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自己》播出一段時間了,有人批評說劇中角色人設都崩了,不論主角配角,沒有一個好人。
我倒覺得,正因為如此,這部劇才更顯得真實。
畢竟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完美人設,哪來那麼多非黑即白。絕大多數人都處於灰色狀態,只不過在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時,灰度有所不同而已。
一個在單位不思進取、常常摸魚的員工,可能在家裡是賢妻,是好媽媽。
一個對感情和婚姻不忠的劈腿渣男,也許是朋友們心中的好兄弟,是上司眼裡工作認真的能幹下屬。
幾乎沒有一個人能經得起顯微鏡下抽絲剝繭的層層剖析。(這是我鄙視網絡噴子的原因。)
以陳一鳴(朱一龍飾演)為例。
他在前公司是最年輕的策劃總監,到新公司後又迅速晉升為副總。不但事業成功能力強,還長得帥(面容乾淨的那種帥),還對女友一往情深。
這簡直是打著燈籠都難找到的完美男友,為什麼李思雨多次拒絕了他的求婚?
陳一鳴的性格有三大弱點。
1.不能正確認識自己。
他剛為公司做了個成功的策劃案,正沉浸在春風得意的喜悅中,不料人事部通知他,他的部門馬上要裁員。他不願裁掉與他一起奮鬥過的下屬,想以自己辭職來阻止部門裁員,結果弄巧成拙,自己被迫離職,而且是裸辭。
剛離職時他還毫不在意,以為自己年輕有為,戰功赫赫,一定能找個比前公司剛好的單位。不料找工作卻處處碰壁。
他認為自己三十多歲正是經驗豐富、年富力強,對方卻嫌棄他年齡偏大,可能缺乏進取,不適應公司發展。
他認為自己在一家公司工作8年,體現了對企業的忠誠,對方卻嫌棄他工作經歷單一,缺乏多崗位經驗,不足以承擔高層管理工作。
甚至對他引以為豪的上一個成功策劃案例,也被招聘方批評效果不理想,說如果換成自己公司來策劃,會將公司估值提升更高。
求職不順,他把預期薪資和職位要求一降再降。可是就連一個應屆生都能勝任的普通文案工作,都在他精心準備前去面試之前,接到電話臨時取消。
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陳一鳴徹底崩潰,決定離開上海回老家發展。
在這期間,思雨不但一直鼓勵他為他打氣,還拜託客戶為他找到合適的職位。可是他猜疑客戶對思雨有企圖,不願接受這份工作,斷然拒絕。
他不但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還對思雨有誤解。
2.缺乏韌性和變通。
在順境時陳一鳴能充分表現出自己所有好的一面,但是遇到大的挫折,遇到否定,就容易一蹶不振,選擇逃避。
生活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人這一輩子還長得很,除了工作,還有生老病死,今後會遇到數不清的困難和挫折。陳一鳴大概率會再次崩潰,再次選擇逃避。
恐怕這正是思雨最擔心的事。
關於求職這件事,如果陳一鳴冷靜一點,可以有很多選擇。
一、不衝動主動說出辭職。
二、說出辭職的話,即便對方立即答應了,也可以反悔,說自己只是一時衝動,要收回剛才的話。
三、如果公司逼自己辭職,也絕不裸辭,爭取拿到高額賠償金。
四、有離職打算之後,最好先找好下家,談妥薪資,再提出離職。
五、退一萬步,如果衝動離職已成事實,求職時一定要調整心態,慢慢來,不急於求成。
如果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如趁此時機充充電,學習新技能,考察一下市場,甚至國外短期學習。
畢竟在上海打拼八年,並且當時還沒有買房,多少有些積蓄,可以安然度過這段艱難時期。
3.太以自我為中心。
自己事業失敗就想退守老家,還動員思雨一起回去。全然不顧思雨通過艱苦的奮鬥,剛剛當上銷售總監。
拒絕了思雨拜託客戶為他找的第一個工作,卻欣然接受王子茹提供的職位。同樣是管理崗,同樣是大公司,同樣是通過思雨介紹,為什麼態度驟變。
如果他真的是因為在乎自尊,就該在無意中得知王子茹公司並不需要人,只是因為照顧思雨關係而專門為他騰出總監位置之後,果斷辭職。
然鵝他並沒有,反而在王子茹與綠寶公司談股權合作時,他過於積極主動地參與,提供重要信息。最終王子茹由起初25億18%的股權(具體數字可能不是很準確,懶得回看查詢),談到8億23%的股權。
這極大損害了思雨所在綠寶公司的利益,換來了王子茹對他的賞識,換來副總位置,也換來他在新公司的自信。
雖然職場上各為其主,但他在明明可以避開矛盾的時候,主動做馬前卒衝鋒陷陣,對付綠寶公司,對付潘總,一點也不考慮思雨的處境。
潘總是思雨的貴人,他賞識思雨的才幹,信任思雨的人品,洗脫了思雨的冤屈看,是他一手把思雨提拔成銷售總監。
為了在談判中取得主動,獲取最大利益,王子茹在網上買熱搜,讓思雨競標中小小的違規事件發酵,使綠寶公司聲譽受損,思雨背鍋被停職。後來又是因為王子茹,思雨被迫離開綠寶公司。
這一切,始作俑者就是陳一鳴。
雖然他多情、深情、長情,但在他和思雨的關係中,他始終把自己看得更重。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思雨的利益,還自欺欺人對思雨說——這是「為你好」。
所以思雨一直下不了決心與陳一鳴結婚。
感情方面,女人的直覺是很準的。如果直覺告訴你這個人不對,請相信直覺,仔細觀察。
一鳴有他的問題,思雨也有她的毛病,如果硬要結為夫妻,雙方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我覺得他倆更適合做朋友。
另外,好討厭王子茹,正是因為他們這種追求短期的做法,導致大家都不想做實業,導致金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