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世的時候,經常無奈的感嘆一件事。她說:「以前做兒媳的時候,事事要看婆婆臉色,等到多年媳婦熬成婆,世道卻變了,改成婆婆要看兒媳臉色了。」
奶奶性情溫和,和兒媳們處得不錯,所以對奶奶來說,這話更像一句調侃。但在有些家庭,婆媳之間不但衝突不斷,還把孫輩也牽連其中。因為兩軍對壘,孫輩就成了可以被拉攏的中立力量。
0101
吳阿婆做兒媳時,他們家還是四代同堂的那種大家族。因為娘家窮,吳阿婆在妯娌們之間有點抬不起頭來。她說,那時候走娘家回來的時候,飯都不敢吃飽。因為怕被人家笑話,回趟娘家沒得吃。
聽阿婆說這話,我覺得很稀奇,可回頭想想,她們年輕那會兒物質的匱乏,也就不足為奇了。
吳阿婆說,因為娘家窮,也因為頭兩胎沒生兒子,婆婆對自己很不待見。她默默幹活,儘量不生是非,任勞任怨,生怕公婆嫌棄。
後來,吳阿婆終於生了兒子,心裡感覺揚眉吐氣了不少。再後來,大家庭的兄弟們都跟了家,開始各過各的日子。吳阿婆依然每日操勞,可感覺心情敞亮了許多。
忙忙碌碌中,吳阿婆終於「多年的媳婦兒,熬成了婆」。她也當上婆婆了。可她這婆婆,很快就意識到,原來風氣真的變了。
她發現,娶回來的兒媳,並沒有想看她臉色的意思。
別的不說,就說吃飯一條,兒媳從來不會低眉順眼的遷就他人,她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吳阿婆在一邊,無論是「咳咳」的清嗓子暗示,還是像《雙面膠》裡的婆婆那樣明示,「我少吃一口,我兒子就能多吃一口」,都絲毫不起作用。
兒媳不是個遲鈍的人,她當然明白婆婆的意思。但是那又怎樣呢?她可不打算因為誰的眼光,委屈了自己。
吳阿婆因此沒少在心裡生悶氣,想想自己當年的謹小慎微,處處委曲求全,格外覺得意難平。
0202
吳阿婆的兒媳生了個孫女,阿婆仿效自己的婆婆,嘴上不說什麼,臉上卻掛著秋霜。可這一招,顯然也不好使。
吳阿婆回憶自己當年生了女兒,連坐月子都不好意思。稍一恢復,就趕緊下地幹這幹那,可沒想到,兒媳完全不這麼想,每天跟兒子嚷嚷,想吃這個想吃那個。
最令吳阿婆受不了的是,在醫院的時候,兒媳斜倚在床上,要兒子端著小米粥,一口一口餵給她才吃。這一幕對生育了三個娃的吳阿婆而言,簡直既辣眼睛又戳心。
為什麼總有些女性,在對待別的女人時心若冰霜?其中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她們從來沒有被善待過。吳阿婆大半生的歲月,從沒有得到過多少憐惜,所以在看到兒媳享有這一切的時候,她的心是既酸楚又疼痛的。
匱乏的心靈,很難生出滋潤的暖流,只有被愛正確滋養過的人,才更懂得去滋養他人。
吳阿婆雖然對兒媳看不上眼,但是對做婆婆的責任,可一點也不含糊。
她這個新晉奶奶,立刻上手接過了孫女的一切。她撇下老頭子,在兒子家住了下來。從孫女呱呱墜地,吃喝拉撒,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這個奶奶做得盡職盡責。輕鬆自在的兒媳,笑得像一朵飽滿的花。
可她很快就笑不出來了。
0303
小孩這種可愛的生物,素來是跟誰呆得久,就跟誰最親。吳阿婆的孫女,也不例外。
對於小孫女,吳阿婆是真的愛。這個小小的人兒,是家裡最能給她帶來歡樂的人。祖孫倆,因為血緣,因為陪伴,感情越來越親厚。
