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任達華自導自演《贓物》,令人期待
從李碧華短篇故事改編的《迷離夜》,被稱為久違了的港產鬼片,恍似鬼片已從香港電影絕跡多時。可能是成為話題作品的港產鬼片實在太少,對不少觀眾來說,能即時記起的鬼片往往是有十年以上歷史的《見鬼》、《陰陽路》系列、《夜半一點鐘》系列。較為近期的《夢遊》、《怪談》、《嚇死你》雖然在影碟市場尚有流通,但都不算是具代表性的港產鬼片。鬼片在香港沒市場嗎?絕對不是。月前就有幾部泰國鬼片在港上映,還有不少泰國鬼片在香港直接出影碟。泰國鬼片數量是指標之一;而另一重要指標是,這批影片出影碟時多數另附粵語配音,擺明搶佔港產鬼片的觀眾。
鬼片雖然不乏觀眾,但很多人都知道,內地對鬼怪題材的限制,既然港產片北望神州的定局已成,為了內地市場迴避這題材也自然不過。何不集中香港市場?鬼片是能輕易「抗逆境」的片種,成本可以很低,問題是現在連低成本、低投資的生意都無謂做。香港無甚保護本地電影的政策,電影院不需要靠本地製作去填滿放映時間,市場較弱、票房較難捉摸的鬼片,不是最好的上映選擇。
鬼片為新導演跳板
只出影碟又怎樣?例如《陰陽路》系列由中大電影製作室接手後,就變成數碼拍攝。不過相比起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影碟的銷售周期急劇縮短,今天新出賣一百元的影碟,可能過了三個月便割價到三、四十元。這種生意模式雖然使發行影片的數量急升,但只能適合於買回來的外國片,如果想靠影碟市場來支持本地製作,可謂妙想天開。
雖然鬼片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片種,但對影壇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正因為是低成本都可以拍得好,鬼片可以是新晉導演的跳板。葉偉信的導演首作就是《夜半一點鐘》,之後的《迴轉壽屍》及《生化壽屍》既能賺錢,也得到評論界的肯定。彭氏兄弟在香港難圓電影夢,轉到泰國發展,回歸香港的作品就是成為少看鬼片的觀眾都想看的《見鬼》,影片的成功引發長達兩、三年的鬼片熱潮。
《迷離夜》的最大特色,是有知名的明星擔綱,第一個故事《贓物》有任達華、第二個故事《放手》則有梁家輝及結婚產子後,少在銀幕亮相的陳慧琳。導演人選也有經驗老到,但似乎與合拍片不投緣的名字:《放手》的導演是李志毅,他近年放眼國際,近作是日本片《舞吧!昴》。第三個故事《驚蟄》的導演陳果,卻不是抗拒內地,而是比一般合拍片更融入內地的題材及拍攝環境。《驚蟄》的主角是邵音音及陳靜,更令人聯想到她們合作過的《低俗喜劇》。從《低俗喜劇》及《毒戰》找尋香港身份的影評,大可能會在《迷離夜》繼續找到他們想看到的香港元素。
社會派鬼古女王
如果將社會問題融入推理小說的松本清張,被稱作「社會派推理作家」,那麼李碧華又可否叫做「社會派鬼古女王」?無論是短篇的鬼古,或在某報章的散文,李碧華都能輕易把時事滲入。港產片又好、港產鬼片又好,傳統上都對時事有迅速反應,但多數隻停留於顯淺的層次,例如把城中熱話插入故事當成笑話,或把握一個事件,再將它轉化成新故事。《迷離夜》的三個短篇故事,將社會多種現象,變成一個揮之不去的氛圍,已經不是單純地回應時事、宣揚本土意識那麼簡單。
《贓物》由任達華自導自演,是他的導演首作,相比起另外兩個故事,《贓物》以獨腳戲為主。故事講述具陰陽眼的石工(任達華飾演),在板間房過?赤貧的生活。多次失去工作後,令他走上犯罪之路,更是冒犯死人的犯罪。他破開三個骨灰龕場,觀眾明顯受落。論故事,《驚蟄》的「社會性」比《贓物》低,但情節較為奇幻,亦有寬恕及救贖的結局。不過由李碧華親自改編的《贓物》,故事背景的層次的確較其餘兩個故事深入。任達華飾演的瘋狂石工,與他身處的環境,實在比故事本身駭人。
《迷離夜》之後,尚有《奇幻夜》於八月八日上映,都是李碧華的三個鬼古。中國人的鬼節在農曆七月十四,但香港電影沒有明顯的「夏日鬼片」傳統。不像日本,中國人對鬼節較為忌諱,神怪之事寧願小心一點。李碧華的鬼古不少,若《迷離夜》及《奇幻夜》的大明星、大導演策略,得到票房的正面回應,相信日後不難成為比《陰陽路》或《夜半一點鐘》故事更紮實的鬼片系列。
文:劉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