浪費了可能本該屬於一本絕佳電影的時間,哪怕是一局快樂速八的DOTA自走棋呢。
iPhone 12 Pro 只是一個破手機而已,就是發發微信打打電話的一塊屏幕,真的沒有必要去浪費時間關心它屏幕是哪家出的,色準怎麼樣,配置又如何。
寫給自己,並且警醒以後的日日夜夜。
做邊際收益更大的事情,不要糾結在參數的死胡同裡。
最後以一個我喜歡的小故事結尾。
監獄裡的老頭看著天空,對一個小年輕說,你看到了什麼?
小年輕說,一架飛機?
那是自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