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注 未 來 三 十 年 中 國 最 好 的 產 業
E n s e t e A e s t h e t i c s
當臺北故宮的墮馬髻頸枕火爆網絡
當廢棄的松山煙廠點亮誠品書店的創意之光
當日月潭的紅茶煥發別樣的青春
我們才發現,臺灣的文創之路早已燈火輝煌
2016年,臺北贏得「世界設計之都」的稱號。舊時的糖廠、煙廠、酒廠都從生產功能中紛紛蛻變,成為藝術家、創意人、文化商人聚集的綜合文創園區。腦洞大開,創意更精彩。
相較文創產業給臺灣帶來的名聲,更多人在意的是背後的實際經濟效益。當理想照進現實,臺灣文創到底贏在了哪裡。
華山的前身是臺灣曾經最大的製酒工廠,日本「芳釀社」。1999年,它搖身一變,成為「華山藝文特區」,開啟了屬於文創與藝術的新裡程。
在這裡,70%的消費主體是當地民眾。每年舉辦各種展覽與表演活動,因為人氣高、經濟效益好,已經成為臺灣文創園區的一個標誌,乃至朝聖之所。
▲ 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特別展覽。
特色的店鋪散落在園區的弄巷裡,轉身便是一場令人心動的特別展覽。步步見風景,處處是創意,全年無休的演藝、展覽、文化活動讓華山1914成為了藝術聚合的高地。
松山文創園區的前身是「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廠」,是臺灣現代化工業廠房的先驅和代表,如今則成為了臺灣跨界創意的文創工廠。
2012年,松山文創園區被定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搭配跨界的創意設計,不僅是文創的展示平臺,更是臺灣文創的孵化器。
看展、品生活滿足了小資的情調,更有松煙誠品的加持,將跨界生活演繹足足24小時,成為創意美學的代表。
又稱八角堂或紅樓劇場。八角樓的主題建築連接著十字型外觀的磚造樓房,憑著老臺北人心中的記憶與別致的文創活動,持續為臺北西區的文創發展注入著活力。
主樓的劇場、中央展區、西門紅樓展演館,十字樓的文創孵夢基地、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以及北廣場的創意市集等多元化的區塊,形成了今天與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三足鼎立的臺北文化創意基地。
駁二藝術特區位於高雄市愛河河畔,毗鄰高雄港。「駁二」是指第二號接駁碼頭,原本只是個存放魚粉和糖的港口倉庫。2000年,高雄市政府對其進行了改建,結合文建會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專案資源,形成了如今高雄市內知名的藝術展示區。
展區創作工坊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團隊,他們致力於讓藝術融進生活,從而帶動都市產業結構的改變。原本的破舊倉庫,也變成了各地遊客紛至沓來的藝文聖地。
1300藝術中心的誕生,是臺灣在地陶瓷藝文化的一個裡程碑。它將陶瓷藝術融入建築設計中、在公共藝術、景觀工程、生活藝術等領域別樹一格,帶動了全臺陶瓷公共藝術的風潮。
、
嘉義文創園區以「酒文化產業」為基礎,同時也是「傳統藝術創新」的聖地。在這裡你可以找到關於布藝、稍烙、咖啡花等創意作品,還可以欣賞到傳統擊鼓表演經現代設計後的表演。
傳統與創意在此碰撞出新火花。過去的嘉義酒廠,早已蛻變成了臺灣五大文化創意園區之一。
寶藏巖原是背靠山坡建起的一座山寺。1960 年後,管制的放鬆時駐守老兵、退役軍人、弱勢族群紛紛進駐,依山建起大量違章建築,隨之開始出現各種社會問題與爭議。
後經社會各方討論與研究,提出發展藝文展演,設立藝術村的營運方向。終於2004 年被正式登記為歷史建築,以聚落活化的形態保存了下來。大量藝術團隊也於2010 年進駐營運,成為今天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大稻埕是臺北市內的地名,十九世紀時曾是臺北最繁華的鬧所,喧極一時。
往日的繁華褪去,這裡卻吸引了旅人與文青的目光。舊時商人的匆忙腳步被今日旅人的悠閒步伐取代,街坊邊的老茶館與新潮的咖啡廳、酒館同時林立。老舊建築中隱藏的華麗裝飾、街上瀰漫的茶香氣息、廟口前的庶民小吃、文創小店,都成了讓人心之所向的懷舊魅力。
4月6日-13日
臺灣文創高級定製之旅
從臺北到高雄
從文創到民宿
跟隨合生花
一起遇見花一樣的臺灣
掃描二維碼報名
或電話諮詢 18561835135
行程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