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綜藝《演員請就位》的郭導隨心發S卡引起大家的高度不適,在觀眾對國產綜藝的套路和水分再次發出質疑的時候,一股清流的出現卻刷新了國綜評分最高,目前評分9.5。
《舞蹈風暴2》,是它,就是它。
已經播出的三期,讓大家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什麼叫做「神仙打架」和「驚喜不斷」,也讓我們通過一些選手的故事了解到舞者的「職場瓶頸」等現實問題。
比如,第二期節目中,開創了中國現代舞新流派的先鋒女舞者謝欣,一出場就很抓眼球。
一頭利落瀟灑的板寸,一排漂亮的腹肌,一場從指間到足尖都充滿力量的表演,誰能想到這樣酷酷的「硬核」舞者,卻剛剛經歷了人生的一個大考題——生育。
相比起女明星,對於女舞者,生育更是人生中一個大考題。一個孩子的到來,意味著她的舞臺生涯被按下一個暫停鍵,甚至是停止鍵。
2年前,33歲的謝欣意外懷孕,巧的是,在那之前,她答應了朋友在作品中出演一個「孕婦」。
國內幾乎所有的女舞者,在懷孕後往往會離開舞臺,但見過外國舞者一邊挺著孕肚一邊跳舞的謝欣,卻想要嘗試感受自己身體和角色變化的同時,也兼顧排練和演出。
她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但在跟自己的婦產科醫生商量後,得到了叮囑和認可,謝欣選擇繼續完成演出,直到孕期快八個月,她還依然在舞臺自由地舞著。
19年,謝欣的寶寶順利出生。做完月子後,謝欣很快又投入到了舞臺上。
這樣的故事,讓我們對舞者充滿敬意。
接著,《舞蹈風暴2》第3期迎來一位讓評委們都肅然起敬的大咖級別的選手:她40+依然活躍在一線舞臺,是同行眼中的天花板,也是觀眾心中的白月光。
她的首舞作品《歸來》,一襲白裙,歲月流轉也難掩修煉沉澱後的高貴。
她用歸來兩字告訴大家:都說我跳了幾十年優雅的白天鵝,但是不要忘了,天鵝是候鳥,早晚都要回家。
她是中國的驕傲,作為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史上最年輕的女首席,也是參加捷克拉格世界明星匯演的第一位亞洲人;
她是華人之光,被授予舊金山市最高藝術榮譽稱號,並將獲獎的那一天以她的名字命名;
她是亞洲的名片,是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第一位華人芭蕾舞者,並被《時代》周刊評為「亞洲英雄」,同期獲此殊榮的是「亞洲飛人」劉翔。
她就是芭蕾舞者——譚元元。
她43歲不掛靴,依然活躍在一線舞團,166釐米,47公斤,保持了20年。
她在節目裡說:一日舞者,終生舞者。
無數人以她偶像,談論著她的高級感和優雅氣質。
神仙姐姐劉亦菲和劉詩詩以她為少女學習芭蕾時期的目標。
高冷掛的超模杜鵑是她的迷妹。
特立獨行的女神張曼玉也特意去看她的芭蕾表演。
可以說,芭蕾是譚元元的幸運女神,讓她從一個普通的上海姑娘蛻變成如舞劇裡的公主一般美麗動人。
然而,在一個採訪中,譚元元卻說,下輩子不想再跳芭蕾了。
她後悔選擇了這條令人羨慕的芭蕾之路嗎?還是在這成功的背後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呢?
