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中原的胡辣湯老師,從小就有闖蕩世界的願望。雖然長得不那麼好看,但有趣的靈魂,有時候分量是可以大於好看的皮囊的。
胡辣湯老師的靈魂可謂是豐富有趣了:牛骨湯,木耳、黃花菜、粉條、千張......一口下去,各種質感,各種滋味都可以在口中同時迸發,還帶有五條人那種痞痞的辛辣勁兒—— 那是來自於西域的胡椒賦予的。
*三個料理人
生性「愛自由」的胡辣湯老師決定向西出發。走出河南老家的它,第一站來到了西安。
西安,曾經大唐盛世發生的地方,也是絕世美人楊玉環和武則天生活過的地方。胡辣湯老師在這裡遇到了各種新夥伴:油潑辣子,肉丸子,還有獨自美麗的油茶麻花。
*搜狐
油茶麻花,西安早餐界的一枝花。滾熱的油茶裡,浸泡著新鮮炸好的麻花,咬上一口,軟糯中帶著酥脆,是一種說不出的剛柔嬌媚。
胡辣湯老師決定留下。它和油潑辣子,肉丸一起創業,在西安找到了自己的新身份。但面對油茶麻花,它總是很猶豫:是跟ta融為一體,還是繼續保持彼此獨立的靈魂?
西安的胡辣湯
*ifeng
不過不打緊,油茶麻花在得知胡辣湯西行夢想之後,決定跟它一起出去看看。
它倆神仙眷侶般的來到向西的下一站,甘肅。一路上經過蘭州,武威… 等來到張掖時,愛情已經把兩人迷得七葷八素,等再到酒泉,分開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他倆決定不再西行,就此停步,在本地生活,並在吸收了本地飲食習慣後,生下了一個愛情結晶:糊鍋。
雖然七夕即將到來,以上愛情故事仍然純屬虛構。
不過對於初次來到酒泉的人來說,糊鍋的存在,的確讓人無法描述。「感覺是油茶麻花和胡辣湯的合體」,是絕大多數人能想到的最佳描述方式。
一碗糊鍋裡,濃鬱鹹鮮的雞湯是基底,這跟胡辣湯裡的牛肉牛骨湯師出同門。
麵筋和粉皮也是胡辣湯的常客,不過河南的麵筋沒有烤這一步,用料也多很多。而麻花的驚豔登場,則無法不讓人聯繫到隔壁省的油茶麻花。最後胡椒和薑汁的調味,敲定了這份合體在酒泉的最終形象。
吃的時候,第一口先來個大塊烤麵筋,讓充滿鮮粘湯汁的蓬鬆柔韌在口中慢慢咀嚼化開,裹挾在麵筋裡那來自姜和胡椒的鮮辣,會立刻刺激你的味蕾,讓口中唾液不斷分泌,腎上腺激素上升。
第二口喝濃稠的雞湯,不同於辣椒的辛辣會順著滾熱的湯慢慢滑進腹胃,不消幾口,渾身的熱乎勁兒就上來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吃滑爽的粉皮,也可以選擇吃軟中帶脆的麻花—— 無論哪種,都是糊鍋之所以神奇的絕佳體驗。
清早起床,穿好衣服,秉著就近原則,到樓下糊鍋小店來上一碗,一口麵筋,一口粉皮,一口雞湯,再來一口麻花,有的店家真誠,還會加上煮雞湯的雞絲。
用這麼一大碗熱乎辛辣的碳水湯水加油水果腹,颯爽不羈又紮實真誠,是酒泉人雷打不動的日常。
賣糊鍋的鋪子有幾個特點,小而樸素是其中之一。
就拿本地最著名的宋記糊鍋來說,上過各種節目,幾乎無人不知,擱外地即便不連鎖加盟,也至少會拓展一下店鋪大小,來個裝潢翻新。
即便後來開到西安,宋記也沒改自己小而簡樸的風格
