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候,皇帝之婿被稱為「駙馬」。駙馬這個稱呼,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但是,堂堂的皇帝之婿,為什麼會和「馬」扯到一起呢?
要說起來,「駙馬」這個稱呼的確和「馬」有著直接的淵源。
「駙馬」一詞在古代的本來意思是幾匹馬共同駕駛一輛車,轅馬之外的馬都稱為「附」。在秦朝和兩漢時期,皇帝出行多乘馬車,從安全的角度考慮,為了使皇帝的行蹤不讓世人知道,除了將自己乘的馬車稱為正車外,還設有許多和正車的形式完全一樣的副車,同時,還特地安排了一個皇帝的替身來掩人耳目,藉以表明皇帝在「副車」上。
秦朝的時候,張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縣)阻擊秦始皇,就因為只擊中了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才倖免於難。《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記載說,「駙馬」是一種官職,其全稱是「駙馬都尉」。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為了更好地管理皇帝眾多的御用車馬,特地設置了奉車都尉這個職位,專門管理皇帝的正車之馬,又設置了駙馬都尉一職來專門管理皇帝的副車之馬。
從表面上看,駙馬僅僅只是一種閒散的官職,但是,由於這個職位能和皇帝接近,而且每年的俸祿是兩千石,收入非常可觀,因此,駙馬是許多人眼裡的肥缺,歷來由那些皇親國戚、公侯子弟擔任。魏晉之後,駙馬都尉一職大多成了皇帝之婿的專任職務,比如,西晉著名的軍事家杜預因為娶了司馬懿的女兒高陸公主,被封為駙馬都尉,揮金如土、為人豪奢的王濟也因為娶了晉武帝的女兒常山公主而被封為駙馬都尉。
晉朝之後,凡是皇帝之婿都被加封為駙馬都尉,簡稱「駙馬」。從此,駙馬就正式成了皇帝之婿的專門稱呼。
那麼,「駙馬」好當嗎?
可能聽起來娶了皇帝的女兒,成為皇親國戚那可是很爽的事情,但實際是真沒那麼舒服。
首先皇帝的女兒沒那麼好伺候,三從四德,男尊女卑?在駙馬這裡是不存在的,《明史·志第三十一·禮九》載:「駙馬黎明於府門外月臺四拜,雲至三月後,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
明朝規定駙馬每天必須向公主行四次禮,駙馬家人也要對公主行君臣大禮,公主吃飯的時候,駙馬需要站在一旁伺候,也就是說,駙馬實際上是公主的奴才!所以一般來說,儒家士大夫、或是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都不願意當駙馬,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至於納妾,那是不可能的,找死。明朝英宗時,常德公主嫁給薛桓,因為公主對薛桓不好,他與侍婢歡好,被常德長公主知道後向皇帝哭訴,結果薛桓被「法司考訊於外庭,論當斬。下錦衣衛獄固禁。」
明朝時候,中國基本上已經走上君主專權了,為了保護皇權,防止外戚幹政,明朝中期之後普遍不從一些顯貴人家選擇駙馬,而從民間選。而且選完之後還要送去接受專門的教育。並且嚴禁駙馬以及駙馬的家人從政。
民間的這些駙馬本來就沒有權勢,那就被公主欺負的更慘了。而且駙馬一旦被選上了,那在政治上就會受到嚴格限制,駙馬家人也一樣。
所以雖然名義上駙馬地位很高,理論上算是實現了階級躍升,但實際上駙馬是過得很難過的,通常都極不幸福。
公主下嫁後地位也是很高的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雖然過得很憋屈,地位遠遠低於公主,但名義上駙馬並不算入贅, 因為公主如果生了子女,還是跟駙馬姓的,而且能繼承父親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