譚元元出生在一個普通的上海家庭,母親是會計,喜歡舞蹈但沒機會跳,看到小女兒身體柔軟,變動了心思。
但父親不同意,更希望譚元元從事體面穩當的醫生工作,而不是短暫的藝術之路。
多虧了一枚5分錢的硬幣,意見不統一的父母最後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了譚元元未來的路,也讓世界上多了一位優秀的芭蕾舞者。
11歲,譚元元作為插班生,晚入學一年進入上海舞蹈學校學習芭蕾。
開頭晚,基礎差,躲在角落裡哭,坦言自己就是一個醜小鴨。但老師看中了她先天優勢的舞者身材和愛較勁的性格,耐心提點。
她努力認真地練舞,補上落下的課程,醜小鴨逐漸閃光,開始蛻變。
16歲,譚元元參加了巴黎國際芭蕾比賽,一舞驚人,以幾近完美的表現獲得19.2的高分,摘得金獎。
在比賽中給她打出滿分的一位評委,正是大名鼎鼎的世界頂級芭蕾大師——烏蘭諾娃,一戰成名的譚元元成了自己偶像眼中的「滿分芭蕾女孩」。
更有趣的是,觀眾席裡坐著的是一位來自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在為自己的團隊物色新的芭蕾舞者,譚元元的表現讓他印象深刻。
18歲,她接下了這個來自太平洋另一端的橄欖枝,離家遠赴美國,成為世界頂尖的舊金山芭蕾舞團最年輕的獨舞演員。
21歲,她憑藉一晚上通宵學會複雜的編舞作品,把臨時救場變為一場完美的演出,一躍成為舊金山芭蕾舞團史上最年輕的首席女舞者,風光無限。
自此以後,舞團給了譚元元很多機會,她一年有130多場的劇院巡演,大部分時間都是拖著行李箱在世界各地演出,不演出的日子就是在練功房訓練。
從上午9點熱身,10點上芭蕾基礎課,然後11點排練直到下午6點,雷打不動。
她一周可以跳壞5雙芭蕾舞鞋。至今為止,已經跳壞了1000多雙。
她說:「時間久了,芭蕾舞者的身體承受到了極限,就變成一種本能。」
《朗讀者》中董卿採訪過譚元元後,這樣說:芭蕾是一門足尖的藝術。你在劇院看到的美麗優雅背後,是舞者們的經年累月的傷痛和日復一日的訓練。
如同在刀刃上跳舞的芭蕾,稱得上是至美至痛。
俗話說,老天爺賞你這碗飯,也得看你端不端得住這個碗。
我們承認,譚元元是有天賦的,但努力堅持和愛較勁的性格,讓本來落後的她仿佛拿到了主角劇本。
她一直把早年一位老師的話謹記於心:「跳芭蕾,即便你天賦過人,也要全身心地付出投入才可以。」
芭蕾職業女舞者和所有女舞者面對的「職業瓶頸」問題是一樣的,身體素質的倒退,結婚生子的考題,很多芭蕾女舞者選擇在默認的35歲左右就按下了暫停鍵。
譚元元在35歲時,同樣也遇到了很難熬的「瓶頸期」。
她坦言:當時自己每天的狀態都很差,早上起來就感覺身體哪裡都在疼,不想動,不想去練舞,有時候就想,算了吧,這麼痛苦還撐著幹嘛呢?
所以,當遇見《小美人魚》的表演機會,是譚元元命中注定的逆襲。
她這樣表達自己對這個角色的認可:小美人魚就是她自己。
第一次在劇院呈現謝幕時,觀眾靜默良久,然後全體站立,鼓掌,再鼓掌。
《小美人魚》是由世界頂級編舞John Neumeier編排的,他說:「元元,你把我的魂都跳出來了!」
但,誰又能看到,光鮮的舞臺背後,譚元元難以抽離角色的痛苦和疲憊。
她坦言道:「演繹這個角色,我體會到了舞者與角色融為一體的感受,謝幕後難以抽離出來。我會在化妝間用卸妝紙慢慢地一點一點擦掉妝容,也一點一點卸掉這個角色。」
其中有一幕,在《小美人魚》的最後,王子選擇與鄰國公主結婚,已經失去了聲音,也回不去大海的她用砸牆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無助。
每當表演到這裡,譚元元總是會跳到流淚。因為她懂小美人魚為愛付出了一切,也理解失去時的感受。
小美人魚的尾巴要變成雙腳,她的代價是不能說話,每走一步就像踩在刀尖上一樣疼,但是無論她多麼美麗善良,王子只是把她當作一個朋友,最後她選擇變成泡沫消失。這是小美人魚的愛,我對芭蕾的愛也是一樣。
為了自己愛奉上一切,在這一點上,譚元元和小美人魚已經融為一體。
對於芭蕾藝術無私的熱愛支撐著譚元元繼續跳下去,但痛苦和枯燥也是日復一日如潮水來襲,孤獨像潮水退去的沙灘,裸露在那裡,顯得更加孤獨。
她坦言追求藝術的極致也是一種孤獨,無法被人理解。
既然選擇了芭蕾,孤獨,仿佛就是宿命。
她至今未婚。而芭蕾,也已經成為她終身的情感寄託。
譚元元的母親偶爾也會反思,是不是讓女兒選擇芭蕾這一行做錯了呢?