但這家直到今天也只有8張桌子,50多平米的大小跟個單室間差不多,滿座也不到30個人。狹小的空間裡闢出一個小小的操作間給食客盛糊鍋,再多就沒地兒了。
不僅他家,本地幾乎家家如此。
菜單精簡是其二,絕大多數街坊小店只有糊鍋這一個菜,分大小碗。操作間裡除了一口從早到賣完,一直咕嘟咕嘟冒泡泡的大鋁鍋,裡面粘稠的雞湯合著麻花麵筋粉皮之外,就是鍋邊的三口籮,分別裝著麻花,麵筋和粉皮以便隨時加。食客區域再來兩款免費自助的小菜,就算是齊活了。
能這麼簡單,也是因為所有的工作都在幕後完成了。
比如本地小有名氣的頤園糊鍋,老闆夏尚國每天結束營業後,睡不了一會兒就得開始新一輪的製作準備。凌晨起床,揉面,做麻花,炸麻花,水洗麵筋,烤麵筋,切麵筋,每樣都是親力親為的體力活。
而妻子周冬梅則負責做湯底和粉皮。蠶豆澱粉加水做成澱粉水,淺淺的在筐裡倒上一層後,在沸水裡滾一下即可過涼取出。
湯底由4隻土雞熬至少4小時做成雞湯,雞肉取出撕成雞絲,湯底加各種香辛料調味。最後加入洗麵筋留下的麵粉水,熬成濃稠的一鍋,就可以新一天的開門營業了。
至於糊鍋到底是不是油茶麻花和胡辣湯的「愛情結晶」?
其實答案是也不是。
酒泉地處甘肅戈壁旱地,全年降水量極少不說,晝夜溫差之大,也是本地之外的難以體會的。尤其是春秋冬三季,白天氣溫可能只有個位數,不來一碗紮實熱乎的,沒法有效支撐一天的能量需求。
酒泉作家周彩人就在自己的散文集裡分享過一個故事:冬季的祁連山連下幾天雪,村友家駱駝走丟了,大夥幫著找,倆朋友一不小心踏空,在雪地裡直到兩天後才被救上來。回來後醫生跟他們說,「要不是進山前你倆那碗雞湯糊鍋,命在雪裡早就沒了」。
這就是酒泉糊鍋的生存基礎:高碳水,高熱量,滾燙,辛辣,可以幫助抵禦這裡嚴苛的自然環境。
*搜狐
而這裡所處的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就是人口商品貿易交流的必經之處。
在酒泉的前一站張掖,一款名叫粉皮麵筋的食物,也是當地早餐的必備。
這個食物由曬乾或烤制的麵筋和粉皮做成。簡單版的,可以直接把麵筋粉皮加水煮煮,出鍋後往水裡潑些清油蔥花就開吃。以前農村把這個叫清湯麵筋,是個招待客人或者自己肚餓的快手菜。
後來條件好了,粉皮麵筋就變成肉湯製作,一般是牛肉湯,煮好後同樣用洗面水勾芡,出鍋前再來點撕碎的包菜和肉片。少了麻花的粉皮麵筋,乍一眼跟胡辣湯更相似,也更像酒泉糊鍋前世的模樣。
張掖的粉皮麵筋
*甘肅張掖網
所以與其說是誰和誰的結合誕生了誰,不如說在中原往西北的這片土地上,人們總是在相互交流。相似的地理風貌和氣候,帶來了人們對熱量和食材相似的需求,而食物呢,也隨著人的遷徙和駐足,停留或改變,並最終生成了如今的模樣。
作者:梅姍姍
排版:梅姍姍
頭圖:《風味原產地·甘肅》
別忘了:
我們本周五就要收官啦!!
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陳曉卿團隊傾力打造的全新美食系列紀錄片《風味原產地·甘肅》,騰訊視頻全網獨播,每周五21:00更新2集,會員提前看一周。記得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