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訊,「每天十萬冊、每天十萬冊,現在已經到這種程度了」,昨天周梅森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專訪時一進門就感嘆。印廠忙,周梅森更忙。在北京的這4天裡周梅森也是連軸轉,和電視劇方面開過研討會後,原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又來找到他,希望能將《人民的名義》改編成電影。
周梅森透露,電影目前在籌備中,編劇是否是他還沒有確定。昨天採訪結束後,周梅森又趕晚9點的飛機去了長沙,參加湖南衛視書香節的節目錄製。
沒想到「達康書記」最火從原著問世,到「變身」話劇,再登電視螢屏,《人民的名義》這部兼顧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正面觀照國家現實政治生活的藝術精品,成為2017上半年度最受讀者關注和歡迎的現象級作品。記者從十月文藝出版社了解到,截至4月18日,長篇小說《人民的名義》先後7印,以10天突破100萬冊的速度,累計發行達138.3萬冊。電子書點擊破5億,有聲書的收聽量也突破了2000萬。圖書的電子版在亞馬遜電子書全品類銷售排名第一、微信讀書熱度榜第一名、網易雲閱讀點擊次數破兩億。
對於爆發式的影響力,周梅森認為「絕不是天上掉餡餅」,「我覺得《人民的名義》的成功在於反映出了當代中國各個層面的人、觸摸到了這個社會的痛處,我以往的作品《中國製造》《國家權力》等都有比較明確的指向,但這部作品要比我以前的作品博大得多,它可能是我無意間完成的一次厚積薄發。」周梅森同時透露,這部小說一定會有下一部,但「需要沉澱一段時間」。
最讓周梅森意外的是「達康書記」的爆紅。「李達康竟然成了最火的,我之前完全沒想到,我和李路兩個人直播,使勁了渾身解數,用了兩個小時,觀看的人數才200萬,前一天晚上吳剛直播,在線人數兩千萬啊。」周梅森哈哈大笑,「我和李路導演是製造出『達康書記』的人啊,可人氣加起來還不到『達康書記』的十分之一。」
周梅森也見識到了90後們的熱情,「他們統計了,80後、90後的受眾竟然佔了三分之二,他們思想很活躍,接收方式和我們老一代的人完全不同,他們把新媒體的表情包啊這些東西都加進來了,很有趣,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必須得為陸毅說幾句話接受的採訪多了,周梅森還被粉絲「圍攻」了,在接受人民網的採訪時周梅森曾經談到如果再寫一次這個小說,會把「達康書記」的戲寫多些,而把侯亮平的主角戲份寫少一些,這句無心的話引發了陸毅粉絲的不滿,被粉絲們誤會成是「對陸毅演技的批評」。「某些網站斷章取義,說我批評陸毅的演技,恰恰相反,我特別想表揚陸毅」,周梅森解釋。「陸毅這個男主角的確定,是我跟導演李路商量過好幾次,最終定下來的,首先因為他外形俊朗,侯亮平這個角色找個長得歪瓜裂棗的來演肯定不行。」周梅森說,他們還看中陸毅的形象陽光,「這個演員從來沒有什麼負面新聞或者緋聞,我們不可能找一個自己不檢點的演員,哪怕他戲很好。」
對於陸毅的演技,周梅森也進行了肯定,「我敢說陸毅是全劇組臺詞背得最熟練的,他拍戲過程中也一點大腕兒的架子都沒有,和那些老戲骨對戲的時候十分謙虛地向他們請教,他的敬業和老戲骨相比一點不差。」周梅森認為,現在部分觀眾對他的演戲方式不接受,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他相信隨著劇集的播出,大家會喜歡上陸毅的表演。
對於網友們認為劇中鄭西坡父子的劇情、林華華周正戀愛的劇情衝淡了主線,周梅森也表示了反駁,「現在網上有兩種評價,有人說小說好,有人說電視劇好,有人說電視劇有些支線不好看。我不這麼看,如果沒有這些普通人或弱勢群體的故事,我不敢把這部戲叫『人民的名義』,也代表不了人民。」
