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NBA裡的「必殺技」,瞬間想到三個,一是鄧肯的側邊45°角打板,二是諾維斯基的金雞獨立,三是凱文-杜蘭特的跳投。
從稱呼上來看,杜蘭特的跳投似乎沒有那麼驚豔,但其實,他的投籃就像稱呼般簡樸且海納百川,想找到一點點的瑕疵,都難,絕對稱得上是必殺中的絕殺。
杜蘭特,他的打法特點基本集中在一點上,那就是投籃,橫著投,側著投,近投,遠投,無一不精,出色的手感加上2米11的身高和2米25的臂展,那就是一個無解的大殺器。
他在進攻對抗時展現出來的動靜態天賦結合——幾乎完美,2米79的站立摸高加上彈跳高度,這使得他在縱向對抗時難以被封蓋,側三角的投籃姿勢偏後仰,又拉開了橫向距離,在這巨大的空間下,杜蘭特的投籃顯得威力十足。
在他投籃最出色那個賽季,曾經做到過三分線以內的全部進攻區域投籃命中率都在50%以上。
具體數據是這樣的。
2018-19賽季,杜蘭特的籃下投籃命中率是75.2%,近距離兩分球投籃命中率是54.1%,中距離兩分球投籃命中率是51.7%,遠距離兩分球投籃命中率高達53.8%.
而他的一切進攻方式似乎都是用跳投來終結,這效率是相當可怕。
我們再拿鄧肯的打板和諾維斯基的金雞獨立這兩個無解的進攻手段作為參照物,來說說杜蘭特的「跳投」到底有多犀利。
45°角打板,估計有點看球年齡的朋友都知道是個啥,是蒂姆-鄧肯的拿手好戲。
一般鄧肯會跑到籃筐左右側的弱側區域卡位等待,然後隊友持球在強側,接著傳球給他,他背身單打擠兩步,轉身打板上籃。
這種籃下進攻的效率奇高,因為無論面框進攻還是背筐進攻,面對防守,視野都會被幹擾,但長期的打板訓練已經使出手點與籃板之間建立了完美的感覺聯繫,眼睛供給的方向感已經不是重點,那就大大降低被防住的可能性。
還有就是鄧肯的打板是高打板,球在空中的弧度很高,也減少了被幹擾的概率。
而且45°角打板更多是尋求一種肌肉記憶而不需要什麼天賦去支撐,所以能讓鄧肯在整個職業生涯都非常受用,這也是技巧佔比最大的進攻方式,技巧性佔比大,穩定性就更大,因此,在鄧肯19年的NBA職業生涯裡,他始終能保持差不多70%的籃下命中率。
可以說,鄧肯的打板和杜蘭特的投籃一樣無解,但唯一的差距就在於進攻範圍上,鄧肯的打板只在油漆區左右側比較無解,而杜蘭特的跳投可以從三秒區覆蓋到三分線外——兩者在進攻範圍上不是一個等級。
還有就是3>2,鄧肯的打板只能是得兩分,但杜蘭特的投籃可以得三分,這在得分性價比或者說關鍵時刻的追分上,杜蘭特的跳投會更能佔據主動權一些。
再來說說金雞獨立,德克-諾維斯基的拿手好戲。
他這招完全就是依靠靜態天賦,2米13的身高加上獨特的單腳投籃姿勢,讓諾維斯基的投籃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攻擊半徑,我們可以把他想像成一個圓柱體,從圓柱體的這一側去觸摸另一側的頂角,那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一招吃遍天下,所以諾維斯基的中遠距離投籃十分無解,他職業生涯裡中距離和遠距離兩分的投籃出手佔比合計高達56.2%,足足一半有多,而且中距離兩分投籃命中率高達47.2%,遠距離兩分投籃命中率高達47.4%。
表面上看,諾維斯基的金雞獨立和杜蘭特的跳投在進攻範圍和得分性價比上都差不多,但細節上還是有差距。
杜蘭特的跳投效率要更高一些,具體表現在體能節省和成功率上。
諾維斯基的金雞獨立其實更多是在行進中突然壓球做出投籃動作,瞬間拉開巨大的投籃空間,因為他的動態天賦並不算太出色,沒有那種直接硬吃對手的速度和彈跳爆發力。
事實上,很多說諾維斯基的投籃出手點高,但其實在「高」的維度還未達到無解的領域,更多是體現在「遠」的維度,想蓋他的投籃,防守球員一般都不是垂直由上而下去防守,而是前傾式的探手封蓋,那是橫向的觸不可及。
杜蘭特那種,才叫「高」。
他的跳投不太一樣,他能運球幹拔也能直接幹拔,瞬間起跳的爆發力與出色的身體協調性結合在一起,讓他像一位擁有中鋒身材的分衛,不需要多餘的動作,就能穩穩把球投進籃筐。
兩者相比,顯然在體能的節省上——杜蘭特的投籃更乾脆利落,諾維斯基則需要更多的前奏去鋪墊。
成功率上——杜蘭特只需要持球起跳就是必殺技,但諾維斯基還需要持球移動,虛晃,再出手,整體的容錯率更低,例如持球突破到的位置不合適,被擠住了後仰的位置,那就做不出金雞獨立的動作。
這樣的話,成功率上自然也就不如杜蘭特高。
整體綜合比較下來,似乎杜蘭特的跳投>諾維斯基的金雞獨立>鄧肯的打板,是當之無愧必殺技中的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