可吳阿婆的兒媳,慢慢從滿意開始不滿了。
因為隨著這個小丫頭的日日長大,她跟奶奶越來越親,跟媽媽反倒越老越遠。而且,這孩子明顯地在任何事上,都偏袒著奶奶,甚至大有為奶奶仗義執言的架勢。
一起吃飯時,小丫頭會毫不客氣地把好吃的菜拽過來,碼在自己和奶奶眼巴前;爸爸,尤其是媽媽讓奶奶幹個什麼活的時候,小丫頭會叉著腰發怒說:「多大個人了,自己沒手沒腳嗎?不許指使我奶奶!」
每逢此時,吳阿婆都靜默的不說話,臉上的紋路,卻似乎舒展開了那麼一點點。
兒媳不幹了,拉過女兒來,就一通教訓。女兒被訓得哇哇哭著,躲過奶奶身後。吳阿婆又是心疼又是生氣,嘟嘟囔囔埋怨兒子兒媳不疼孩子。
慢慢兒的,吳阿婆家的戰鬥格局,就這麼定型了。孫女的加盟,令阿婆這個做婆婆的戰鬥力大漲,她已經無需為自己爭辯什麼,越來越伶牙俐齒的孫女成為了她的代言人。
「你們就這麼孝順奶奶嗎?那好,以後我也這麼對待你們!」「奶奶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最愛我的人,我以後也要對奶奶最好!」
諸如此類的話語,在這個家庭中,時常能聽聞到,甚至有客人來的時候,小丫頭也不懂收斂,這令兒媳越來越不爽,直到有一天,小女孩脫口而出一句:「你是個好吃懶做的壞女人!」
這下,家裡像是炸了鍋,平時隱忍潛藏著的那些負面情緒,一下子撲騰起來,沸沸揚揚滿屋子都是。
0404
吳阿婆的兒子,像他的父親一樣,習慣對家裡「女人們的事」,不聞不問。遇到這種事,他第一個想法就是趕緊逃出去,別摻和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事,
但是他的老婆,可不是當年的吳阿婆。她堅決逼他把老娘送回家去,她再也不想讓婆婆染指女兒的養育。
結果呢,一邊是吳阿婆抱著哇哇大哭的孫女抹眼淚,一邊是氣得語無倫次的兒媳口不擇言的直嚷嚷。總之各種亂七八糟的聲音,鬧得四鄰不安。
三代人,終於鬧到不可開交。婆婆怨兒媳,兒媳怪婆婆,孫女恨媽媽,老少三代女性,圍城了車輪大戰之勢,家裡那個唯一的男人,既逃不開,又無所作為,只能勸勸老婆,哄哄老娘,再罵罵閨女,發出些掙扎般無用的聲音。
其實,這一家人,原本可以好好相處的,可是心裡的積怨,卻把一切都帶向了荒唐的地步。
作為婆婆,如果吳阿婆能放下今昔對比而起的執念,不把注意力聚焦在「憑什麼我沒有得到的,你全有」上,或許她會是一個體諒寬厚的長輩。
阿婆過去所受的委屈,有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的局限性。造成她痛苦的,並不是兒媳。兒媳如今的幸,與阿婆從前的不幸,並不存在因果,不是兒媳剝奪了婆婆的幸福。
作為兒媳,如果能多體諒一下婆婆的心思,照顧一下她的情緒,在她沒得到多少憐惜的人生裡,添上一抹甜,或許婆婆會因為兒媳的善待,而感到幸福,並順利接受時代的變遷。
作為兒子,如果不再像父輩那樣,重複男性在家庭角色中的缺席,那麼環繞他身邊的婆媳關係,也就不會鬧得那麼不堪的地步。
如果一家人能這樣做,那小孫女也不會在大人的有意無意間,被當做爭奪的陣營和銳利的武器。
一個家庭的和睦相處,需要合力而為,還真是缺一個也不行呢。
(圖文無關,若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