「六易其稿」都改了什麼「坦率的說,因為這個故事的珍貴、稀缺,電視劇開播後的效應等因素,我們預料到圖書會熱銷,但沒想到會這麼火,會引發這麼大的反響和這麼高的銷量」,《人民的名義》一書的責任編輯陳玉成告訴記者。《人民的名義》火了之後,媒體報導該書稿歷經了許多次修改,是因為一些敏感的詞彙和字眼。陳玉成對此作了澄清,解釋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在文學性上的打磨,「周老師寫了很多年,基本上每一稿他寄送給我們,我們都會逐字逐句在清樣上寫出意見,再給他快遞迴去。這些修改都是為了使故事線索更加完整,細節更加飽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陳玉成說,「從初稿到終稿的人物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讀者最終看到的故事比我最初拿到的故事更加飽滿了。」不過陳玉成透露,最初「高育良書記」叫胡玉貴,高小琴原本叫胡小琴。
這部小說能夠出版,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章德寧與周梅森是近四十年的老朋友,對於文學、社會現象,包括腐敗現象,有一致的看法和深刻的交流。八年前,章德寧開始約周梅森寫長篇小說,周梅森根據自己90年代下海經商的經歷,先寫了一部小說,後又根據在金融領域的遭遇,構思了另外一部小說,但因覺得不理想而中途擱筆。某日,周梅森參加一位領導幹部的追悼會,會後他激動地給章德寧打電話,說想寫正面的幹部形象。之前未完成的兩部作品和追悼會上萌生的想法,都成為了後來《人民的名義》中蔡成功、高小琴、李達康等人物形象的緣起。作為一位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周梅森對於腐敗現象同樣深惡痛絕,在黨和國家大力反腐、民意民情聚焦反腐的時代大背景之下,周梅森決定完成這樣一部作品,託付於章德寧與十月文藝社編輯出版。
在章德寧眼中,周梅森不是一位高高在上、高居象牙塔的作家,他當過礦工、編輯,至今還和底層礦工朋友來往密切,經過商、掛過職,熟悉商人、幹部的行為方式、所思所想。說他接地氣,不如說他本身就是地氣,他始終生活在群眾中,他本身就是人民的一員。
盜版火了 周梅森怒了《人民的名義》愈發強烈的市場需求同時引發了盜版影視資源和小說的猖獗。衛視直播尚未結束,電視劇全集已在網絡上公開流傳,而作為《人民的名義》小說獨家數字版權籤約方,僅4月12日一天,中文在線就監測到小說非法傳播信息共1036條,未授權的電子書及有聲書通過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網盤等渠道被大量違規閱讀。「紙書的盜版出來了,電子書的盜版出來了,有聲書的盜版出來了,更荒唐的是電視劇的送審樣片都被放出來了。你想想,標著實碼的送審帶都流出來了,如果這個案件都不能偵破,那我們怎麼保護作者的權利?」周梅森說得很激動。
長期以來,網絡文學及線上閱讀都被盜版問題所困擾,據統計,2014年PC端網絡正版閱讀因盜版損失43.2億元收入,移動端損失34.5億元,衍生產品產值損失21.8億元,行業損失近100億元。為此,中文在線聯合北京出版集團於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起反盜版宣言,呼籲版權業堅決秉持「先授權、後傳播」的原則,禁止任何形式的盜版傳播,並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版權鏈條上的各方利益。
「雖然現在都說我是『網紅』了,但我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感受,要說唯一感到的,就是盜版太瘋狂了。儘管小說已經被列為版權保護的重點了,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紙質書相對好控制一些,但也打掉了好幾個窩點,光是澎湃新聞就來向我核實過兩次。」周梅森說,「電子版圖書和有聲書的很多伺服器都在美國或歐洲,我們的團隊24小時監控,仍然不能禁止。我希望大家能尊重所有人的付出,包括電視劇拍攝的這兩年中導演和演員都非常辛苦,為這部劇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自覺抵制盜版行為。如果盜版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可能真的守不住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陳夢溪 實習生 高倩