你看40多歲還是沒有自己的家,耽誤了啊。
譚元元自己也會想這些。
要是當年那枚5分硬幣不是正面朝上,沒有選芭蕾,而是聽父親的話當了醫生,現在的我會是什麼樣子呢?
然而,生活沒有如果。不論走哪條路,都會有難以釋懷的遺憾。
曾經,譚元元忙著芭蕾巡演,回國演出卻沒來得及回上海的家,給最疼愛自己的外公打了一個電話:外公啊,我要趕緊回美國,不能回家去看你了啊,下次回來一定去看你好嘛?
外公只是說:好,元元快去忙吧。
她沒想這通電話竟是永別。
飛機剛落地舊金山,譚元元接到外公去世的電話,放聲痛哭起來。
然於事無補。
芭蕾皇后光鮮的背後是難以想像的付出,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不管是家庭還是事業,箇中辛酸,如人飲水。
所謂得到就是失去,這一點,不論對譚元元一樣的高光女孩還是普通如你我,都是公平的。
如果你想成為譚元元這樣不普通的人,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承受這些「失去」?
但,這輩子她不後悔。
如今,譚元元一邊繼續全球高密度的劇院巡演,一邊回到中國,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內芭蕾舞行業出力。
她參加了《舞蹈風暴2》的錄製,開始做芭蕾專業的大師班培訓,為國內芭蕾的好苗子傳授自己二十多年的技藝。
同時,她建議那些想要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發光的優秀舞者:勇敢去表現自己。
你看,她已經和芭蕾深深地生長在一起了。
譚元元說過:褪去一切光環,芭蕾舞者都是苦行僧,但也要苦中作樂。
對於她來說,與芭蕾相伴的一生,就是痛,並快樂著。
當然,她並沒有忘記,在成為芭蕾皇后、首席舞者之前,自己首先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小囡。
她知道,小囡才是最自在,也是內在最本真的自己。
和我們一樣,生活中的譚元元也會嚮往自己未來的伴侶和充滿著煙火氣的生活。
她喜歡把頭髮綁成一個利落的髮髻,偏瘦但健康的身形,有稜角的臉但眼神乾淨。
她喜歡穿素雅舒服的衣服,最愛黑色,最愛喝媽媽煲的湯,也喜歡約三五好友小酌一下。
她非常期待,自己有一段美好幸福的婚姻。
她是這樣描繪自己理想中的伴侶:疼愛我,支持我的芭蕾事業,互相欣賞。
其實譚元元永遠不會知道,如果當時沒有選擇芭蕾而是當了醫生,過上結婚生娃的普通上海小囡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就像平凡女孩也不會知道自己有一天如果變得不普通了,會是什麼樣子。
在當下生活中找一個平衡,然後踏踏實實走自己選擇的路。這對於每一個存在的個體來說是最應該做的事了。
一日舞者,終生舞者。
報著這樣對所愛之事的信念,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最後,致敬像譚元元一樣的職業舞者們,respect!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麥子熟了(maizi8090),一個有溫度有態度、全網最優秀青年聚集地。分享最深刻觀點、見證最精彩人生,麥子與你一同遇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