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其短,何其短。
《長談》中兩個老羅的對話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描述了一件細思極恐的事——假如我們死前人類的醫療技術真的可以發展到讓壽命延長到一百歲,甚至一百二十歲,那老態龍鐘的最後那幾十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李健在《我是歌手》舞臺上唱《當你老了》之前有一小段採訪,他說自己期待變老,想像著自己坐在爐火旁邊的搖椅上,安逸穩妥地度過生命的尾聲。
過於高瞻遠矚的問題會顯得可笑。太多胡思亂想的東西我可以寫下來,但應該很難會說出來,能說給誰呢?就好像幾個年輕人窩在一起暢談夢想一樣可笑,即便嘲笑夢想的人是下流而可恥的,那又如何,畢竟下流的人太多。
你有沒有那麼一瞬間幻想過自己老了之後的樣子和狀態?
很難想。
李健在那份採訪中還說到過,現在的老年人不夠豁達和開闊。簡單地想想印象中的晚年生活,也許是閒雲野鶴、仙風道骨的生活狀態,接納、坦誠、釋然……再深一步想想自己,做得到嗎?大部分人在至少生命的前四十年是浸淫在腥風血雨中的操勞。不一定生活有多困苦,但是意識上一直是緊繃的狀態。我們太情願拼,總以為只有奔跑需要學習,卻很少想到鬆弛也不是生來就有的。
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
有沒有一句話把你帶進過烏託邦?
《神奇四俠》第二部裡有一句經典的臺詞,There's always a choice.我們總有選擇的權利。這也許和電影本身誕生在擁有「獨立宣言」的國家裡有關,從理智上我是不相信這句話的,但是從感性出發,非常希望「There's always a choice」才是真理。我們接受到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形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思維,就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東西讓你「不得不」,不理解的話就想想看是不是被教育要爭做什麼什麼的接班人來著?
接班人這事,是你考慮過之後的決定麼。
於是非黑即白,於是走入另一個極端,扔了卡耐基去讀李宗吾。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這可能不是求全的委屈,而是智慧。道義放兩旁,不是還沒扔麼。利字擺中間,在道義的範疇內追名逐利。或許這是最適合個人生活度日的思維習慣,甚至是社會穩定的不二法門。通常意義上,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區別就在於同樣是考試,一個想著好好複習,一個想著能不能找批卷老師通融通融。
一個在規則內勤奮,一個試圖觸碰規則本身。
然而還是要感謝世界本身的複雜和黑暗,讓生命變得更有意思。假如真的人人遵守規則,開車不超速,小便尿到池子裡,上課不睡覺……至少經濟會下滑一大截,沒有人心的隱欲就沒有市場。
所以最該感謝上帝的一點是把世界弄得噁心得恰到好處。不是賜予了食物、陽光和水,是剝奪了完美。
問你何時曾看見,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